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薇泩铃单月征文」第六期【艺术人生】书评篇
宋代一位禅师总结了人生境遇修行的三重境界,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咋一听,觉得很高深难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人生三重境,有了一些阐释。一个是把人生境遇的境界带入了一种参禅修行的领域,一个是把人生的境界写出了一种美学诗学的韵味。不过,细细品来,却又有些忧郁、茫然,到底该如何去理解呢?
《这些忧郁的琐碎》,一山一水一人,跟随大师黄永玉的笔端,从这本散文集里,或许能品读、咀嚼、感悟出人生境遇修行的三重境界。
《这些忧郁的碎屑》是2003年9月1日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黄永玉。 久副盛名的“猴票之父” 、酒鬼酒包装的设计者。博学多识,诗书画俱佳,亦是诗、杂文、散文、小说、剧本的大家,出版过多种画册,海内外享誉甚高。此不作一一枚举。大师的境界如何养成?《这些忧郁的琐碎》,或许能窥一斑。
《这些忧郁的琐碎》里《蜜泪》一文中,开篇就浓墨重笔,花了很大的篇幅写了他的出生地------湘西凤凰的一座小山城。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世界在我们的眼里还是本来面貌,山是山,水是水。
“凤凰县是一座山城。城墙沿山蜿蜒而成,北门城外有一条清水河,河底满是鹅卵石和房子般大小的石块。河上游,绕几道弯就是苍翠之极的峡谷,两边的竹林和古树盖满了山岩,太阳要在一定时候才照得到某块地方。”“河下游有一组密集的景色。一座挂满了高高低低房子的三拱桥。桥上俨然一条街肆,卖粉面糕点,针线,中药材…”
黄永玉,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一个山水小城,像是一幅幅山水画,而且充满了地方色彩,一种世外桃源似的静穆。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陷入困惑、迷茫、愚昧混沌。“凤凰山上有庙,庙里有和尚、道士和尼姑。孩子们不太喜欢尼姑,剃光了头的面孔,缺乏营养,表情呆滞,看了令人失望。女人天生应该可爱,和颜悦色,会唱山歌,会骂人。她们不可能会。她们只会念经,而且难听。孩子们只佩服她们一样,住在山上的大庙里居然不怕鬼,甚至相信她们真的有点什么法术。
住在山上庙里而不是和尚、尼姑、道士的,是一个打更报时的妙人。
黄昏一到,观景山就会响起"更梆子"声。他图什么呢?有什么好图呢?
“那时候赤塘坪经常杀人“,可为什么要杀人,却无人谈起。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开始对世界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和文化的沉淀。
“五六十年前的凤凰,真像外人传说的奇幻的乐土吗?”
民族文化命运的悲苦,与民族文化所表达过的悲苦内容根本是两码事。文化是经得起苦难的研磨的,它永远不会绝灭,只是它表达的方式和形式多种多样,有时甚至仿佛只剩下了零。
即使是孩子,也能朦胧地感到一种特殊的社会变异、震动和不协调。为什么诗意、牧歌、欢乐能跟苦难、愚昧糅合在一起呢?活像满满一碗调和了蜜糖的痛苦的眼泪。
于是升华到人生的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返朴归真。
春天来了,草绿了,遍山阳雀叫。夏天,孩子们下河洗澡,捉鱼,跟大人赶场,跟大孩子上山,看他们找女孩子唱山歌。秋天树叶凋零,到处沾染凉气。一筐筐的橘子、柚子、板栗、核桃挑进城来……
凤凰小城,不仅仅是一种桃花源似的静穆美好,当时那种水生火热的生活和如火如荼的搏斗,淳朴和野蛮的纠缠,文化是经得起苦难的研磨,作者的笔触从“山水”里跳脱出来,凤凰小城,不只是一幅幅挺有意境的山水画,具有地方色彩的艺术魅力,还有生活中的苦难、愚昧、严酷。“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复原凤凰小城本来的面貌。
其实,通篇《蜜泪》,黄永玉所见、所惑、所悟,都体现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看似人生经历的散文故事,其实人生境遇修行的三重境界,且贯穿了全文。
《蜜泪》,写了弘一法师。弘一法师生命里最后的一段时光,我们也得以一见。“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当然是人生境遇初始的阶段,文中写:“对门是所大庙,深不可测,说是有一两千和尚。庙里还养着一个剧团,专门演唱佛经故事的。和尚是多的,来来去去都是和尚。为什么要这么多和尚?和尚多了干什么?谁也不明白。”
眼之所见都是一些表象:花圃、宝殿里是高大的涂满金箔的闭着眼睛的菩萨、小禅堂之类的院子、影壁、青苔、一棵像是开有几千只灯盏那么闪亮的玉兰花,开满一院子。
“多走几回,胆子就大了起来,干脆爬上树去摘了几枝,过两天又去摘了一次,刚上得树去,底下站着个头顶秃了几十年的老和尚。还留着稀疏的胡子。
"嗳!你摘花干什么呀?"
"老子高兴,要摘就摘!"
"你瞧,它在树上长得好好的……"
"老子摘下来也是长得好好的!"
"你已经来了两次了。"
"是的,老子还要来第三次。"
"你下来,小心点,听你讲话不像是泉州人。"
口里咬着花枝,几下子就跳到地上。”
人生境遇初始的阶段。 认识上受局限,还没上层次。所以,看事物、看问题都比较直接,侧重于表象,看到是其或花香满院的玉兰花或影壁的轮廓。这时,我们是单纯的,直接的,率真的,也可能更是感性的。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看第二层境界。此时,我们不再被表象所局限,可以深挖,也可以拓展,不仅赋予了这山更多的可能,也赋予了这水更多的价值。
"哈!你个老家伙吹牛!……说说看,丰子恺哪个时候做过你的学生?……"
"……好久了……在浙江的时候,那时候我还没出家哩!"
"你给老子写张字吧!"
老和尚笑了:"记得你说过,我写的字没有力量,你喜欢有力量的字……"
那是真的了,这和尚真有两手,假装着一副普通和尚的样子。跟老和尚做朋友时间很短,原来他就是弘一法师李叔同。
"这是老子的,老子就是这个名字,老子跟老和尚是朋友。"他们居然一听就信。条幅写着这么一些字:"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世人得离苦﹣--﹣"
当不少人知道那个和尚和孩子的一段因缘时,都好心地把它渲染成一个合乎常情的大师如何启迪顽童在艺术上开窍的故事。
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思想变了,理性的沉淀,知识的糅合。赋予了山水更多的价值和可能。境界,确实是提升了,但也掺杂了功利,变得世俗了。“山水之中”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内涵,承载了更多的价值体现。人这个时候,往往是领悟中带有困顿、迷茫、挫折。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如果说前两重境界,是人生阅历,人生境遇层面各种欲望的叠加和深入,那么第三重境界,就是一种欲望的递减。
“其实只不过是一个多月间偶尔的相遇而已。只是自此之后几十年间,总不免时常想起艺术交往以外的一点印象,奋然一刀两断于尘俗的坚决和心灵的蕴藉与从容,细酌起来不免震慑。“
都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我们发现这山、这水能够给我们带来巨大利益时,我们大多会趋之若鹜。而《这些忧郁的琐碎》里的《蜜泪》一文,作者却舍弃了,大师如何启迪顽童在艺术上开窍的故事。舍弃了大师的名声给自己的艺术增光添色。
“其实只不过是一个多月间偶尔的相遇而已。”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就是人生境遇的第三重境界。
甚至文章标题《蜜泪》,二字也暗含了人生境遇三重境界。 蜜是蜜,泪是泪,是单纯的,直接的味觉。
蜜泪,不仅仅是味觉上的触觉,还沉淀了人性的幽微、多方的立场、出路的探索、多维的视角。
最后,蜜还是蜜,泪还是泪,人生境遇的经历,那些苦,那些甜、那些收获、那些挫折,最后都云淡风轻地化成一句话:1953年春天,北京中央美院的会客室走进来一个高大的人,握过手自我介绍说:"我叫丁井文,欢迎你到中央美院来工作。"
人生境遇修行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一山一水一人,从黄永玉大师笔下,《这些忧郁的琐碎》里,感悟人生境遇的三重境界。
去一些忧郁、茫然,从琐碎里提炼豁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