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在人际关系上天生似乎如鱼得水,有些人则左右碰壁,在分寸之间常常找不到支点。
在这方面,我就属于后者。为此在职场上傻乎乎地被人占了不少便宜,虽心有不甘,又不知从哪里收复失地。
看过《过犹不及》特别是界线是如何发展这一章节后,才发现设立界线、重修倒塌的界线大有学问。
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想重修倒塌的界线,我们首先得了解设立界线的能力是怎么发展出来?
界线并非横空出世,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建造出来的。界线的发展是一种不断进行的过程,关键时期却是在孩提时期。
孩童发展专家们在观察婴儿、幼儿与他们父母之间的互动关系后,对每个特定阶段所发展出来的界线作了如下详细总结:
一、亲密关系:建立界线的基础
我们是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被建造的。人与人的亲密关系,是我们灵魂存在的基石。
如果我们缺少与人的关系,当我们遇到冲突的时候,我们将无人可诉,无处可栖。如果我们不觉得自己被爱,就被迫面对两种坏的选择:
1.我们设立界线,但很可能会失去与某人的关系。
2.我们不去设定界线,继续成为别人愿望的俘虏。
婴儿第一个发展的就是与父母亲产生感情的联系。他们必须知道自己出生在世界上是受欢迎与安全的。如果父母亲想要跟婴儿有亲密的关系,他们必须提供一个持续、温馨、充满爱心,又可预知的情感环境。当父母对孩子的需要——与人亲近,被人抱,被人喂食,换尿布——都能有正面的反应时,关系便逐渐形成。婴儿绝对会有需要的,而做父母的如果都能满足那些需要,婴儿就会把父母恒久慈爱的形象内化,成为他个性的一部分。
当然与人有感情的联系只是个前奏曲。如果儿女从那些主要的人际关系中能够渐获舒适与安全感,从而建立起他们内心坚固的基石,在未来发展界线的过程中,他们就可以承受所面对的分离与冲突了。
二、分离与个体:一个灵魂的形成
在婴儿得到安全感并跟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以后,第二种需要就出现了。他们需要自主权或独立的感觉,孩童专家称这个为分离与个体。“分离”是小孩需要把他与母亲——从那个“不是我”的体验中——分离出来。“个体”指的是小孩与母亲分离以后所发展出来的身份,一种“我”的体验。
你必须先有“不是我”,才能拥有“我”。就像要在一块树丛密布的地上盖房子,你必须把一些空间先清理出来,才有地方建盖自己的家。在你发掘什么是你的真实、独一无二的身份之前,你必须先决定什么不是你。
小孩要发展健全的界线需要经过三个很重要的阶段:孵化、练习、重归旧好。
界线建立在三岁小孩的身上最为明显。这个年纪,他们应该可以很熟练地做好下列几件事:
1.可以和人家感情很亲密,却仍拥有自我感与跟人分开的自由。
2.可以适当地对人家说不,却不怕因此失去对方的爱。
3.可以接受别人适度的拒绝,却不会因此在感情上畏缩起来。
人生还有两个时期也需要注重界线的发展:
1.青春期:接触的是一些更成熟的问题,比如性、性别的认同,竞争,成年人认同的问题。在这一段困惑时期,知道什么时候向人说好、说不,以及可以对谁说,更是学习的重心。
2.青年期:就是孩子离开家或大学,开始工作或结婚之时。在这阶段的青年人会有失去秩序或规范的感觉。没有上课铃了,没有别人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时间表,手头上突然有许多吓人的自由与责任,加上男女亲密关系与委身的要求。这时期常常更需要学习设立好的界线。
孩子愈早学习一些好的界线,以后他在人际关系上经历的混乱就会愈少。三岁以前若能先打好根基,青春期就会过得“比较”顺利,而且也“比较”容易转换到成年期。如果幼儿期未能扎好基础,青春期好好在家多下点功夫,依然会助益良多。如果两个时期都有严重的界线问题,成年以后的岁月就会很难过了。
作为成人,错过了界线发展关键期,我们还有救么?
作者结合多年心理执业咨询实践经历指出:成年人完全可以重新修补倒塌的界线。不过修补之前,我们得先知道我们到底在哪里出了差错,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