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形塑人类的知觉与行动。没有围绕身边的各种技术——无论它们多么简单——我们的生活与社会不可能是现在这个样子。如果技术是人类存在的条件之一,那么追求不受技术影响的自由,无异于缘木求鱼。传统观点里的消极自由(freedom from)或积极自由(freedom to)实际上并不存在,我们所拥有的只是、也只能是「伴随…的自由」(freedom with)。这种理解对于技术设计来说,有三层意义。
行为向导技术系列文章:
1. 行为向导技术(上):劝服科技与助推
2. 行为向导技术(下):路径选择与效果差异
3. 请把钥匙还给前台:物律如何帮上忙?
4. 保护自由:劝服科技的伦理守则
5. 伦理或效力?劝服科技的两难
6. 为助推辩护:基本难题与回应
7. 助推大魔王:自由家长主义
8. 柔软但危险:量身订做行为向导技术
9. 重新理解自由:技术是阻力还是助力?
首先,如果技术无可避免影响人类行为,那么任何技术潜在而言都是行为向导技术(behavior-steering technology),即使该技术并未刻意设计来改变或塑造人类行为。例如,微波炉的发明原意在于减轻烹煮食物的劳务,希望帮助女性从厨房中解脱,结果却促使与加强个人主义和核心家庭的兴起。因为烹调方便,过往那种全家一起享用「辛勤成果」的场合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独食」——吃饭变得越来越个人化。如今,随着进食活动而展开的群体交流与情感联系已不再是每日常态,反而比较像是特定节日的特殊约定,经常要先有目的才去安排。这样的例子,意味着设计者在设计任何产品的同时,其实也在设计人类行为。因此,尽可能预测与安排未来产品的行为效果,成为设计者难以摆脱的责任。
另一方面,在过去的自由观已经不再适用的情况下,我们一般认知的「自主」(autonomy,意义非常接近积极自由)多半也是技术塑造的产物。举例来说,虽然选择开车而非骑脚踏车出门看起来是个自主决定,但实际上多数的驾驶并非在出门的那一刻才「做出决定」,对于开车的偏好早就在成长与生活过程中逐渐养成。汽车广告、交通建设、气候条件,无一不在时时刻刻告诉我们「开车好、骑车累」,而这种想法又会在实际行为中获得确证:对于很少骑脚踏车的人来说,骑脚踏车真的很麻烦又很耗力。更糟糕的是,这样的自主经常使得当前民主制度成为社会改变的阻碍而非动力。不难想像,偏好开车的选民,往往投给支持和提出「以汽车为中心」交通政策的候选人,而依据这些政策建造或都更的城市往往又会回过头来加强这种自主——即使它不是真正的自主。换句话说,在物质环境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我们无法仅靠教育——教导人们理性思考——就促使人们做出正确决定,然后改善问题。
最后,既然自主是技术的产物,而且有特定偏向,那么任何试图改善当前行为的行为向导技术,都不应该被视为对自由的威胁,而应该是对自主的平衡。对于有烟瘾的人来说,持续跳出「少抽烟多健康」的弹窗(劝服科技)和刻意不设置吸烟室(物律),可能正在侵害他们选择抽烟的自由,但从本文的角度来看,抽烟的自主正好是香烟广告、便利商店香烟墙…等技术的产物,烟隐者实际上缺乏真正的自主,而设计来协助戒烟的行为向导技术反而有助于恢复自主。换句话说,行为向导技术并不是把人们从毫无外力影响的自主推向某个方向,而是把已经失去平衡的自主带回不偏不斜的状态。再一次,意志力一向是虚无飘渺、需要时就没有的东西,因此与其寄望意志力能够帮助我们取得掌控自我的能力,不如把眼光投向行为向导技术的设计与使用。
如果科技无所不在,时刻影响人们行动,而且多数时候人们的自主是许多技术的非意图后果,那么在面对错误行为造成的社会问题时,只以知识传递、口头劝说、道德启发来衡抗既有技术的影响只会带来力有未逮的结果。行为向导技术——尤其是物律——才是我们正在寻找的工具,必须放进工具箱里。与其说行为向导技术侵害自由,或许更应该说:行为向导技术带来了自主的自由(the freedom of autonomy),或者,自由的自主(free autonomy)。
* 本文(不含图片)刊登于台湾《週刊编集》第 17 期,2018.11.1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