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 || 春王正月(三)

作者: 碧彧 | 来源:发表于2024-04-14 10:00 被阅读0次

    昨天我们讲到,《春秋》记载的是从鲁隐公到鲁哀公时期的十二为君王,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

    文章的开篇是“元年春王正月”,元年指的是鲁隐公元年,即《春秋》是从鲁隐公写起的,之所以为什么从这一时期开始写,历史上众说纷纭,各有各的道理,究竟哪个更准确,不在我们讨论的话题之内。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正文。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元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国君登基的头一年。

    “元”指头,引申为首、开始、第一的意思。其实我们现在也这么用,比如公元元年,就是公元第一年;元月,就是每年的第一个月。

    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春”是什么意思?就是每年的第一个季度,这个无需解释,春夏秋冬。

    “王是什么意思呢?王指的是用特定的人——周文王。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为什么先说“王”,再说“正月”?因为这个正月指的是周王确立的正月。为什么要说周王朝的正月?是表明大一统,天下都实行王的政令。

    周朝历法当中的正月,与之前夏、商不同,周朝历法当中的正月,是夏朝历法当中的第十一月。

    我们知道,《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就是记载某年某月发生了什么事,而这其中的时间,记时代方法,用的是周朝的历法。

    为什么用周朝的历法呢?因为周朝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之前我们讲过,周朝的统治区域分为五服,从最近的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区,到蛮荒之地,都是尊奉周朝。

    《春秋》记载的是鲁国的历史,而鲁国是周朝的诸侯国,所以他尊奉的也是周朝的历法,而这里边提到的王正月指的是周王朝的正月。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

    为什么不说隐公即位呢?这是为了成全隐公的心愿。

    为什么要成全隐公的心愿呢?因为鲁隐公做国君的目的是为了把国家治理好之后,再把政权还给桓公,鲁桓公就是《春秋》中记载的第二位国君。

    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

    为什么要把政权还给桓公?因为桓公年幼而尊贵,隐公年长而卑贱。他兄弟俩身份尊卑的区别很微小,国人并不了解。

    这个之前我们讲过,虽说王位传给了鲁桓公,但因其年幼,所以鲁隐公代为执政。

    其实,他们二人身份尊卑的差异很小很小,小到鲁国的百姓根本就不知道他们俩之间有尊卑差异。

    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

    隐公年长而贤明,所以文武百官就拥戴他为国君。

    这时如果隐公辞让,桓公能否登位,还没有把握。

    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

    即使桓公能够登位,大夫们能否辅佐幼君,也没有把握。

    所以,鲁隐公接过国君的位子,全是替桓公着想,就是为了保证将来国君这个位子能给到鲁桓公。

    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隐公年长又贤明,为什么不宜立为国君?

    因为立正室所生的嫡子为国君,只凭年长,不凭贤明;立媵妾的儿子为国君,只凭尊贵,不凭年长。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而不是一夫多妻制,妻和妾的地位有很大区别,妻就是正房夫人只有一个,而妾可以有很多。

    古时国君的传位是有规矩的,如果说国君的位置传给嫡子,也就是正室所生的孩子,那就谁年龄大就传给谁,这叫立长不立贤。

    但如果没有嫡子,就把这个位子传给庶子,这时候就看谁更尊贵,就把位子传给谁,而不是谁年龄大就传给谁,这叫立贵不立长。

    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桓公为什么尊贵?因为他的母亲尊贵。母亲尊贵,儿子也就尊贵吗?是的。儿子因母亲而尊贵,母亲又因儿子而尊贵。

    虽说隐公和桓公的母亲都是媵妾,但桓公的母亲是右媵,地位仅次于嫡夫人,所以地位就比隐公的母亲高那么一点点,所以她的孩子就尊贵,这就叫子以母贵。

    后来,鲁桓公继位,做了国君的桓公也给自己的母亲升了一格,成了鲁惠公的夫人,所以这又叫母以子贵。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文观止 || 春王正月(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dgkx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