介绍完陕西历史博物馆、大雁塔、小雁塔以及西安博物院,今天我们来说说秦始皇陵兵马俑。
必须坦诚的说,整个行程里,我最最渴盼的就是这一站,毕竟这才是真正的“一眼千年”,尤其是刚听过王立群老师讲史记,对这位“千古一帝”的雄才大略还处于膜拜中。
走近兵马俑
由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位于西安市的临潼区城东,从市区过去仍有一段距离,在交通选择上就有了一定的局限性,一般如果选择公共交通,就需到火车站坐专线大巴,市区到景区直达,票价在8元左右。
如果住处本就离火车站很远,又不想早起,推荐和我们当时一样,选择顺风车,省时省力就是要稍微费点钱。
顺风车需提前一天预约,第二天他们会接到指定位置,预约后即显示距离、价格,我们当时两人共花费约50元,因去较晚,怕路上堵车,于是又让司机师傅走了高速,所以另加高速过路费15元。
顺风车之于大巴虽多花了些钱,但不用转来转去,直接送到博物馆门口,节省了许多时间。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很大,若去参观能早出发还是要尽量早些出发,不然售票处出售的都是套票,很多时候一个博物馆景点逛完,另一个秦始皇陵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看。
我们去时正好赶上秋末冬初,预计这是馆内一年里最美的季节,火晶柿子已高高挂上枝头,在澄澈蓝天的辉映下红彤彤一片,尤其惹人喜爱,各类观赏树叶也已染上风霜,一阵风吹过,纷纷扬扬,地上便形成了天然的金色地毯。
在走去皇陵的路上处处皆景,让人忍不住时不时的驻足观赏、拍照留念。
兵马俑一号坑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共有一、二、三号3个兵马俑坑和一个文物陈列厅,三个坑中又以一号坑开发最早、兵俑最多,参观顺序可由此开始。
如若用几个字形容一下一号坑,那必须是“大、多、美、精”,世界第八大奇迹决不是浪得虚名。在没来这里之前,虽在各类资料里看过许多次关于兵马俑的图片,但来到现场还是震撼。
那威严的皇家之师,或沉思,或凝望,或愁眉不展,或喜笑颜开,形象各异,惟妙惟肖,看着看着稍一不留神,仿佛一下子也穿越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朝代。
一号坑内约有6000余陶人陶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环形方阵。坑东端有三列横排武士俑,手执弓弩类远射兵器,似为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手执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在11个过洞里排列成38路纵队。
整个肃穆而又气势浑雄的地下军阵,可以说是秦始皇当年横扫六合百万雄师的艺术再现。
震撼之余看细节,会观察到兵佣不只是面部表情的不同,那发饰、铠甲、鞋履甚至手势等都不尽相同。从体貌神态也可看出,他们的年龄有很大跨度。听王立群老师讲史记中讲到,秦朝时期连年战乱,凡满十六至六十周岁的青壮年男子都得充军,再看兵佣,似乎果然如此。
据说,秦始皇为了彰显皇家军队的威严气度,塑造的所有兵佣身高均在一米八左右,就连兵佣身边那些马匹也是一个个高大威猛,甚有气势,眼前看到的皇家气度也从另一面反映出当时百姓的苦楚。
听身旁的导游介绍说,因目前挖掘保护文物的技术还不是十分成熟,导致原本刚出土都还有颜色的兵佣,在短期内便都颜色尽失了。
所以为了还原当时兵佣的原貌,也为了让后代依然可以看到此番震撼,目前兵马俑的发掘工作已不再是如从前那般全力挖掘,而是等待技术的更成熟,从而更好呈现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
在现场也可看到挖掘人员工作的情形,在冰冷的俑坑内,一块块破碎的兵马俑被他们极付耐心的粘合拼接,从而为游人完整呈现,真是打心底感谢他们的付出,才会有今天这样令人瞠目结舌的奇迹。
兵马俑二号坑
看完一号坑,再去二号坑和三号坑,会发现目前这些都还处于半挖掘状态,但依然可以根据分布图感受到军阵的不凡气度。
二号坑是一个曲尺形的军阵,由骑兵、步兵、弩兵和战车混合编组,形成一个浩浩荡荡的地下混编军团。考古学家袁仲一曾说:“兵书上讲这就是‘大阵套小阵,大营包小营,阵中有阵,营中有营’的布局,它可分可合,分则可以单独作战,合则浑然成为一体,发挥多兵种混合作战的威力。
古代军阵按阵形分为方、圆、曲、直、锐五种。二号坑正是第三种阵形。”
在二号坑的展示区中,根据兵佣的职能、级别及体态姿势等不同,精选出了一号坑所没有的将军俑、车士俑、立射俑、跪射俑、武士俑、军吏俑、骑兵俑、御手俑8位兵佣作为主体展示。
而在所有导游的介绍中,走到跪射俑前,都会说上一句,这是整个兵马俑坑中“最幸运的俑”。
据说秦兵马俑坑至今已出土清理各种陶俑1000多尊,除跪射俑外,皆有不同程度的损坏,需要人工修复。而这尊跪射俑是保存最完整的、惟一一尊未经人工修复的俑。
如若仔细观察,会看到兵佣衣纹、发丝都还清晰可见。对跪射俑可以保持如此完整的原因,导游解说为,这得益于它的低姿态。
历经两千多年时间的磨砺,他依然保持跪射的姿态,目光炯炯有神的注视着前方,由此让我想到人们常说的那句:天塌了有个高的顶着呢!
跪射俑用自己的完整对此作了靠谱验证,而这保全完整的低姿态却又似乎印证了中国人一向崇尚的“中庸之道”。
在这所有独立展示的兵佣中,有几个细节让我颇有感触,其一便是跪射俑脚上的鞋子。由于跪射俑是跪立姿态,从后部,可以很完整的看到他其中一只鞋子的鞋底,观察鞋底能够看到细细密密的针脚,再细看会发现同一个鞋底针脚走向却不相同,其前后针脚排列细密紧实,而中间则疏淡粗犷。
听导游介绍才了解到,鞋底针脚的不同,是照顾到士兵行军走路长远,容易磨损,而鞋底前后正是落脚磨损比较厉害的部位,细密紧实更耐磨耐穿。
听后禁不住为秦朝人民的智慧点赞,却又禁不住去想,是不是每一位士兵上战场前,都会有那样一位妻子或母亲,熬夜坐在灯下临行密密缝。
她们也许想不出诗人王翰“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喟叹,却一定在每一个针脚里都缝入了对最爱的人平安归来的祝福。
其二则是来自于士兵的盔甲,站在兵佣身后,可以很直观的看到其身上整个盔甲由一片一片独立的甲片组成。听导游介绍方知,这样的设计是考虑在战场上盔甲既可保护士兵不被伤到,又可灵活移动,不会成为绑在其身上的负重,众人听了都禁不住频频点头称是,再次赞叹两千多年前祖先的智慧。
兵马俑三号坑
走出二号坑继续走进三号兵马俑坑,会看到这是三个坑中最小的一个,平面呈凹字形,武士俑按夹道的环卫队形排列,似为统帅三军的指挥部,与一、二号坑保持为一个有机整体。
秦始皇陵铜车马
逛完俑坑可去陈列馆看看秦始皇陵铜车马,据说这是发现年代最早、形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铜铸车马,车马共两乘,比例为真实车马的二分之一,均为双轮、单辕、前驾四马结构,所不同者为车的造型与功能。
铜车马一号车,名“立车”,车舆右侧置一面盾牌,车舆前挂有一件铜弩和铜镞。车上立一圆伞,伞下站立一名铜御官俑。
铜车马二号车是四马鞍车,呈凸字形,分前、后二室,车舆上有穹窿形的椭圆形盖子,前室为御手所居,内跽坐一御官俑,后室为主人所居。
车上御官铜人俑作跽坐姿态,两臂前举,双手执辔,每个手指的关节、指甲都塑得非常逼真,俑身略同前倾,双目注视前方,半抿双唇,面带微笑,恭敬中又有一丝得意,一个忠于职守的高级御官形象活脱脱地被塑造出来。
铜马共有四匹,四肢粗大,比例匀称,膘肥体壮,筋骨强健,中间两马举颈昂首,两侧马头微向外转,静中寓动,造型风格和秦陵陶马相似。
陈列厅除却铜马车外,还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发掘纪念展也可一看,从此可了解博物馆整个发掘过程。
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者
据说当年是一位姓杨的老先生,一撅头挖出了兵马俑,但在俑坑参观中可以看到,其实在杨老发现前,就已有许多民间墓地挖到兵马俑,但杨老比较有发展眼光,发现即上报相关单位,才让这奇迹般的军阵重见天日。
和大家分享一位导游的打油诗,它很好的表现了杨老对临潼人民的重要性,至今想来依然觉着有趣:
上联:翻身不忘共产党;下联:致富还靠秦始皇;横批:感谢老杨。
据导游说,一撅头挖出秦始皇兵马俑的杨老,自博物馆开放以来,就一直为慕名而来的游客签名留念,一签就是几十年,如今已90多岁的杨老已没了再每日坐守馆内签名的精力,但依然要感谢他的发现、上报,才让我们有这番神奇的体验。
骊山夕照
因秦始皇陵兵马俑位于西安临潼,秋末冬初正是临潼石榴与柿子成熟的季节,逛完兵马俑出来,可以看到博物馆门口,到处都是卖石榴汁的店铺,满满一大杯石榴汁不足十元,想想一个石榴一粒粒要吃许久,这样倒是过瘾,一杯就下去了几个。
所以回程时,也别忘了带一篮柿子或几个石榴回去与家人分享,吃过的人表示,买过不会后悔,错过真就要再等一年呢。
如若对民俗物件有兴趣,也可支持一下博物馆门口做手工的老阿姨们。民间物件有生气,配色大胆,活灵活现。作为一个对各类古物深有情节的人,我是不会错过这样的好物的。
走出博物馆已是夕阳西下,远望骊山松柏满山, 一片苍郁,实像一匹纯青的骊马, 在一抹斜阳的映照下愈加美丽动人,不禁想起在省历史博物馆看到秦朝展览结束时的标题“骊山夕照”。
“骊山夕照”是现代人眼中的一个景点,却也是一个王朝走向最后的落幕。
历史沧桑变化,晚照依然厮守着骊山,不知当年的始皇帝是否也如我这般,站在骊山下,看晚霞一点一点染红幽蓝的苍穹。
地 点: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交 通:西安火车站乘坐游5(306)路,307路公交旅游专线至兵马俑博物馆下
开放时间:
3月16日-11月15日8:30-18:35;
11月16日-次年3月15日:8:30-18:05
门票价格;150元(旺)120元(淡)
注:若想更清楚的了解兵马俑历史,可在博物馆门口和别人拼导游,价格在30元/人;或关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公众号,里面有部分对俑坑的介绍;也可自己在网上先搜一下兵马俑的介绍,看起来会更有趣。
秦始皇陵兵马俑就介绍到这里了,下一期我们就来说说西安的美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