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一个父亲的苦心,又有几人知?

作者: 早起去赶海 | 来源:发表于2017-09-17 21:26 被阅读0次

人无志,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所欲准行,自当。量其善者,必拟议而後动。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於必济。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一个没有理想的人,那是咸鱼,连人都算不上;

人只要肯用心,就会有所成就;

聪明人都是想好了才去做;

真正的理想,值得用生命去捍卫;

树立了理想,就一定要实现它。

这是嵇康写给儿子的《家诫》中的开头一段话。

等等,你确定是嵇康写的?

我们印象中的嵇康不是风流不羁的吗,

不是蔑视世俗礼法的吗,

不是傲视王侯的吗?

什么时候他也会写励志文章了?

嵇康在九天之上就笑开了,我蔑视,但不代表我不懂啊。


1

嵇康担心儿子没有志气。

他对儿子说,一个人有了理想之后,还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他指出,一个人既有想要实现理想时的“就心”,也有屈从于欲望和苦难的“去心”。

这两者往往矛盾交织,使人痛苦不堪。

所以人有半途而废的,有功亏一篑的,这些都是“去心”大于“就心”的结果。

他叮嘱儿子,跟这种志向不坚定的人打交道一定要小心,因为他做事情要么不牢靠,要么太怯弱;

跟他立约则常常违背,跟他谋划则又轻易泄露;

处在逆境时常常动摇,处在顺境时又得意忘形。

这样的人尽管天资聪明,但不会有很大的成就;

尽管一年到头忙个不停,也不会有什么很大的成果。

人生的悲剧莫过于此。

嵇康说,你应该跟谁学呢?

不要学我。

你应该跟伍子胥学,跟伯夷叔齐学,跟柳下惠学,跟苏武学。

这些人才是最能坚守理想的人。

若夫申胥之长吟,夷齐之全洁,展季之执信,苏武之守节,可谓固矣。故以无心守之安,而体之,若自然也。乃是守志之盛者也。

看嵇康推崇的这些人,不都是儒家所宣传的模范吗?

他写的这些东西,不正是道学先生所津津乐道的吗?

你不禁想,这个人真的离经叛道?


2

这还不算什么,接下来嵇康的这段话更让人亮瞎双眼。

他说起了怎么对待领导和同事。

他担心儿子处理不好工作关系。

先来看看他说了什么。

对领导,只要做到尊敬就行了,不要和他过分亲密,不要和他来往太多,即使来往也要注意时机和时间;

如果和别人一起去拜访他,那也不要单独和他走在最后,不要在他家留宿;

如果领导问一些隐私的事,一定要谨慎回答,宁肯少说,绝不多说;

如果有人拜托你做一些难做的事情,拒绝的时候应当谦虚而真诚,让他明白的立场。如果心有不忍,那么可以表面拒绝,而私下里帮助。

所居长吏,但宜敬之而已矣,不当极亲密,不宜数往,往当有时。其有众人,又不当独在後,又不当宿留。所以然者,长吏喜问外事,或时发举,则怨或者谓人所说,无以自免也。

还记得吗,嵇康说自己不能做官,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但你能想到他却能絮絮叨叨讲这么多职场中事?

如果这番话是从曾国藩的口中说出,或许就不是那么突兀了。

但从嵇康口中说出,却显得那么新奇怪诞。

嵇康是名士,天下无人不知,但谁知道,他还能讲职场大道理。


3

嵇康还怕儿子太过拘泥,人情不太练达。

他说,一件事如果自己认定能做,那便去做。

如果他人指出错误,说的很有道理,那也不宜妄自菲薄;

如果他人讲的不太对,那便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只管去做。

做人不要不知变通,不要小器。

遇到贫穷困苦的人,只要帮得到,就不要推辞。

但如果有人一直有求于你,你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拥有的东西太多了。

这种救济如果不是出于道义,那就要勇敢地拒绝。

勉强去帮助一个没什么交情的人,是不对的。

凡行事先自审其可,不差於宜,宜行此事,而人欲易之,当说宜易之理。若使彼语殊佳者,勿羞折遂非也;若其理不足,而更以情求来守。人虽复云云,当坚执所守,此又秉志之一隅也。


4

嵇康担心儿子受不会说话的苦。

为此,他也是谆谆教导,一点也不敢放松。

他强调,说话首先要慎言。

他还细心地指出了哪几种情况应该慎言:

能不说的话,说不清楚的话,不要说;

八卦的话,背后议论的话,不要说;

各执一词的争论不要参与;

酒后的胡言乱语不要参与。

嵇康还讲了为什么要慎言。

因为世人喜欢议论短长,喜欢逞口舌之利,喜欢党同伐异……

这个世界很危险,怎么说话很重要。

但如果为了避祸一言不发,做老好人,也是不行的。

到了不得不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挺身而出、仗义执言。

夫言语,君子之机,机动物应,则是非之形著矣。故不可不慎。若於意不善了,而本意欲言,则当惧有不了之失,且权忍之。後视向不言此事,无他不可,则向言或有不可;然则能不言,全得其可矣。


5

除了这些,嵇康还怕儿子不慎交友

他告诫儿子,交朋友一定要谨慎,除了旧交和邻居,你应该和贤人交往,如果不是贤人,那就趁早拜拜。

交朋友时,不要在小处谦恭,应该在大处谦让;不要计较小节,应该顾全大节。

嵇康还说,你要学古人“让官”、“让生”的壮举,学习忠臣烈士的做法。

(不知嵇康在写这些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嵇康还罗列除了交友几大注意事项:

不要打探别人的隐私;

不要参加一些小团体的活动和私议;

不要附和、苟同别人对友人的非议;

对待真正的朋友,也不必过于严肃;

别人送你贵重之物,要坚决拒绝。

最后,嵇康还告诫儿子要慎饮酒。

如果心情不好,不要离开家,不要强迫别人和你喝酒。

如果别人劝酒,那就接过来喝了,不要拂逆他。

如果你感觉到醉意,那就不要再喝了。

自非知旧、邻比,庶几已下,欲请呼者,当辞以他故,勿往也。外荣华则少欲,自非至急,终无求欲,上美也。不须作小小卑恭,当大谦裕;不须作小小廉耻,当全大让。


6

《家诫》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嵇康。

他不只是一个愤世嫉俗、放浪形骸的大名士,更是一个慈祥而严厉、深刻而温存的父亲。

他事无巨细地教儿子怎么说话、怎么交友、怎么奉上、怎么立志……

而这些很明显,还是儒家的那套。

归根结底,他并不希望儿子和他一样。

这其中该有多少的辛酸和沉痛。

若干年后,苏轼写了一首诗,叫《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再若干年后,鲁迅临死前,立下遗嘱:

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一个父亲的苦心,又有几人知?

相关文章

  • 嵇康:一个父亲的苦心,又有几人知?

    人无志,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所欲准行,自当。量其善者,必拟议而後动。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

  • 《又有几人念我》

    佛陀在世间,为人们念诵了一辈子,在他百岁后的某日,他独身一人远游,依心而走。 他走了很长一段路,点化...

  • 感事五首其一

    世俗多奉承,几人能骨清? 宁同嵇康死,不共山涛生。 1998.11(371)

  • “暴君”父亲的苦心

    我的父亲小时候在我心目中是个暴君,特别独裁,我和妹妹小时候都特别怕他。他对我们非常的严厉,从不和我们...

  • 梦呓.

    理想,人皆有之,达到理想又有几人. 为此,粉身碎骨,又有几人做到. 破而后立,人皆懂之,又有几人肯先破. 我既是常...

  • 王葆仁:一位不该被忘记的高分子化学家

    王葆仁, 知道这个名字的有几人? 了解他的事迹的有几人? 领悟他精神精髓的又有几人? 能达到他那样的境界的又有几人...

  • 性格刚正的嵇康

    在最近,我们学完了一个竹林七贤又高又帅又有才华的小哥。他就是嵇康。 嵇康一出生,他就注定要当那个时...

  • 一个故事套着另一个故事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一) 夜读《世说新语》,读到了嵇康的故事。发现,在嵇康后面,还隐藏着另外一个侠...

  • 几人知天真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即心性完全处于一种纯净的状态,没有丝毫杂质。此状态即为诗性状态。文字的有规律或无规...

  • 心事几人知?

    ——这世上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伯子牙是位琴师,钟子期是位樵夫,他们却成为了知音。 当我想到知音这两个字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嵇康:一个父亲的苦心,又有几人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bpm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