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卷 诗赋为文人兴到之作,不可为典要
二十七、切字法
【原话】封氏闻见录曰:“切字始于周颐。颐好为体语,因此切字,皆有纽,纽有平上去入之分。沈约遂因之而撰《四声谱》。”沈括、曾慥俱以切字始于西域佛家。汉人训字,止曰读如某字而已,无反切也。吴獬以为始于后魏校书令李启撰《声韵》十卷,夏侯咏撰《声韵略》十二卷。李涪《刊误》亦主其说。至于叶韵之说,古人所无。顾亭林以为始于颜师古、章怀太子二人。王伯厚以为始于隋陆法言撰《切韵》五卷。余按:汉末涿郡高诱解《淮南子》、《吕氏春秋》,有“急气”、“缓气”、“闭口”、“笼口”之法。盖反切之学,实始于此。而孙叔然炎犹在其后。
[译文]《封氏闻见录》中说:“用两个切合成一个字音是从周颙开始的。周题喜爱使用身体语言,因此用两个字切合成一个字音都有关键,关键就是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之分。沈约于是因袭了这种方法,写出了《四声谱》。”沈括、曾髓都认为切字是从西域佛教开始的。汉朝的人训诂文字,只不过是说像某字一样读音罢了,而没有用两个字合切一个字音。吴獬认为切字是开始于后魏的校书令李启撰写的十卷本《声韵》和夏侯咏撰写的十二卷《声韵略》。李涪的《刊误》中也主张这种说法,是古人所没有的。顾亭林认为是从颜师古、章怀太子两个人开始的。王伯厚认为是开始于隋朝陆法言写的《切韵》
五卷书中。我认为:汉朝未年,涿郡人高诱在注解《淮南子》、《吕氏春秋》时,使用了“急气、缓气、闭口、笼口”的方法。大概切音的方法,是从这开始的。孙叔然炎还在他的后面。
[笔记]袁枚老先生在这里,
考证了“切字法”的来源。
封氏闻见录曰:“切字始于周颐。颐好为体语,因此切字,皆有纽,纽有平上去入之分。沈约遂因之而撰《四声谱》。”
沈括、曾慥俱以切字始于西域佛家。
汉人训字,止曰读如某字而已,无反切也。
吴獬以为始于后魏校书令李启撰《声韵》十卷,夏侯咏撰《声韵略》十二卷。
李涪《刊误》亦主其说。
至于叶韵之说,古人所无。
顾亭林以为始于颜师古、章怀太子二人。
王伯厚以为始于隋陆法言撰《切韵》五卷。
余按:汉末涿郡高诱解《淮南子》、《吕氏春秋》,有“急气”、“缓气”、“闭口”、“笼口”之法。
盖反切之学,实始于此。
而孙叔然炎犹在其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