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三有斋醍醐灌顶语文 语花
【谈古论今】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是牛史而不是牛屎

【谈古论今】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是牛史而不是牛屎

作者: 古眼 | 来源:发表于2019-02-02 20:31 被阅读80次
    【谈古论今】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是牛史而不是牛屎

    如今大多数学者都认同:第一次鸦片战争,其实就是毛衣不平衡带来争端而诱发的动粗。而且事情又刚刚遇到一个后来被称之为“民族英雄”的林则徐,采取霸王硬上弓的强力举动,“浪战”失败之后,被发配新疆,清廷于是就签下《南京条约》。

    喜剧的是:这份语义浅显、逻辑严密的条约却埋下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火种。怎么回事儿呢?按谭伯牛《牛史》的说法,中英文版本不一致。在英文版本里,不论官民,任何英国人皆可进入广州内城长期居住。而中文版本呢,却是只有英国官员可入“城邑”,其余人等只能暂住“港口”。

    这份不同是怎么导致的?可惜呀,《牛史》里没有进一步的考证和分析。我想,从常理上来看,条约的最初拟稿和定稿肯定出于英人之手,——他是胜利者嘛——那么也就是说,中文版的条约一定是按照英文版翻译过来的。

    那么,是朝廷的翻译水平太次吗?我觉得这个推测有点开玩笑了。极有可能是朝廷官员为了给大清皇帝留点颜面而故意作出的曲解,或者是故意为了刁难一下英方。

    但不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居心,这样荒唐而弱智的行为都是缺乏起码的诚实的。露馅那是命中注定的。我看是“内外有别”的心理作祟,以为欺瞒哄骗瞒天过海,就能够保我天朝万万年。再看现在如今,毛衣战的每一轮谈判,不是也还存在可笑的“内外有别”的两个版本么?

    更为荒唐的还在后头呢。咸丰七年十一月中旬,不足万人的英法联军兵临城下,广州怎么办?是打是和是投降?我估计,总督叶名琛与巡抚一干高官肯定请示了朝廷的,可能没得到一个准确的答复,于是就推出了一个六不方针——“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不知你看到这个六不方针是什么心情,我可是无比惊骇,继之哈哈大笑,再接着弃卷无语。同志们,兵临城下了,你作为“守土有责”的最高领导总得表个态吧,可是这也不那也不,那你到底要下面的官兵和民众怎么样呢。

    从逻辑上说,你不主动出战,就不免被动守城,你不被动守城,就得突围而走,你不突围而走,那就得接受议和或投降,大家说是不是这么个理儿?可是,这位叶总督竟然把这些可行之路通通堵死了。莫明其妙。

    哈哈哈,这是不是有点像前几年的“六不搞”啊!待我全身的笑细胞充分运动了一番之后,冷静下来一想,这才明白了总督大人这不合逻辑的六不方针的特殊逻辑,细思极恐。

    “不战不和不守”是对外的态度嘛,而“不死不降不走”是对内的态度。在洋人和皇帝的夹缝里,他确实是无路可走。难怪无论是官场还是坊间,都评价他“头脑清醒,沉着冷静”。真的是太清醒、太冷静了。为大清守土,守的哪是国土,人家家院而已,家丁一个,哪里作得了主呢?这六不方针,岂非黑色荒诞——高级黑乎!

    但是,从事后来看,叶总督的这一套竟然保全了城池以及万千城民之性命,功莫大焉。

    更为荒唐、令人啼笑皆非的还在后头呢。城池不攻自破,叶总督被英法联军流放到了英国殖民地——印度,朝廷又派了黄宗汉前来任两广总督。

    这位老兄当然更是人精,想一想因“浪战”而被皇帝流放的林则徐,再想想眼下被英法联军流放到印度的叶名琛,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接到任命后大哭了一晚,第二天还得硬着头皮前去上任。

    广州是进不去了,那么就在临近的一个县撑起一个“流亡政府”来,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吧。

    接下来,怎么办?总得有所作为吧,于是他玩起后来被慈禧太后总结为“民心可用”的把戏来。组建广东团练总局“用民剿夷,官为调停”,为清廷与英法在天津的谈判添一点筹码,也算是报国济民了吧。

    但是,按常理,团练是民间的负责地方治安的自治机构,没有抗击外敌之权限,又要让他们明白可以去骚扰进攻,不明不白,此其一。其二、一方面既要让被骚扰的英法联军感觉到背后的官方背景,又不能让他们以此为口实,高难度吧。其三、为了筹款,煽动民心,既要让他们认为是用来抗击外敌的,而不是用来打内战的,又不能明说。荒唐吧。

    这样的荒唐后来不是也还出现过吗?一听保家卫国,老百姓就来了劲儿,可是保的是谁家呢,金家,卫的是什么国,朝国嘛。再有后来的抵制日货、韩货、法货等等,无一不是“用民剿夷,官为调停”之诡计。“中国之人,下愚而上诈。”陈寅恪说得好啊!

    但是,从历史的角度上看,说一套做一套,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对内的技俩拿来对外,虽然诡计偶有得逞,却透支了国际社会的信用。这不,眼下的毛衣战不是十几年前为了加入wto而郑重承诺的却迟迟不肯兑现,因而导致信誉丧失被逼无路了嘛。

    这一次没有玩“民心可用”的把戏,是不是有了一点羞耻心了呢,或者是互联网时代想“用民剿夷,官为调停”,自个儿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已经不好哄骗得手了,也未可知。接下来会怎样呢?会不会再用上慈禧那伟大的一招鲜——“宁赠友邦,不与家奴”?

    民无信不立,国无信挨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谈古论今】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是牛史而不是牛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oqe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