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你想说的7788想法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追随 安德烈•纪德 的日子——如果,你不自由。

追随 安德烈•纪德 的日子——如果,你不自由。

作者: 楚荑 | 来源:发表于2019-03-17 16:37 被阅读2次
    安德烈•纪德

    安德烈•纪德(1869—1951)法国作家,194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纪德是一个纯粹的作家,一生从事于生活和写作,从未接受其他任何职务,五十年的写作生涯中,成五十余种著作,这并不能算多。

    纪德一向不在巴黎,他说:

    “父亲是于赛斯人,母亲是诺曼底人,而我自己偏又生在巴黎,您叫我往何处生根?”
    “于是我决定去旅行。”

    纪德认为只有灵魂永不祈求安息,人才能永远年轻。

    纪德七十岁时,他的一位中国朋友盛澄华先生去巴黎看望他。他从寓所出发,公寓中原有自动电梯可供上下,但他宁爱徒步下楼,从他所住的第七层顶. 到地面的一层,其间二百余级的梯阶,他一口年跑尽,全无喘息之意。

    就是这样一个人,一生憎恶安逸与固定,当别人费尽心思从事工作,他却几乎总在旅行。

    旅行对纪德来说,是为了促忘,忘记那些被强输入脑海里的知识。当一个人开始全心从事于生活,这会是比知识更富教益的开始。

    活着的每一刻,我们觉得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是好,我们不断的为前程的渺茫而担忧。而我们每个人的处境都是一片荒漠,选择,是一种无限的自由。正是这种自由,使我们无法产生定见。人总是这样,当我们生活在枷锁中,我们渴慕自由,当自由站在我们面前,我们却会迷茫而不知所措。

    其实我们一直所追求的自由,是否是真的自由呢?自由往往被误解,我们以为有了足够的财富,足够的时间,我们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当我们一心去追求这些客观条件的完善,却发现现实总不能完美的呈现在我们眼前,于是,我们放弃了理想。

    自由绝不是外界环境的完美,《歌德谈话录》里有这样一个譬喻:一颗苍劲挺拔的橡树绝不会出现在雨露滋润,阳光明媚的沼泽地中。也不会出现在环境极其恶劣的雪原上,而一定是略有缺憾的沙质土壤里。外界环境只要不是绝对无法适应,就足以使人成长。

    简•奥斯丁 那个时代,女人写小说是要被耻笑的,她把纸张放在缝纫机板上,有人来就翻下去,人走了再继续写,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写出了名著《傲慢与偏见》。勃朗特三姐妹家境贫寒,根本没有钱去世界大都游历,她们一生在一个小村庄里,以身殉艺术,写下动人心魄的《呼啸山庄》等等。

    自由非但不是一种无条件的选择权,反而是一颗限制性的,偏执的,不顾一切的心。自由的本质,即信仰。

    对于自由,纪德说:

    必须将自己的理想之于高远之处,行进时眼睛始终凝望它。——《纪德日记》

    任何人只要在活着,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个皱眉或一抹微笑。无不无意识地流露着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这些看法有些是由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草木鱼虫带来的,有些是由师长亲人灌输的,有些是现实生活中得来的教训。我们对这些看法往往不加检举,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去整理和选择,只是顺其自然的,被动的活着。

    20世纪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徳勒研究发现:人具有什么样的天赋,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往往在12-14岁就会体现出来,有些孩子没有自信去表达出来,有些孩子因为自己的天赋与周遭环境的差异极大,就选择屈从环境。

    人活在这个资源有限的地球上,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必须努力去竞争生存资料,以维持自己活着的状态。

    当生存状态得到实现后,人得到一种自立的满足,于是人继续攫取生存资料,以为这样能进一步满足自己。这是因为我们从小要在物质上依赖家人,于是产生了一种经济上的自卑感。长大以后,为了补偿这种自卑,人就要不断的占有财富和地位,来实现自己的优越感,即是这些多余的物质对我们并没有用。所以人总是要不断的与他人比较,通过比较获得的优越感来生存。可是世界首富只有一个人,于是人又要占有。

    这样循环下去,人们会意识到自己的占有令人感到厌烦和枯燥,于是人们停下来,可是反观内心,更加空洞无味,一种强烈的无聊感迫使我们继续工作。

    在这样的境况下,我们就会承认:生命是盲目的,而人只能选择固定的模式——上半辈子努力赚钱,下班半辈子消遣娱乐。

    可是那些被我们忽略了十年,数十年的天赋却不会消失。这天赋是一个潜藏在我们心里的,空空如也亟需灌满的水杯。这个水杯被我们称之为人生价值。

    如果一个人选择开始去灌满这个水杯的时候,他会感到内心渐渐安定下来。当你开始检举自己的生活,会发现自己的所有举动会有一个大致的趋向。通俗的说,就是每个人的兴趣和希望。一旦你总结出这个希望,选择了自己的信仰和要实现的价值意义。生命就会由不自觉的变为自觉,当一个人有了这种自觉,他就没有时间去顾虑那些琐事。当他不懈努力去向杯中倒水时,辛福感也就源源不断了。

    所以苏格拉底说:

    认识你自己。

    理性在某种程度上说,是顺从“希望”的, 人会下意识地把世界改造成自己理性所能解释的样子。理性之所以能解释事物, 不是理性有主动创造性,而是理性与世界万物的类同性,才得以“触善旁通”。所谓每个部分都含着整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所以人可以靠观察自己来了解世界,同样可以通过观察世界来审视自己。

    然而希望本是无所谓有的,希望、意义、爱,皆是人所赋予的。从自身抽离出来的意识,又反哺于自身, 这便是人的自恋文化。这自恋文化不悲哀、不绝望,是个人主义的,孤独而强烈的。

    二十五岁的时候,梦想吞噬着纪德,他的精神极度倦怠,出去走走就会好……可他已经决定用一个小时练练钢琴,他为自己写下了激励工作的训练方法:

    1.精神法:

    a 死亡迫近的意念。

    b争强好胜;真切地感受自己的时代和别人的创作。

    c人为地感受 自己的年龄;通过与大人物传记的比较来增好胜心。

    d观察穷苦人的劳作; 在我看来,惟有强迫的劳动,才能为我的财富提供辩解的理由。财富仅仅视为自由工作的准许证。

    e 比较今天的工作和昨日的工作;再选择工作最勤奋的那天 作为标准日;确信这样一条错误的推理:今天什么也不能阻止我同 样工作。

    f阅读平庸或拙劣的作品;感觉其中的敌对成分并夸大危险 怀着对那些作者的仇恨来写作。( 方法很有效,但是比竞争要危险!)

    2.物质法(每条都无把握):

    a节食。

    b头和脚两端要十分保暖。

    c 睡眠时间不要太长(七小时足矣)。

    d 在阅读和弹奏音乐的时候, 绝不要考虑练习;要练习,就挑一位古代作家, 只看(但是非常认真)三行。每逢这种情况,我总拿起这几位的作品:维吉尔、莫里哀和巴赫(不借助钢琴阅读);伏尔 泰的《老实人》;或者,出于完全不同的理由,阅读福楼拜通信集的 头几本,或巴尔扎克的《写给他妹妹的书信》。

    家里放-张矮床,留点儿空间,一个木柜上安着齐肘高的面横板,还有一小张方桌、一把硬木椅子。我躺着想象,走者构思,站着写作坐着誊写。这四种姿势,对我几乎成为必不可少的。

    我若是不做非常难的事,就不能表彰自己。我自然就会想无论谁做起来更容易,因此我做到的,任何人都完全可能做到。

    我在内心深处,从未确信自己比别人高明;正因为如此,我才能将特别谦虚和特别骄傲调和一致。

    e 身体要健康。曾经生病。

    这是一个文学家的追求自由的足迹,你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追随 安德烈•纪德 的日子——如果,你不自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yfu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