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俊杰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人要想活着就必须吃饭,正所谓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想起余华在《活着》中的一句话,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快乐,也没有什么比活着更艰辛。
小时候,熟人见面打招呼的一句话“吃饭了吗”,折射出那时生活物资的匮乏,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当对方回答“多吃一碗”,意思已经吃过了。上初中开始学习英语,习以为常的见面问候“吃饭了吗”,在老外看来则会误认为你要请他吃饭。
那时,家中吃饭不用上桌子,只有客人来的时候才会围坐在一起。碗里盛上饭,再夹上菜,端着碗到街沿上吃,大家好在一起摆龙门阵。有时还会走动起来,吃一顿饭可以跑几家几户。这看起来有点像现在的分餐制和自助餐。
小时候自己很挑食,对猪肉情有独钟之外,其他肉食不感兴趣,就是对蔬菜也挑剔。当时家人的饭量都不好,一次邻居家的狗出了意外,端了一碗狗腿肉送来,大家尝了一下吃不完,为了不浪费只好送回去,人家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堂哥在山里宰了一只羊,带了点羊肉过来,这么美味的东西到了我们嘴里,感觉却变成了完成KPI指标。
隔壁小朋友用石头很偶然地砸住了一只白鹤,配上葱姜蒜等用柴火爆炒了一盘肉,邀请我吃我连尝都没尝。还有一次邻居逮住一条蛇,在室外烧着大火煮蛇肉吃,那种飘香吸引了不少的人,当大家如饥似渴的时候我却袖手旁观。
那时早中晚三餐均为米饭,能吃上面条就算改善生活,一周能吃上一顿肉可谓打牙祭。自己喜欢吃的有咸菜炒回锅肉、酸菜炒猪肝腰花、猪肉炖藕等。父母很少买排骨,因为排骨和肉一个价,认为把骨头当肉买不划算。偶尔炒菜多放一点油,残羹都不浪费用来下饭吃。抄手是自己的最爱,可是县城才有抄手皮卖,进城的时候带点抄手皮回来,便成了改善生活的美味佳肴。偶尔看到街边的卤肉店,嘴上没有流口水,可在心里已经垂涎三尺。
有一次家人在餐厅吃饭,由于一张桌子上坐了两波人,或许是对方点的菜要丰盛一些,不知为啥我无意间把筷子伸到了别人的盘子里。父母连忙把我叫住,对方笑着说没事吃就是。后来,父母给我点了一盘那样的菜,可我却不吃了,可能当时仅仅是好奇罢了。
因为挑食的原因,身体不好经常感冒和生病,底子没有打好。每次去体检,基本上是体重偏轻,还有就是贫血。由于全家人胃口都不好,大家都很瘦,头脑里从来不会认为自己能长胖。可是随着自己慢慢长大,逐渐变得不挑食,在竖着长的同时,也开始横着长了,目前按照身高体重比已经到了临界线。
如今,熟人见面很少再问“吃饭了吗”,不得不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上学的时候,有句话“好读书时不好读书,好读书时不好读书”。参照这句话,当小时候都是绿色蔬菜食品的时候,自己不好好吃;等到了现在想吃这些无污染、无公害、无农药的绿色食品时,却不那么容易吃到了。可否这样说,好吃的时候不好吃,好吃的时候不好吃。
生活条件的改善,高血脂、高血压、高胆固醇等随影随行。当年垂涎三尺的食品,现在要么掉不起胃口,要么就不敢吃了,因为医生的告诫就是“管住嘴、迈开腿”。小时候期盼的“吃安逸耍惨”,对大多数人来说成了挑战。每逢体检如临大敌,甚至讳疾忌医。在营养过剩的时代,给了“三无”保健品市场泛滥的空间,那就是无毒、无害、无营养。
虽然吃的是饭,但又不完全是饭。当物资匮乏的时候,人容易满足,知足常乐。当生活条件变好了,天天都像过年,人们在吃的问题上反而出现困境,吃出了各种毛病,十多年前的“非典”就是深刻的教训。舌尖上的美味,正牵引着大家走向吃货之路。人的胃只有这么大,可是人的胃口却不小。什么都能吃,什么都敢吃;不怕想不到,就怕做不到。
据估算,世界有70亿人口,体重约3亿吨,饲养的家禽包括猪牛羊等约7亿吨;除此之外的其他动物,包括海里的鲸鱼、陆地上的大型动物等,加在一起仅仅只有1亿吨。这说明什么呢,想到刘慈欣的作品《三体》,或许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