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向阳花悅己
舍远求近,论中国传统文化下的‘思无邪’精神

舍远求近,论中国传统文化下的‘思无邪’精神

作者: 李宗奇 | 来源:发表于2018-08-17 01:34 被阅读26次

中国传统文化,或者换句话说:“儒释道”的核心秘意以及思想便是教人稳妥的,安稳,以及妥当的继续向前。因为人,人类,或者说人生最大的牵绊,最大的放不下,最大的舍不得,离不开,忘不掉,且“迷恋不已”,念念不息的祸端即是我们的这副身体;我们的大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完整的陷入了一个自我迷恋的循环当中,“富贵梦”,“英雄梦”,“美人梦”,“帝王梦”......无数的梦以及无数的“好”交织在我们的思考、想当中使我们对于这整个儿的梦幻泡影感到迷恋且赞叹不已,怎么说呢?我直言告汝,“那(迷恋不已)可能会让你多走几道弯路(在通往究极的路上)”。而,这(少走,或多走)亦不是人言,人力之所能及的;就好比你直言告诉某一个人在“成佛”和“做人”之间二选其一,有的人就毫不犹豫的还选择做人,这是他的命,但不代表他的选择是“错的”,或者说“庸俗”,“低俗”的......或怎样;不是的。

1.

我说,“任何的选择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这种“区别”。只不过从‘自然’上来讲,有的人‘先得道’,有的人‘后得道’;即:“得道有早晚”。但并不是说“先”的就“了不起”;不是的。所谓的“先”,他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诚如释迦摩尼祖师亦也有过当学徒之时候(传言释迦摩尼前世曾是然灯佛的弟子);这没什么可“丢人”的。得道有早晚但“早晚”亦也是相对而言的我们的这一世若果“丧尽天良”,“道德沦丧至底”,“无恶不作”,乃至“恶贯满盈”、“罪孽深厚”、“罪恶滔天”、“十恶不赦”、“永世不得翻身”......等等,等等。但是那也没关系”,因所谓“永世”,亦也只是相对而言的。按照我能理解的说法,或者说我们人类普遍的认知来讲的话,可以这么说:你(“罪大恶极”......等等的人)可能比善良的,纯洁而又专一的修道者们晚个几百亿年成佛罢......但不代表说你不能成佛,或者说你不是佛......不是的。所谓“众生平等”,即便是“罪大恶极”的你在本质上跟佛,任何一个佛,圣人,菩萨......等等亦也都没有任何哪怕一丝一毫,一微厘的差别......等等。你们的本质没差别只不过你自己“耽误”了你自己的时间而已......当然所谓的“耽误”亦也只是我认为的,我认为的不对,也不错;因就像我说的,成人成佛没差别

“一叶知秋”于2016年冬

有的人不想当“人”了,想“跳”出来,想得到究极的自由和究极的奥秘(当然,我不认为有这种东西,即所谓究极的自由和奥秘)......我不认为有这种东西,但亦也只是借用文字从而便于阐说。有的人还想当人,还想爱,想“圆满”,想富贵......等等,这也没有“错”。我们不能用己之“价值观”去绑架别人,对么?包括释迦摩尼佛本人亦也是如此,他亦也只是罢这个原理告诉你,告之给我们众人,他“知道”了,故他讲出来;但他并不觉得他比普通人“高”多少,他亦不会觉得他比普通人“强”多少......你信或者不信你做或者不做......这都不重要;因就像我所说的:众生(包括佛)的本质是一样的。你就愿意杀人放火那跟我有什么关系?那跟佛有什么关系?那你只跟法律有关系跟因果有关系跟监狱有关系......等等等等人活在世没人能“管”你一切的“障碍”几乎可以说都是你自己给你自己设置的或今生或前世......所谓:“自作自受,自性自度”正是如此。而我们学习儒释道了解儒释道体味儒释道的精神亦也只是单纯的为了一个目的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稳妥的继续前进。

2.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诗”,大概指的即是我们现在所常言的:“诗经”。而,在孔子所处的时代,那时似亦无有所谓:“经学”之说,依冯友兰在其书《中国哲学史》中的递进“经学”时代亦似从西汉以后开始盛行的,而汉朝以前则统称为:“子学时代”也。故“诗经”之“经”字尤在孔子时应无也。“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何解?其实若知“诗”之“思无邪”何解,不如放眼观其他之“经学”何解,因所谓‘儒释道精神’其本质无非同流的。“诗,思无邪”并不是“个例”,他不是个例是因为所谓《道德经》(即老子),其核心与本质亦也是主推,与提倡“思无邪”的。所谓:“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婴儿难道不是‘思无邪’的吗?《诗经》讲的什么?大抵上来说吾拙论即古代人民之真情实感。他(《诗经》)里面有悲伤,有难过,有快乐,有哀愁......等等,等等。但那算“邪”吗?婴儿不哭吗,婴儿不闹吗?但是哭,闹,那却亦都是真实的,没有掺杂任何邪之念头的......等等。《诗经》里没有‘阴谋’吾可以这么说吧,他不像《三国演义》里面一样到处充斥着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机关算计......等等,他(《诗经》)里面没有的!或者孔子所说的“思无邪”亦也可以翻译成为“诗(经)里没有阴谋”罢(我拙论)。婴儿有“阴谋”吗?婴儿谋划着偷袭珍珠港吗?婴儿谋划着制造可怕杀伤性武器吗?婴儿要“夺”你吗,“抢”你吗?......老子希望我们回归于“婴儿”,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为什么啊?因为《诗》没有教人阴谋啊,不学诗,无以言就是告诉我们你一开口,都是假话,都是算计人的,都是阴谋诡计,阿谀奉承,献媚取宠,趋炎附势,你跟人说什么啊!?你有什么可跟人说的啊?不是这个意思吗?

3.

孔子教人说真话不要阴谋诡计,老子教人“复归于婴儿”,这都是儒,道的相通之处,即:强调人要做到“思无邪”,起码日常说话,起居坐卧要尽量做到“纯洁”,即没有过多的想法,和坏心眼。从这点上来说,《南华经》(即庄子)亦是如此,所谓:“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应帝王》)这里所谓的“至人”实际上即是老子所说的:“婴儿”了婴儿即是至人至人即是婴儿。二者无有差别也,为什么啊?因为婴儿是思无邪啊,你来什么,我即表达什么,痛了就哭开心了饱了就笑......但是笑过哭过然后就忘了不记得了......我们有多少人还记得己婴儿时的事呢?几个月的时候,半岁的时候,三、四个月大的时候谁还有记得的呢?婴儿为什么能忘的这么快?因为婴儿的心婴儿的心就像‘镜子’一样,他是诚实的,他是不欺骗的,他是至诚的......你来什么,我就显现什么,你走了,我即也‘空’了。但是婴儿则更了不起,为什么呢?因为婴儿根本连‘空’的概念他也无有他即就是天生的纯生的天才的‘至人’了。“至人之用心若镜”其便是“婴儿之用心若镜”也了。故婴儿‘思无邪’,至人‘思无邪’,孔子亦也提倡曰:“思无邪”......等等。怎样才能达到‘思无邪’呢?怎样才能达到“婴儿”呢?庄子说:“忘年忘义,振于无竞,故寓诸无竞。”(《齐物论》),释迦摩尼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金刚经》)这两者忘年忘义之《齐物论》与无诸相之《金刚经》其实说的是一个意思,即:无分别的刹那的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即就是:振于无竞了,活在当下即是:用心若镜了,活在当下即是:“离一切诸相,即见诸佛”了......“离一切相”是什么,“活在当下”又是什么?

4.

我说,这不即是传统文化之一切‘儒释道’之根本性之意义所在吗?何止是儒家要‘思无邪’道家亦也要思无邪佛家更讲求要‘思无邪’啊。故‘儒释道’的核心意义实际上就是要让你:不要多想的活在当下,“用心若镜”的,如“婴儿”一般......或者说是“诚”(儒《中庸》)或者说是“常”(道《老子》)或者说是“不二”(《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等等都是一个意思,‘即’了(吾言)。

5.

什么是:‘即’,‘即’即是活在当下,如实,如是的反映当下,心平静气,平心静气的感悟,和生活在当下......等等。不去多想(“毋意”《论语·子罕》),不去瞎想(“毋必”《论语·子罕》),亦也不要再去乱想(“毋固,毋我”(《论语·子罕》))此四者合称:“子绝四”(《论语·子罕》)......有时间多念念:南无阿弥陀佛,没有时间或不想念即算,安心的,“放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的,稳妥的,安稳的活在当下而等候着时间的安排,时间不断向前的安排......这,即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的核心要义了,即教人:‘稳当的继续向前’因为无论你想不想都得继续向前,“绕远路”(譬如,且不局限于杀人放火)亦也是活“安稳”(平静念佛,率性做学问)亦也是活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是不太想再“浪费”个几百亿年的,说真的,何必“舍近求远”呢,诸位。----文 李宗奇 戊戌年七月初六夜深

相关文章

  • 舍远求近,论中国传统文化下的‘思无邪’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或者换句话说:“儒释道”的核心秘意以及思想便是教人稳妥的,安稳,以及妥当的继续向前。因为人,人类,或...

  • 舍远求近

    今年的五一假期,破天荒的是四天;旅游高峰来临。因为4月清明假期刚外出了。所以这个假期决定舍远求进,好好休息一...

  • 舍近而求远

    做出这样一个抉择是需要勇气和决心的——这意味着我们有着更为长远的规划,我们有不沉溺于舒适区的拼劲。 当然,求远也意...

  • 《自娱》

    难得五一三日闲, 何必舍近去求远。 身边美景赏不够, 纵情怡乐山水间。

  • 中国诗歌的传统文化与西方诗歌的传统文化相对论

    中国诗歌的传统文化与西方诗歌的传统文化相对论 ■山田耕夫 ...

  • 每日成語

    舍近即遠 【拚音】 shě jìn jí yuǎn 【解釋】 放棄近的,謀求遠的。同“舍近務遠”。 【出處】 無 ...

  • 志当高存,心勿远求

    志当高存.心勿远求 【原文】 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则同流合污,无足有为矣; 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则舍近图远,难期有...

  • 摘录

    内求者强,外求者弱,如果不主动改变,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外求似近实远,似快实慢,似真实幻。 内求似远实近,似慢实...

  • 生命·时间

    读朱良志的《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第二章里谈到生命时间论。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一种独特的时间观——时间生命观,它以重...

  • 2019-11-26|打开缠论的一把钥匙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是打开缠论的一把钥匙。 首次看缠论,各人的理解程度深浅不一,和每个人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舍远求近,论中国传统文化下的‘思无邪’精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zba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