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日论语笔耕不辍中国传统文化
【每日论语162】述而篇第十四则

【每日论语162】述而篇第十四则

作者: 弘丹 | 来源:发表于2016-01-28 15:43 被阅读218次

    弘丹参考的是钱穆的《论语新解》以及傅佩荣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述而篇第十四则。

    1、原文

    冉有曰:“夫子为(wèi)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2、译文

    钱穆白话试译

    冉有说:“我们先生是否赞助卫君呢?”子贡说:“对!吾将去试问。”子贡入到孔子之堂,问道:“伯夷叔齐可算何等人?”先生说:“是古代的贤人呀!”子贡说:“他们心下有怨恨吗?”先生说:“他们只要求得心安,心已安了,又有什么怨恨呀?”子贡走出,告诉他同学们说:“我们先生不会赞助卫君的。”

    傅佩荣注解

    冉有说:“老师会帮助卫君吗?”子贡说:“好,我去请教他。”子贡走进屋子,说:“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古代的有德之士。”子贡说:“他们会抱怨自己的遭遇吗?”孔子说:“他们所求的行仁,也得到了行仁的结果,还抱怨什么呢?”子贡走出屋子,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卫君即卫出公,名辄,为灵公之孙,太子蒯聩之子。蒯聩得罪南子,逃往晋国。灵公死后,其孙辄被立为国君。晋国送蒯聩回国,乘机侵卫。卫国抵抗晋兵,阻止蒯聩回国。这是父子争国的局面。

    此时,孔子一行人正在卫国,学生们不知老师是否会帮助卫出公,子贡便自告奋勇去请教孔子。

    子贡不直接问孔子是否帮忙,反而问了老师对伯夷、叔齐的看法。这两人是商末孤竹君之子,因互相让国而先后逃走,最后饿死在首阳山。这是兄弟让国的故事。

    孔子认为这对兄弟所求的是行仁,也得到了行仁的结果,还会抱怨什么呢?他们若是无怨,就表示孔子不会认同卫国目前的局面,自然不会介入了。

    孔子一说完,子贡心里就有底了,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同样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冉有为什么自己不敢去问老师呢?由此可见,子贡的口才和聪明机智果然是一流,难怪他做生意可以大发利市。司马迁的《货殖列传》中就写到了子贡。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孔子当时在卫国,而卫国国君又有一段是非公案在身。当时卫国国君叫出公辄。前一任国君卫灵公驱逐了自己的儿子蒯聩,卫灵公薨逝之后、蒯聩的儿子出公辄继承了王位。继承之后,他却拒绝自己的父亲回来,担心失去王位。这样的做法,从忠孝来说都是不符合的。

    孔子的学生们担心孔子会为这样的君主效力,于是决定问一问。子贡问的方式还是比较巧妙的,先问了孔子对于伯夷、叔齐的看法。伯夷叔齐是商代诸侯国孤竹君的儿子,孤竹君临死将王位传给叔齐,叔齐要让给伯夷。伯夷认为父命不可违,不接受王位,反而逃走了;叔齐也不接受王位,也逃走了。等武王伐纣的时候,伯夷叔齐认为他这样是不义之举,在他马前一直劝谏。后来武王得了天下、改朝换代为周朝,他们耻食周粟,饿死在了首阳山。伯夷叔齐以伦理、天道为行动准则,所做之事让自己心安,与卫国国君不顾伦理纲常的做法完全相反。

    子贡用两人作问,试探孔子的态度。孔子认为两人“求仁得仁”,遵从天理、获得自己内心所安,没有什么可后悔的,显然是一种赞同和褒奖的态度。因此子贡明白之后,马上就能理解,知道孔子绝对不会与卫国国君这样的人为伍的。

    其实冉有、子贡等弟子都多虑了。联想起之前子见南子,弟子也会不悦,就觉得孔门师徒之间的关系还是挺有意思的。弟子们都会特别自觉地维护师傅的声名,不希望师傅与不贤或者奸佞小人来往。

    4、弘丹学习心得

    要读懂这一段,需要了解当时的背景知识。这一段子贡很厉害,他想知道孔子是否会帮助卫出公,但他没有直接问孔子这个问题,而是问孔子对伯夷,叔齐的看法。从孔子对伯夷,叔齐的看法推测出孔子对卫出公的看法。不得不佩服子贡的机智。我们也可以学习子贡的问法,当你想了解某人对某事的看法时,可以通过问他其他的事情。但如果你对他不够熟悉,不能推测出其看法还是不要用这样的方法了,会误解别人。

    孔子对伯夷,叔齐的看法,前面也已经提到过。

    【5.22】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伯夷叔齐能不记念外面一切以往的恶事,所以他们心上亦少有怨。”

    【译文】孔子说:“伯夷与叔齐心中不记着别人过去的恶行,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就很少。”

    伯夷、叔齐是殷代末年孤竹国的国君之子,因为互以王位相让,先后逃往西伯姬昌(周文王)的领地,劝阻武王伐纣而未成。后来武王灭商,他们兄弟不愿“食周粟”,饿死首阳山。

    虽然他们的下场看似凄惨,但是后代仍有很多人称赞他们,因为他们代表忠与清。孔子对他们也是很欣赏的,《论语》里面有好几处提到他们。

    百度百科的“卫出公大事记”

    灵公三十九年(前496年),太子蒯聩与灵公夫人南子有恶,欲杀南子。结果被南子发现,告知灵公。

    太子蒯聩逃往宋国,后又投奔晋国赵氏。灵公四十二年(前493年)春,灵公欲立少子郢为太子,公子郢推辞不受。同年夏,灵公薨,灵公夫人让公子郢承灵公之意即位,公子郢却让太子蒯聩之子辄即位。于是辄即位,是为出公。

    同年六月乙酉,赵简子送太子蒯聩回卫国,想让太子蒯聩即位。卫人听说后,发兵击蒯聩。蒯聩不得入,入宿而保,卫人亦罢兵。

    出公八年(前485年),孔子来到卫国,次年返回鲁国。

    出公十二年(前481年),孔悝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卫君,胁迫孔悝弑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到齐国。出公之父蒯聩立,是为后庄公。庄公蒯聩即位后,抱怨大夫以前不迎立自己,欲尽诛大臣,群臣欲作乱,乃止。

    庄公三年(前478年),赵简子围卫,庄公出奔。卫人立公子斑师(襄公孙,庄公堂弟)为卫君。齐伐卫,俘虏了斑师,改立公子起(灵公子,庄公弟)为卫君。

    卫君起元年(前477年),石圃[1]把国君赶到了齐国。出公从齐国返回卫国复位。

    出公后元元年(前476年),出公重赏了曾经随从他逃亡的人。

    出公后元二十一年(前456年),贵族褚师比等人联合工匠暴动,出公逃亡宋国,向越国求援。出公叔父公子黔赶走出公之子自立为国君,是为悼公。

    悼公元年(前456年),越、鲁、宋三国出兵护送出公返卫,因卫国大夫坚守,出公不敢入城,最终死于越,但君位仍被承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日论语162】述而篇第十四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bkj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