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大脑中负责产生动力和活力的那部分区域彻底消失了,我们没有消极的想法,也没有积极的想法,总之,我们什么想法也没有。我们虽然能够感知这个世界,但是动力全无。
查尔斯·都希格在《高效的秘密》一书中总结了保持高效的八个秘诀,其中第一条就是激发动力,当我们丧失动力,时间的利用效率极其低下时,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一下效率产生的源头。
关于掌控力的研究
研究员莫里西奥·德尔加多设计了一个枯燥的游戏,并从中得到了一个有趣的结果,游戏规则是这样的:
显示屏上会随机出现一个1-9之间的数字,而参与者事先只需猜测这个数字是大于5还是小于5。与我们预想的不一样,参与者对此乐此不疲。
德尔加多并不关心实验者是否能猜对,他希望从这个实验中得知,当人的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一个枯燥的游戏上时,大脑的哪部分区域会变得活跃。
而实验的结果是,当实验参与者在玩游戏时,无论是否才对,他们的纹状体区域都会处于活跃状态。而纹状体的活动正与人的期待、兴奋等情绪有关。
德尔加多总结到,“预测、选择活动和纹状体的活动有关,而这一区域负责情感和动机的产生”。
研究显示,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有更大自主权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成功。他们知道如何设定目标,区分任务的轻重缓急,并且选择推进的项目。
和读书、写字一样,自我激励也是一种技能,如果方法得当,我们的自我技能能力会不断的增强。
而 产生动力的前提是,我们能够相信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外界环境,我们必须让自己拥有掌控力。
掌控力对人动机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孩子教育中就能看出来,当我们从小就将吃饭的权利完全交给孩子,给他创造好一切的条件,不去想他是否能吃好,是否弄脏自己的衣服,是否将就餐环境弄得一团糟,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将在孩子吃饭的问题上省去很大的时间。
他们会享受自己能够掌控吃饭这件事情的乐趣,从而在未来养成良好的习惯。
当然,同样的事情会延伸到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自己穿衣服、自己刷牙、自己按电梯、自己开车门,当他们觉得自己可以掌控更多的事情时,他们更能融入这个世界,更快的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走迷宫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当我们初入迷宫会感觉很新奇,我们内心试图通过自己的判断最终破局,但是,随着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我们对于走出迷宫这件事情的掌控力将会慢慢的下降,而一旦,我们发现了出口的方向,这种对于全局的掌控力会使得我们大脑变得兴奋,从而促使我们做更多的尝试。
当然,影响动力的因素有很多,光有掌控力并不够,德尔加多发现,在美国海军陆战队里,最成功的士兵往往都有强烈的“内控点”。他们往往相信自己的选择能够影响自己的命运。
内控点的思维模式
具有内控点的人,通常会把成功和失败归咎于自身,而不是外部环境,他们更看重自身的努力,而不是类似天分、聪明、运气等标签。
相反的,拥有外控点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主要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无独有偶,巴菲特也十分推崇一种叫做内部记分卡的原则,“人们行事的一大问题在于,他们是拥有‘内部记分卡’还是‘外部记分卡’,如果内部计分卡能令你感到满意,它将非常有用。”巴菲特如是说。
拥有内部记分卡的人,通常一切做事的标准都在自己的心中,自己给自己打分,自己让自己满意,他们会排除来自外部的各种干扰。
我们每个个体都会有控制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力量源泉,如果这种力量来自我们的内部,这将很大程度帮助我们产生更多的自我驱动力。
在增强内控力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给自己的行动赋予更多的意义,我们也可以将这种意义叫做正能量,当我们将工作和任务转化为有意义的选择时,我们不仅能增强我们的内部动机,还能透过事情,唤醒更多人的认可。这种因内而生的外部认可又能反过来提高我们掌控全局的能力。
有时候,比起当下的任务,更大的情感回报也是我们做事的意义。这点,霍桑实验中就给出了答案,外部环境的改变,外部激励的刺激对于工作效率的提升都是有限的,然而对于人的情绪的疏通,反而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关于内控点,在吴晓波频道内,崔璀的《职场管理》专栏内也有涉及,她就如何夺回职场的主动权进行了解读,分析了目前职场人普遍的思维模式,并给出了解决方案。
崔璀说,“大多数职场人在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是给自己解释,抱怨对方,认为自己的痛苦都是他人造成的”。这也是造成我们经常失去主动权,从而影响我们做事的效率的根本思想。
崔璀给出的解决方案是,转换思考时的主语,例如将“我没有完成工作,是因为别人不靠谱”改为“我没有完成工作,是因为我还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
这种主语的转换能很顺利的将我们的思维转换,让我们从被动抱怨转为主动解决问题。
接下来,我们便可以开始思考,我可以为此做些什么,并找回主动性。
我们经常会因为公平问题而放弃了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然而生活本就是不公平的,当我们只是停留在抱怨不公这种事实的时候,我们便很容易掉入愤世嫉俗的陷阱。
等待别人来解决问题,也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
而这种,“我的困扰,我负责,并不把自己的困扰推给别人的”思维转换能帮助我们很好的掌握主动权,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改变自己的认知水平。
结语
“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 形容的是一种叫做胡杨的植物。
因为它耐干旱,耐贫瘠土壤,因此常在沙漠边缘见到。
它不需要有更多的外部呵护,凭借着极强的生命力成为了沙漠绿洲的组成部分。
有时候,当我们失去动力时,看看大自然,便能豁然开朗。
总结
动力是提高效率的首要因素,当我们发现自己的生活、工作效率极其低下时,我们应该从动力源头去找到更多的力量。
提高动力的方法有增强掌控力和内控点,并给我们所处理的事情赋予更多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