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十年前的我二十一岁,我的好友李小龟——我很喜欢这样叫他,因为他喜欢穿绿色外套——向我推荐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一书。他推了推鼻梁上厚厚的镜片,带着我捉摸不透的表情对我说,你就好好看看,多学习学习如何敦伟大友谊吧。
我拿着书急急忙忙赶回学校图书馆的编辑室——那时候我还是编辑室的工作人员,所以可以到编辑室里看书。翻开之后就一口气读完,并没有记住多少敦伟大友谊的情节,倒是他的文风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知道了原来文章还可以这样写。
最重要的,我记住了那句话,那句“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我有很多不明白。身边人都说男人三十如花,四十如酒,为什么懵懂的二十一岁却成了黄金时代?
十年后,我明白了,他是对的。
贰
二十一岁时,我也有很多渴望。未来一定会很好,那时的我对此没有丝毫怀疑。至于是怎么个好法,我从没认真想过,也无从想象。所谓毫无根据的自信,就是这样。
当然,说是毫无根据的自信这话并不恰当。那时我的文章已经陆续在一些报纸或杂志上发表,偶尔还会收到读者们的来信,但我从没回信——现在想想,这很无礼。我未来会成为一名作家,或者一位杂志主编,这是我二十一岁时的梦想。
在图书馆的编辑室工作时,图书馆订阅的所有报刊杂志都要经我归类,在封面上盖章,然后录入系统。因为这个原因,我会接触到很多个人喜欢的报刊杂志。那时候,我最爱看的是《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周刊》以及《新周刊》,主编分别是秦朔、伊险峰和封新城,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
但之后的两年里,我打消了当作家或者主编这种想法。
叁
那天的情形是这样:《新周刊》主编封新城、财经作家吴晓波以及另一位经济学家正在举办一个论坛,而我是坐在下面准备提问的人之一。这时,活动的主办方邀请来了某赵姓女明星(是的,就是那位赵姓女明星)。她一走入论坛的现场,下面正在听讲的人就一哄而上围了上去,只顾着拍照,根本没管台上的人在讲什么。最终论坛只能匆匆结束,我也就失去了提问的机会。
别做什么主编或作家了,我这样想。对于很多人而言,娱乐明星的吸引力要远远大于知名杂志主编、财经作家和经济学家。
这之后,封新城离开了《新周刊》,伊险峰离开了《第一财经周刊》,秦朔离开了《第一财经日报》。
伊险峰之后做了《好奇心日报》,公众号和APP都能搜到。内容还是那么活泼有趣,但公众号里有些文章的阅读量只有数千。秦朔也做了“秦朔朋友圈”公众号,内容一如之前的《第一财经日报》那样“高精尖”,头条阅读量长期稳定在两万到三万左右,只有咪蒙的几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
倒是吴晓波,在新媒体时代进化成了一枚“财经网红”。
肆
咪蒙说,这是个功利的世界,她是对的。
她看得很透彻,对人性,对这个世界。她说,自己看了好多遍《乌合之众》,懂得了说话宁可刻薄而偏激,这样才能在人们的心里留下印记,绝对不能做温和的说理派。所以,即使在传统媒体浸淫多年,她还是主动降低身段,功利地用一篇篇文章来挑逗人性中的那些敏感点,以此来引发一轮又一轮话题。
对比来看,伊险峰和秦朔所做的东西,都太温和了。
有人说,王小波没有赶上自媒体的黄金时代。以他的性格和文风,一定能够在自媒体时代有一番作为。
也许吧。我倒觉得即使他生活在现在这个自媒体的黄金时代,也许还是会继续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默默用幽默和讥诮来消解现实中的所有荒谬,而非刻意挑动人们本来就烦躁不安的情绪,就像咪蒙和周冲们所做的那样。
伍
我曾经的好友李小龟——我们绝交了,曾经的梦想就是当一名作家。现在他在自己的公众号里替人做情感咨询和教年轻人如何成功,用说教和一篇篇鸡汤,赚取迷茫的年轻人们的眼泪和打赏。然后他写了一本标题很长的书,那标题长到我记不住,只记得封面是穿着白衬衫的他PS过度的脸,笑起来阳光又阴险。
知道我有自己的公众号之后,他对我说,“我可以在我的公众号里推荐你,这样粉丝增长快,你给我一笔钱就可以了。”
我谢绝了他。
我很怀念二十一岁时那个怀抱着作家梦的我。那是我的黄金时代,因为觉得未来有无限种可能,不管是哪一种可能,只要自己努力争取,也一定能够实现。但现在我终于明白,这是一种奢望。所幸,有你们,也不算太差。
<终>
网友评论
喜欢王小波
也喜欢吴晓波
想要成为作家
却不一定会成为作家
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