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商鞅变法
战国七雄中的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当时崤山之东的六国都把秦国看作是落后地区的蛮族部落,不让秦国参与中原各国的会盟,这种形势逼得秦国不得不进行改革。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国君孝公赢渠梁即位,这年他21岁。秦孝公决心发奋图强,为此他首先搜罗人才。秦孝公下了一道命令:“不论是秦国人或者是外来的客人,只要有谋略可以使秦国强大的,我就任命他做高官,并且分封食邑。”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
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叫公孙鞅,也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听到秦孝公招贤的消息后,就西行投奔到了秦国,托人引见后,得到了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向秦孝公提出了富国强兵的具体办法,秦孝公听了非常高兴,就与他共商国家大事。商鞅得到秦孝公的信任后,准备大刀阔斧,变法革新,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
商鞅对秦孝公说:“真正有头脑的人绝不会随波逐流,建立大功业的人,不必征求每一个人的意见。只要能使国家富强,不一定遵循传统。”秦孝公听了商鞅的话,毅然决定授给商鞅左庶长官阶,让他主持变法。
商鞅在颁布新法之前,怕人民不相信新法,就先派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下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聚集了一大群人,他们很奇怪,议论纷纷,但没有一个人去扛木头。商鞅知道这是老百姓不相信自己的话,就把赏金提高到了五十两金子。
这时,有一个人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来说:“我试试。”说着真的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刻派人赏给他五十两金子。这事一下子传开了,轰动了秦国,百姓们都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起了作用。于是,在公元前356年,把新法令颁布了出去。
变法的内容是:“鼓励军功,杀敌多的受赏,宗室中没有军功的,开除出宗室;重视农事,努力耕种纺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免除徭役;商人工匠,因懒惰而贫穷的,全家收为奴婢。”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发展,军事力量强大。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废井田,开阡陌”。废除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开拓成二百四十步一亩;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就从法律上维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普遍推行县制,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使县成为了直属于国君的地方组织,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样大规模的变法改革,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引起了激烈的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
一次,太子嬴驷触犯新法,如何处理好,不仅是变法成败的关键,也是秦国兴衰的关键。全国人民都屏声静息,注意商鞅的反应。商鞅态度坚决地说:“法令所以丧失尊严,主要是高层权势人物破坏它,太子是未来的国君,不能施刑,但那些教导太子的师傅必须承担责任。”于是,将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一个割掉鼻子,一个在脸上刺字。
雷霆般的措施,使全国震慑。秦国人立刻严守法令。那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新法令实行十八年,使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国,为秦国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