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 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公号,ID:爱上一卷书,文责自负。
01
一直以来因为是散文的缘故,从来没有正式为李娟的作品专门撰写过书评,怕说得太少,又怕说得太多。正式读完《遥远的向日葵地》之后,强烈的念头指引着我来记录。李娟的文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还有一种潜藏在文字之中的她本人的志趣。
在后记里,她说那段生活经历最核心的部分没有触及到,在我的理解看来就是意犹未尽,有些她没表达出来,反而是她真正想表达的,但是她写完了之后,截至目前已经有那么多人喜欢。不管这是出于一种巧合或者是天赋,我认为她让我看到了命运对一个人并不全是恶意。
李娟所表达出来的世界观、价值观让我觉得挺动人的。她还坦承自己的一些虚荣,让我看到了自己也容易将一些狼狈的、不堪的一面刻意不去着墨书写,但是不代表它不存在。辛苦、狼狈和安逸、潇洒都可能发生于此时此刻,它们都是真实存在着,只是有些内容无须特意叨唠。
她说了一句话很打动我,想要倾诉分享所以写作,我也想要分享。我也是因为想要表达分享,所以才会写作。
也许众多读者的存在是可以慰藉内心曾经感受到过的那种孤独,在遥远的向日葵这些文字之下,她的读者应该都能隐约感受到她的孤独。当孤独成为了所有人都知道的一个事实之后,孤独它还是孤独,但是又被赋予了另外一层意义。
02
李娟在后面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起创作这本书的契机,那时她与母亲有剧烈的争吵,在书写的过程中,开导了自己。
的确,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李娟妈妈身上的许多优点。她们之间的相处也十分日常,在平凡的生活里,也有不少趣味的时刻被作者的笔捕捉到。
其中,李娟笔下外婆的世界,让我不止一次泪流满面,什么样的情感让人能在这个世道上说上两句真心话,我想就是面对偏爱着自己的人。
外婆每次在她下班后在楼梯口接她,她说“那是我今生今世所能拥有的最隆重的迎接。”。有些情感可以藉文字传递。
李娟在外婆葬礼后,为外婆写下悼词:“秦玉珍,流浪儿,仆佣的养女,嗜赌者的妻子,十个孩子的母亲。大半生寡居。先后经历八个孩子的离世。一生没有户籍,辗转于新疆四川两地。七十多岁时被政府召回故乡,照顾百岁高龄的烈属养母。拾垃圾为生,并独自抚养外孙女。养母过世后,政府提供的六平米的廉租房被收回,她于八十五岁高龄独自回到乡间耕种生活。八十八岁跟随最小的女儿再次回到新疆。从此再也没能回到故乡。”
文中不止一次写到了人类的渺小,因为新疆游牧生活导致生活颠簸的缘故,她和妈妈搬家是常态,在大自然中无数次感知到人类本身的渺小,在漫漫荒野里可以无限缩小自己。
03
在阅读过程中,我闻到了小时候下雨天的花香味,野花芬芳,弥漫在村子里。我小时候在习惯它,长大后回想起来,为之沉醉,像是李娟的笔下所描绘出来的——我也永远也说不出那气息的万分之一。
其中一章《力量》作者妈妈和叔叔因为收购葵花的车没法完全开到地边,离了还有三十多米,两个人将四百多袋葵花扛了两百多个来回。让人看到了何谓生活,生活少不了需要忍耐的时刻。
此外,不止是谈葵花这些事,也讲到了土地,立意很高,作者思想深度可见一斑。李娟的文字被人喜欢,传播也是值得的,虽然很多人看风景,但是实质真的把她的书读读透,就能看到她的深度思考力。
本书最后一章《美景》当中的一段话:“我每天去向这处小小的,深藏的美景。心中有小小的依恋,猫须般轻轻触碰胸腔。有时会设想永远生活在此处的情景,但这种想法也脆弱如猫须。
葵花已经收获了,我将永远离开这里。并从此再也不会重返此地。突然强烈厌恶自己的随遇而安。厌恶陌生的床,陌生的房间和所有陌生之地。”
每当看到超出自己想象力的景色时,心中亦是百感交集,不知道怎么说。
这章虽明面上在写美景,实际上作者也借此抒发透露出她自己的志趣与脆弱。
我还从中看到了自己一路走来感情观的变化,曾经对于生命中出现的美好的人,我第一想法便是据为己有。
后来我逐渐发现,人无法占有别人,如果一定要说占有,只能占据一些情绪,占有过多的情绪本身也是耗费时间和成本的一回事,你去占有别人的时间或者爱都很急迫,怕稍纵即逝而显得很狼狈。
捡石头那一章里,作者所做的比喻让我瞥见了她的价值观——她并没有办法占有世上的任何一样东西,只是与它暂时拥有的物品并列出现在世界上。
回到“感情观”这个话题,爱情发展到了风平浪静的时候,就是价值观和价值观的碰撞,更自我一些的人,比如我自己,会在自我与爱情这道选择题里坚定选择前者。
当然,人在某种特定时刻会忍不住羡慕身边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一个生活稳定、有秩序的人。
我有时候会厌倦自己的武断,偶尔会设想假如我不是我……是否会选择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但是更多的时候,邂逅再美的风景,我都要往前走,不会一直逗留在原地。
“当我小的时候我什么都爱。当我长大了,我忘记了我其实什么都爱。”,爱在这个时代里仿佛很罕见稀有,但那只是人云亦云。人不应该忘记自己对生活爱得忠心耿耿。
私以为,纯粹的人是一种自己选择的结果。
从小到大我都喜欢天将暗未暗,或者月色下很亮堂,正处于夜晚的时刻,总觉得那样的时刻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可以不加以防备,更容易袒露真心,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安全感来源于黑暗。
这本书如果看得更多一些,还会注意到:“对那时的我来说,大地上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存在。粮食理所应当从土壤中产出,作物理所应当蓬勃健壮,丰收理所应当属于劳动。”
我很长一段时间也是这么以为的。经历过无知的阶段。甚至现在仍然对很多不了解的事物无知,阅读与生活让我对自然充满敬畏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