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堂留影94

作者: 饮酒扬波 | 来源:发表于2023-11-23 06:30 被阅读0次

    2023-11-23 九十四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5.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语音整理
    我们今天来继续共同学习《论语·公冶长篇》第三章。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这一章孔子继续来评价自己的学生,不过这个学生大家应该不太熟悉。
    这个学生呢,姓宓,叫不齐,字子贱。鲁国人。也有一种说法,说这个“宓”字,读父,不管是读密还是父,我们不争论,你认为哪个正确就读哪个。
    宓不齐,字子贱,很少有人把自己的名字里用贱这个字,用贵的倒不少。云贵何曾贵,言贱未必贱。
    从这里边可以看出,从古到今一直都有这么一个传统,认为名贱好生养。就是取一个比较下贱的名字,有利于他的成长。现在在农村也存在着这种现象,把小孩的名字叫做狗蛋、笨墩等,经常能够见到。
    孔子很少直接说某人是君子,但是在这里直接评价子贱是一个君子。
    但是我们看一看这一章的内容,他不仅评价子贱是一个君子,更重要的是称赞了鲁国的社会环境好,君子多。正是这样的一个环境培养造就了子贱,使他成为了一个君子。
    甚至其中呢,还有一点自我炫耀的心理。为啥这样说呢?因为孔子是子贱的老师,子贱的成长又离不开鲁国众多君子的教育和培养,那孔子自然是其中首屈一指者。
    我们还是回到文本上来看,“子谓子贱”,就是孔子评论子贱。“君子哉若人”,他在这里边用了一个感叹句,说明孔子对子贱这个学生是非常赞赏。也许是某一天,子贱做了一件事,让孔子非常高兴,于是就夸了他一句:这个人,可真是一个君子啊。
    这样的一个君子是怎么产生的呢?孔子就分析他的原因,“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鲁国我们知道是周公的封地。他遵守周礼是最严的,整个的社会风气是比较好,颇有君子之风。《左传》记载,春秋时代,人们评价鲁国的政治风气和社会风气的时候呢,说了一句话,“周礼尽在鲁矣”。也就是说,周礼在鲁国体现的是最为完完整。那么什么使鲁国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就像一只奇葩一样独自绽放呢?
    连孔子自己都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说明当时鲁国的政治风气和社会风气是最接近周礼的。孔子在鲁国、在卫国待的时间是最长的,孔门弟子在鲁国和卫国做官的也最多。为啥呢?因为孔子说,“鲁、卫之政,兄弟也”。
    总之一句话,就是无论是鲁国也好,卫国也好,是在春秋晚期它们的政治风气和社会风气,都是相对比较好的,君子也比较多。孔子认为正是因为鲁国多君子这种环境造就了子贱这样的君子。这样的一个判断,是有道理的,就是环境造就了人,但是人呢,也在改变环境。
    孔子在这里为什么特别表扬子贱呢?因为子贱在治理单父的时候采取的措施。就是服侍好三个父辈的老人,尊敬好一个老师,还有五个兄弟和睦相处,还有十几个朋友互相帮助。孔子就总结子贱的做法,服侍好老人,那就是教民众要孝;兄弟和睦相处,这就是教百姓的要悌;结交朋友,就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那尊敬老师呢?就能够保证政策不会出现差错 正是因为如此,孔子把他称之为君子。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孔子当时神情,表扬子贱的时候,他应该自己也比较高兴,所以说,“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这里前后两个“斯”的意思不一样,第一个“斯”,就是像子贱一样的这种人。后面一个“斯”呢,指的是德行,就是像子贱这样美好的德行。
    翻译过来就是说,如果鲁国没有君子,那子贱是从哪里学得的这样的好品德呢?
    那孔子为子贱而自豪,我觉得这一点呢,很容易理解。因为每个老师都有一个想法,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学生是老师最好的作品,我们每个人也都是老师的作品。我们每个人也可能在某个方面会成为别人的老师。所以我们也特别希望看到自己教过的,影响过的,或者是提携过的年轻人能够有所作为。学生的成长实际上也是老师自身的成长。

    孙中兴详解〔摘〕

    子贱姓宓,名不齐,字子贱。比孔子小三十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孔门第一弟子颜渊同年。他曾经当过“单父”这个地方的主管,很有智慧,对百姓很好,受到百姓的爱戴。孔子因此在这里夸奖他,顺便指出鲁国有不少君子帮着他,强调团队合作,不是一个人的功劳。

    和子贱有关的几个故事如下:

    一个是说他主管“单父”的时候,每天啥事不做,只弹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像个“宅男”,可是那地方的治安好得很。而换上了巫马期来主管同一个地方,事必躬亲,早出晚归,忙得像条狗似的,也把这地方管理得很好。巫马期搞不懂为什么两个人的不同管理模式都可以造成这样的结果,就去请教子贱。子贱的分析是:自己任用贤能,借力使力,是“任人”;巫马期不相信别人,只相信自己,是“任力”(《说苑·政理》《韩诗外传·卷二》和《吕氏春秋·开春论·察贤》)。

    第二则故事:孔子请教子贱治理单父的秘诀。子贱的回答其实也是孔子说过的,让当爸爸的有爸爸的样子,当儿子的有儿子的样子,照顾好没父母的孤儿,老百姓有丧事我都跟着哀悼。就这样。可是孔子认为应该不只如此。于是子贱又说了他任用贤能的人,其中有三位有孝行,有五人有“悌行”(对任何长辈都恭敬),有十一人是很好的教学楷模。孔子认为这样应该还是不够的。子贱就又说,我常常向本地五位比我有才德的人请教,他们都会教我治理之术。孔子认为这样“举贤才”以及“就有道而正焉”才正是治理的王道。孔子因此赞叹,如果让子贱可以治理更大的邦国,那么他一定可以继承尧舜那样的德政(《说苑·政理》《孔子家语·辩政》和《韩诗外传·卷八》)。

    第三则故事:子贱要去单父上任前,向孔子辞行,孔子告诫他当官要能高深莫测(读《论语》到现在,你什么时候看到孔子这么说,这应该是谣言)。上任路程中碰到一个叫阳昼的人,子贱跟他请教,他用钓鱼的经验响应:有种叫阳桥的鱼很容易上钩,但是鱼肉不鲜美;鲂鱼好像又上钩又不上钩,味道最好。子贱受教之后,到了单父,马上就有一帮人列队欢迎,子贱并没有停车,把这帮人看成是阳桥鱼一样。他将该地的贤能之士当成是鲂鱼,邀请他们和他一起共同治理单父(《说苑·政理》)。

    第四则故事:孔蔑(有说是孔子的弟子,或说是他侄子)和子贱一起当官。孔子就问孔蔑当官后有何得失。孔蔑一无所得,却有三种失:其一是一旦忙起公事,就不得学习,这样学就学不好;其二是薪水太少,不够招待亲戚,所以亲戚就疏于来往;其三是公事太忙,亲朋好友的红白喜事或生病都无法到场致意,所以朋友都疏远了。孔子听完,很不高兴。就去见子贱。孔子问他同样的问题。子贱却有相反的回答:没什么损失,倒是收获有三:其一是以前学的东西现在都可以用得上,所以学问日益精进;其二是薪水虽然少,但是还有余力帮助亲戚,所以亲戚就越走越近;其三是公事虽然忙碌,但是每次去吊丧探病,朋友就变得更亲近。孔子听完,感动不已,于是说了本章的话(《说苑·政理》)。

    第五则故事是说鲁君刚开始要聘子贱来主管单父时,他并没有马上答应,而是请鲁君派两位擅长写书法的人来。这两个人来了以后,子贱每次在他们写字的时候都从旁推挤他们的手肘,让他们写不成漂亮的字。这两个人一气之下就请辞回去告诉鲁君。鲁君一听就知道了子贱的用意,他是怕鲁君在子贱背后下指导棋。因此,鲁君就全权信任他,所以单父的教化才能成功。于是孔子就讲了这章的话来夸奖子贱的美德(《新序·杂事二》)。

    第六则故事是子贱在治理单父时,孔子的弟子有若问他说:“您有担心害怕的事情吗?”子贱谦虚地说自己的能力差,怕辜负了鲁君让他治理的好意。所以常常担心害怕。有若就告诉他说:“以前舜治天下,也只是弹弹琴,唱唱诗,天下就自然治理了。现在你连单父这种小地方都管不好,还担心害怕,将来怎么能治理天下呢?你要学点治术,这样才能无为而治,否则无术而治,终究一事无成,怕也没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借题发挥“治术”的重要性,其他古书都没这么说。可见不同门派,都有自己一套有关子贱的故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讲堂留影9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gww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