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查看日历,看到夏至刚过。稍微注目了夏至这个节气——我们这一代人对于节气,还是有一些基本的常识的。夏至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在这一天,太阳到达直射地面的最北端——北回归线。从这一天起,太阳开始南移,白昼渐短,黑夜渐长。至秋分(9月23日),昼夜平分。再到冬至(12月22日),昼最短,夜最长。至来年春分,又一次昼夜平分。于是一个新的四季轮回又开始了。

然而事实上,农历和节气对我们现在日常生活的影响真的是微乎其微了。除了每年的除夕初一,五月端阳,八月中秋,九月重阳,有谁还会关心农历是几月几日呢?人们查看农历,多半是看什么时候放假。甚至结婚、生日这样的人生大事,往往也是只看阳历而不看农历了。城市化在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城市而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现代农业更多采取先进技术,农业生产不再受制于时令和气候、温度等条件。这样一来,农历的节气对于农事活动的指导作用也在逐渐减弱。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每当念及这照彻华夏五千年长空的诗句,那种季节更替,岁月流转的沧桑与悲凉的感觉,便充溢心间,挥之不去。这样的诗句滋养了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在五千年节序的递嬗中流传下来。
农历和节气,不仅是农业文明时代我们的祖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套认知系统,与之相应的,也是一整套社会实践方式和生活体系。如今这一套认知系统和生活体系正在随着传统农业社会逐渐远去。回望正在逝去的延续数千年的古老的生活,了解和承继这一文化遗产,借以表达我们对祖先及其传统生活方式的温情与敬意。
2
岁月深处藏韶华。节气时令,是农耕文明的精魂。华夏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充满智慧的农事补充历法——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最初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流域。成书于战国的《尚书·尧典》中已有日中(春分)、宵中(秋分)、日永(夏至)、日短(冬至)的记载。它紧紧追随着太阳的脚步,反映着一年四季时节的更替,是古代农耕社会里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指导着各种农事活动,与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
在农历的天空下生息劳作,老辈人都很看重节气,他们把节气当成一种时间的命令,一种不可移易的生活准则。如我们这里用一句俗语“晚到四月八了”来形容做事情太晚了。农历四月初八,谷雨已过,而接近立夏,这时候种什么庄稼都长不好了——到收成的时候已是寒露、霜降,光照不足了。
人们依照二十四节气,来经营农事,安排一年四季的生产生活。这样,日月相推,寒暑相继,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于是岁月便产生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歌》(作者:物理学家 薛琴访教授)
从我们所熟知的“节气歌”中,你能还原出二十四节气吗?让我们重温一下祖先用极其精炼且富有诗意的二十四个词语,为我们界定出的四季,重新领略一下一年四季里不同的风花雪月,霁月光风。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春风送暖,百花盛开)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清夏晴和,盛夏溽热)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秋高气爽,露结为霜)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冬气寒冽,瑞雪纷飞)
通过长期的实践和观察,古人发现自然界的植物会有荣枯,动物会出现迁徙、蛰伏,而这些季节性变化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如气候、温度的变化等存在某种对应关系。而这都和太阳的运行密切相关。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告诉人们何时播种,何时锄耘,何时收割,何时封藏。一切都依序进行,一年都妥妥当当。就如下面这首节气歌所描述的:

人是自然之子。一年四季的日子,在大自然的安排下,就这样有条不紊地慢慢走着,一直走了几千年。这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节气时令,如同时光的印痕,唤醒沉睡在我们骨子里那些温柔的岁月的触角,让人们的心境,变得温润、柔软,熨(yù)帖。节气里的光阴,无声无息地记载着世间所有的美好和灿烂。使人回味,也令人深叹。
3
就在半年前,也就是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他们认为: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反映了农业生产和相关仪式以及民间活动的平衡管理,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体现了我们民族独有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次入遗,是世界对中华民族古老智慧的认同。但节气入遗,能帮我们唤回农历的天空下,那曾经诗意的生活吗?
生活的深处是岁月,岁月的表征是季节。镶嵌在时节中的古老生活方式,正在离我们远去。而没有了它们,就没有了一个个鲜活闪亮的日子,就没有了我们一年四季与自然声息相通,有滋有味的日常生活。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使我们早已忘掉了头顶上天空的样子,忘掉了农历的天空下,各种自然风物的模样。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是古人理想的生活方式和岁月荣景。的确,春日读诗赏花,夏日摇扇纳凉,秋日登高临月,冬日围炉夜话,在时光的缝隙里耕云锄月,体验一种悠然恬淡的节气生活,未尝不是一种令人神往的自在生活呢。
别忘了啊,只有野地里,叫风吹绿的菜叶,太阳晒红的果子,才是最有味道的。(毕淑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