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章,全都是讲关于孝这件事的,《为政》篇跟孝有很大的关系,中国自古是以孝治国的。
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5 孟懿子问孝,孔子说:“不违礼。”樊迟驾车时,孔子告诉他:“孟孙问孝于我,我说:‘不违礼’。”樊迟说:“什么意思?”孔子说:“活着时按礼侍奉;死之后按礼安葬、按礼纪念。”
这句话要结合孔夫子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理解。孔夫子那时候,鲁君已经没有力量了,周王朝肯定是早就没有力量了,然后,鲁君也开始失去力量,鲁君失去力量后是三桓(季孙、孟孙、叔孙氏)在当政。孟懿子就是孟孙氏的掌门人。
很多人收了位高权重的人做徒弟,这其实是一个挺有压力和风险的事,这就能够看出来孔子和孟懿子对话,其实说的并不痛快,孟懿子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说“不要违反”,说完这句话,孟懿子真的懂了吗?未必。但是孟懿子并没有问“什么意思?”,因为这两个人的关系是事实上的君臣关系,一边是当权派,一边是老师。虽然你是老师,我来请教你,但是我没有接着问,我没有显示出我的好奇心,那孔子也就不必解释。人家领导没问,孔子就没说,但是孔子憋在心里也不舒服,因为没说明白。
樊迟也是孔子的学生,樊迟喜欢收拾菜园子、喜欢种地。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就和孟懿子念叨这件事,樊迟就问了,“什么意思呢?”。
我们理解的“无违”,就是不要违反、不要对抗、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但孔子的解释不是这个样子的。
““生,事之以礼”,你要有原则得对待自己的父母,这个原则是礼法。上古规定下来很多礼法,周朝的礼法都在那里放着呢,应该怎么对待他们,就怎么对待他们。这里,孔子强调的是子女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你需要有独立的人格,你需要按照礼法来对待自己的父母,能够冷静理智对待父母。父母在世的时候,好好孝敬他们。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去世之后,丧葬要遵循礼数,按照礼节的标准来做,不能过分轻薄,也不能过分铺张。
孔子之所以要和孟懿子这样说,是因为这三家当政鲁国之后,做了很多越轨的事情,违反了他们本应该有的那种身份的待遇方法,这不是孝顺,而是给祖先抹黑。
孔子说,对待自己的老人家,要采取适合的方式和高度,不要把老人凌驾于太高的位置上,这样对老人其实是不好的。
这给我的启发是:父母活着的时候要好好对待他们,尽可能地让他们感觉到幸福安康。父母真的去世了,这也是难违的天命。活着的时候不留遗憾,死了,就好好按规矩安葬便好。而不是活着的时候至于犬马,死后在形式上表示孝顺。毫无意义。
孔子和每个人讲孝都不一样,因为孔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叫“因材施教”,就是一个人有什么问题,有什么缺点,需要提醒什么,孔子就跟他说什么。
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6 孟武伯问孝,孔子说:“父母只有在子女生病时才担忧。”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
这句话有三个理解角度:
1、对父母,一定要谨慎对待父母生病这件事,因为久病床前无孝子。所以如果父母生病了,一定要好好服侍父母。
2、对于父母而言,怎样才叫孝顺呢?就是只有他们生病了,你才应该为他们担心,去不遗余力照顾服侍他们。父母其他的事情,不需要我们干涉和担心。也就是说,作为子女的,不要替父母做主,不要参与父母的太多事情。其实父母也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我们对于他们的过分干涉,就像极了曾几何时父母对于我们的要求会令我们生厌是一样的。这是一种家庭的伦理秩序。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给予父母足够的尊重与让他们永远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的权力。所以,我们不要因为一些小事去惹父母生气,这是极其不孝顺的表现。
3、如果你要做到孝,就让你的父母只为你的身体健康这一件事情而担忧。其实就是说,我们自己一定要担负起自己的人生,不要让父母操心!最好的孝顺就是父母见到你,除了问你吃了没?注意身体之外,都没啥好担心的疑问。因为父母对子女的担心是一种天性,所以我们不能杜绝父母的这种天性,但可以把这种担心降到最低,让父母放心、舒心、安心。
这三个意思并不是取其一理解的,完全可以综合着理解。
其实,有时候父母对于我们的担心,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生活过的真的不好,而是缺乏了沟通。我们根本就没有把自己过的很好这件事告诉父母,甚至,我们哪怕过的很好了,但是还会错误地在父母面前抱怨生活的不如意。要知道,父母对于我们的担心是会通过想象无限放大的。所以,我们做子女的,既要自己有出息,在生活中能够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也要懂事,在父母面前,要多告诉他们我们过得很好。让他们不要操心。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具备自己独立的人格体系,不断完善自己,将自己得生活经营地如意且美好。哪怕只是一个愿望,也要不断向这个愿望靠近。因为父母看子女地眼光是雪亮的,除非我们真的过的很好,否则根本也欺骗不了他们。
之所以和孟武伯这样说说,是因为孟武伯是一个很有可能造反的人。
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7 子游问孝,孔子说:“现在的孝顺,只是能赡养老人。即使是犬马,都会得到饲养。不敬重,有何区别?”
这句话是孔老夫子作为一个老年人的感慨。就是说,如果你对父母没有尊敬,那跟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游,名言晏,言晏比孔子小45岁,子游是一个平民,是孔子的一个学生,也来问孝。
孔子和普通学生说话和贵族学生说话是不一样的,孔子和贵族学生说话就是点到为止,孔子也不愿意多说,因为多说显得攀附。
说这句话的时候,孔子已经70岁左右了,离他生命的终点已经很近了。孔子有一次,他的学生“下班”回来,孔子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儿?学生说:我们在讨论一些大事。不跟孔子说,孔子生气了,心里很不舒服。
孔子老了,也遭遇到了人老了以后,子女对自己的这种态度,也是很失落伤心的。很有可能子游就是在发生了这件事后跑来问孝于孔子,恰巧撞到了孔子的枪口之上。
当人老了以后,生活节奏开始变慢,反应开始变慢,感官开始变慢了,一定会出现反应慢、话语多、信息不灵、爱操心,这是老人的共性。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开始嫌弃父母,或者是丧失了耐心,那么对于父母,是一件极其失落且伤心的事,我们做子女的,千万不能这样,因为小的时候,父母带大我们的耐心,是从来没有极限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