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蒋元坤老师了解不多。准确的是他买了10万钻,并坚信简书会越来越好,那个时候在排行榜上看见这么一位叔叔。真正了解蒋老师是昨天晚上。
一口软糯的江南口音,普通话不太标准,学历不是很高,年轻时是农民,40岁才开始创业。
对于蒋老师的分享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三个字——接地气。
没有说自己创业如何艰辛,也没有大力推销自己的书。他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说着最真实的感受。没有太多华而不实的词汇,没有用任何套路,就让我佩服到五体投地。用现在的流行语说就是“始于才华,忠于人品。”
蒋老师当兵时就爱文学,真正走上文学道路是因为,“ 有一天我在苏州火车站看见刘琦,一位救火英雄,所以我就写了一篇读者来信发给苏州日报,不想在沧浪副刊当散文发表了。”
最近,我在思考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写作看不见希望还要坚持去写吗?就在昨天,我听了纸上电台蒋元坤老师的分享后,豁然开朗。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10年前蒋老师立志成为苏州最有钱的作家,可他没有全职写作,他去干嘛了呢?
——创业。
蒋老师明白要想成为最有钱的作家,就先得生活好,给儿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给妻子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
当他创业成功以后再写作,不仅时间充裕,不用顾及经济负担,而且创业经历也成为了他写作的素材。
这让我感觉很惭愧,我常常因为写作而对身边的人多有忽略。有时候会为了构思一篇文章,连家人跟自己说话都感觉不到;有时候为了写一篇文章,苦思冥想一直到深夜;更多的时候为了写一篇文章,可以凌晨爬起来,也可以半夜睡不着时拿起手机就写……感觉写作已经和自己的生活产生了严重冲突。
通过昨天蒋老师的分享,让我明白了,梦想跟生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因为梦想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只有把生活过好了,你才能安心的写文字。你才能写出真实接地气,读者喜欢,自己也不会恶心的文字。
我记得我小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一个男人,一心想成为一个作家。他为了写作梦离家出走,抛弃了养育他多年的母亲,抛弃了跟他少年相遇的糟糠之妻。写了很多年,经济负担也很重,时常因为经济负担而写不下去。一直到他老了,瘫痪了,躺在床上无法动弹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整天把自己锁在屋子里,埋头写作,真的写不出来好文章。
我自己在做网上营销的初期,因为网店销售惨淡,时间焦虑到坐立难安。于是,我想出了o2o相结合。白天出去跑市场,摆地摊,晚上回家一门心思专研网店。
后来手机玩的越来越溜,当实体生意不好的时候,我就搞网店。慢慢地,网店收入 超过了实体店。
因为线上线下两手抓模式,我不仅挣得多了,也因为有了这些经验,我把这些经验写到论坛里,竟然收获了一批粉丝。
那时候,才发现自己原来也是有写作能力都。可后来,渐渐变了味。会因为写不出而焦虑,会因为文章被人盗而发火,会因为阅读量高低而影响情绪。渐渐的再也不写自己创业四年的经验。渐渐的,不想再写走心的文字。
昨天,听完蒋老师的分钟,我忽然明白自己的问题出在了哪里:写作与生活步调没有一致。
我做网店一天好几百块是轻松的,可我却一心埋在写作上,对网店的打理日渐不上心。结果,网店没做好,文也越写越看不见希望。
到最后,整个人变得焦躁不安。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误导了太多年轻人追寻诗和远方。有段时间花样、个性都辞职信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其实,你只要把眼前的苟且过好了,才有追求诗和远方的底气。
蒋老师说他现在每天只需要去厂里坐着,就可以安心的写作。作为公司的董事长,他只需要起一个领头的作用就行,其他自有公司的员工去做。
财务自由,让他可以自由写作。试问如果当初他没有创业,而是在十年前选择了写作,那么现在他依旧会被经济所困扰,依旧会因为生活重担而写不下去。
我想简书上大多数人的焦虑都源自于梦想不能变现,写作不能变现,梦想和现实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冲突。
之所以简书上那些带上写作变现,上稿秘籍的文章,阅读量居高不下就是因为大家现实生活中饱受经济困扰。
蒋老师说: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话是对的,我沉寂了那么久,先努力把工厂搞好了,现在回头再创作,感觉自己底气足,而且经历也有了。
蒋老师也提醒年轻人,写作的时候不要想着急功近利。
你看见别人在天空翱翔,你不要想着飞机。你可以先步行,先走路,先骑自行车,一步一步往前走。
写在最后:
「谈写作|纸上电台」每周都会分享实用的写作干货,而且是免费的。自从加入了纸上电台,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写作了。
请大家指导,写的不好看一看,写的好记得赞一赞。小美女就是我,我就是厚脸皮的夏目若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