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当电影遇上心理时间·记忆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口吃患者的治愈之路——《国王的演讲》影评(上)

口吃患者的治愈之路——《国王的演讲》影评(上)

作者: 滴小迪 | 来源:发表于2018-03-11 14:05 被阅读61次
dl201212251107554825816.jpg

这是2010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基于二战前期英国王室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那是一个风云诡谲的时代——法西斯势力笼罩着欧洲,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英国王室也动荡不安——老国王去世,大儿子爱德华继位,可这新国王偏偏不爱江山爱美人,尤其是爱有家室的中年妇女。结果王位坐了没几天,便要为爱与全世界作对,死心眼要娶一位据说是脚踏多只船,风尘味十足的外国已婚妇女——辛普森夫人。为了排除万难与所爱的女人结婚,他不惜放弃王位,将还没坐热的国王王位腾出来。

爱德华八世的弟弟——乔治六世(影片中的伯蒂)便被推到了那张散发着权利的光辉和庄严,浸透着血腥和欲望的王椅上。虽然,在君主立宪制的英国,那把王椅上坐的人已成为了一个象征。就像乔治的父亲,老国王所说:“以前的国王只需要稳坐在马背上,举止得体就好。现在我们要去迎合大众们的需要,王室家族的角色转变,让我们成为了最卑微的存在。我们成为了演员。”王室的国王只需要在一些重要时刻,代表国家向世界发出声音。在狭小的录音室中,对照内阁为之撰写好的发言稿大声朗读出来,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可是,这新继位的国王,乔治六世,却是一位从小有口吃毛病的人,尤其是在公众场合中,他会因为紧张而一个字都说不出来。公众演讲,是他的致命伤。

影片的开头便刻画了伯蒂作为公爵时发表一场公开演讲时的情景。他居高临下地站在台上,身旁是用鼓励眼神看着他的妻子和一大群王室成员,台下是仰望着他的民众。他面对手上的稿子,突然无法发出声音,只能让喉头不停抖动,仿佛有一只无形的大手锁住了他的喉咙。每说出一个词,都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妻子的表情愈发焦虑,而身旁和台下的随从和观众们,则表情微妙,更多地是凝神屏气地等待他下一个音的发出,每一个停顿,都让人屏住了呼吸,空气中弥漫着让人窒息的尴尬癌细胞。

这部电影也是聚焦于作为口吃障碍者的国王乔治,讲述了他如何在语言矫正师莱纳尔罗格的帮助下,一步步克服内心恐惧而成功发表战前演讲的故事。这个故事看似平淡,很多画面都是在莱纳尔罗格设施简陋的“咨询室”里展开,但电影的张力也正是存在于他们俩的对话,国王乔治(伯蒂)克服内心障碍的努力和挣扎当中。这场反反复复,极为艰难地与“口吃”作斗争的过程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与众人在希特勒口若悬河极具煽动性的演讲中发出地动山摇的摇旗呐喊,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的大背景下,形成了呼应。这注定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战斗,可是,很多时候,面对自己的内心比面对活生生的敌人,要难得多。所以,这部电影,其实是一部在国家背景之下的个人心灵成长史。

国王的口吃是怎么形成的?

除了少数人是由于发声器官和大脑缺损而造成的语言障碍之外,绝大多数人的口吃是由心因性原因造成的。影片中的国王乔治即属于后者。他的口吃与情绪状态密切相关。当他与家人在一起时,基本上不口吃。他甚至能流利地向自己两个小女儿讲述企鹅的故事。在音乐声中,他无比流利地读出了哈姆雷特的片段。在发泄愤怒情绪的时候,他完全没有口吃。可是,在面对公众,面对流连于声色的哥哥质问他国事的时候,他却憋红了脸张嘴却说不出声音,只剩 下抽搐的喉头和挣扎的神情。如果是器质性障碍导致的口吃,是不会有这样的表现的。

心因性的口吃障碍可能与一些现实事件有关。比如如果学生在公开场合被老师训斥、同学耻笑的话,可能会造成心理障碍,从而形成口吃。也有在成年之后因为一些刺激性事件形成口吃的案例。我记得在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培训教材上记录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干部因为文革时被批斗革职,导致复职后的若干年在公开场合讲话会口吃。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心因性语言障碍多与患者原生家庭,尤其是早年生活对其的影响有关。

trim.jpg

在影片中,可以找到国王乔治口吃形成的一些原因。国王乔治从小在等级森严的王室家庭长大,他的父亲是一位强势的国王,充满了铁血军人的气质。而在华丽的王室殿堂中,悬挂着历代国王的戎装照,个个英姿飒爽,权倾一方。在这个家庭里,怯懦是不允许存在的。这从老国王和乔治(伯蒂)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来。面对不敢朗读演讲稿的乔治,老国王厉声说道:“瞪大眼睛看着这演讲稿,就像正派的英国人一样,给它点颜色看看。”“你念不了的话,这台邪恶的机器就会毁了你。”乔治在父亲的压力下,艰难地读着稿子,竭尽全力地发出每一个音节,却还是支离破碎。老国王露出了不耐烦的神色,最后厉声喝道:“读出来!”

从乔治父亲的说话方式可以看出,他们俩的对话不是平等的。老国王的语气里充满了命令、威胁和逼迫,他的强势甚至到了咄咄逼人的地步。乔治就如同一个被逼到死角的孩子,恐惧地发不出声音。这应该是父子俩惯有的交流方式,从乔治出生之后就渐渐固化形成。

老国王,也就是乔治的父亲,是极度骄傲的。他怀念过去国王的生活,那种权倾一世,雄才大略的辉煌。在他心里,这才是国王应有的模样。于是,他将这样的国王形象深深内化到自己的内心,虽然他很无奈地对乔治说:“我们成为了演员”。从他与乔治的对话来看,他是一位彻底将国王角色内化,具有强烈的君主责任感的人,也是一位严厉的军人式的父亲。这样的人,是不允许怯懦存在的。当乔治表现出不敢发声的时候,他认为这是极度怯懦的表现,因此,老国王是绝对不接纳的。所以,他便会像一位严厉的君主或统帅一样来命令,甚至恐吓乔治。

但实际上,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怯懦存在。而老国王对乔治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怯懦产生如此排斥的反应,恰恰是他将排斥自己的怯懦的情绪投射到了乔治的身上。

当老国王用“毁了你”这样的语言来威胁乔治的时候,乔治的内心所接受到的信息是:“你要那么怯懦的话,你就会死。”他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恐惧,因此,他变得更加结巴了。而乔治的结巴,更加强化了国王的不接纳感和羞耻感,到最后,他甚至愤怒地吼了起来。

精神分析心理学里有一个词叫作“投射性认同”,能很贴切地描述父子俩的这种互动方式。“投射性认同”是人们常用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说的是人们经常会无意识地将自己觉得自己内心不好的一部分投射给别人,而这种投射反过来又被自己或别人认同。

举个例子,比如说当一个人想作弊的时候,他会将自己这种想作弊的想法投射给别人,变成这样的一种想法:“很多人都想作弊。”他对自己这样说之后,他又会认同自己的这种想法(投射),将自己的投射当成了现实,他想:“既然别人都想作弊,那我作弊也没有关系。”于是,他的内疚感降低,在现实中,他真的作弊了。

在老国王和乔治的互动中,老国王将自己对自己内心的怯懦感不接纳的感受投射给了乔治,而乔治也接收到了老国王的信息,并认同了来自于父亲的投射:“我是怯懦的。怯懦感是不被接纳的。人怯懦的话就会被毁灭。”久而久之,这种对怯懦的不接纳也深深地扎根于乔治的内心之中,变成了他内心里的一种信念。

而说话不流畅的时候,他内心这种对怯懦的不接纳感和恐惧感最为强烈,所以,他被情绪狠狠攫住,就如同被人捏住了咽喉。

另外,在乔治对莱纳尔罗格敞开心扉谈早年生活的过程中,他说到了一件他的早年生活中对他影响较大的一件事:“在他被寄养到祖母家时,他的祖母不喜欢他,经常不给他吃饭,给他落下了胃病。”这是发生在乔治5岁左右的事情。心理学家认为0到6岁是心理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越是早期的创伤,越会容易造成更严重的心理问题。这段经历给乔治的内心留下了巨大的创伤。小乔治深深地体会到了一种“不被接纳”的感受,而经常有一顿没一顿的经历,让他感受到了一种“生存焦虑”。

如果用精神分析的观点来看,吃饭和说话都与心理发展阶段之“口欲期”有关。比如,当人们感到紧张、压力、焦虑等情绪的时候,常常会用拼命吃东西、不停说话或者是抽烟喝酒等减缓情绪。这个时候,人的心理会有些退行到婴儿阶段的“口欲期”。相反的是,小乔治对基本的吃的需求不被满足,使得他缺乏最基本的安全感,他的焦虑和恐惧很有可能在这个阶段使得他产生了口吃。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口吃患者的治愈之路——《国王的演讲》影评(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uqw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