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安徽省想法简友广场
自然哲学之原理(2)

自然哲学之原理(2)

作者: 漫漫人生慢慢行 | 来源:发表于2022-09-15 18:11 被阅读0次
—序—

本文的目的,是为尽可能使那些对自然哲学感兴趣而又不熟悉自然哲学的读者朋友们,能有一个较之以往更加清晰的认识。

为便于明了起见,我感到不得不在论述的过程当中有所重复,而不去考虑文体的优美与否。

对于创作过程而言,我严格遵照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玻尔兹曼的格言,即形式是否优美的问题应该留给裁缝和鞋匠去考虑,但我不敢说这样已可为所有读者解除哲学概念中的固有难处。

因此,本文篇幅虽然不长,读者仍须具有一定的耐心和毅力。

另一方面,深感自己学识有限,我在论述经验性哲学基础时对参考书籍采用了继母式的做法,并有意识地沿用部分书中的关键性词汇及论述方式。

尽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那些不熟悉自然哲学的读者朋友们,不致在阅读本文时感到像一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迷路人。

但我必须严格指出,且必须如实的向读者说明,否则我将承担违背创作者力求真实的严重过失和偷窃者的罪名,接受读者的谴责及自己良心的不安。

同时,作者也期望这篇关于自然的探索短文可以为某些读者带来一次愉快的思考之旅。

最后,恳望读者在阅读本文时能够理性对待他所读到的内容,能够就我所做的工作给予客观评价,有所苛责的同时还请不要忽略他想表达的。


—文字与世界的联系—

为使读者更愿意读取之后一连串的论述内容,我们从最原始的文字与世界的联系说起,这也是容易被人所忽略的。

我们从考察一段陈述句作为开始:这个世界上最不可理解的事,就是这个世界其实是可以被理解的!

这段话出自物理学当中,最为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的爱因斯坦之口。

从这样乍看起来有些矛盾的陈述当中,我们似乎看不出什么东西,但实际上他早已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人们常常会因为在宇宙论方面所遭遇的困难,而陷入沉思当中,也常常会为揭示过去曾困扰我们许久的问题而陷入狂热。我们从未停下探索宇宙的脚步,但少有人愿意停下脚步回望我们来时的路。

在我们为新的发现和结论欣喜不已的同时,却常常忽略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可以如此精确的理解这个世界?

需提前表明的是,为避免这一问题带来不必要的分歧和争议,并由此牵扯到某种过于繁冗而与本文宗旨不相合的问题,正如在第一节末尾处所提到的。

不妨换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众所周知,人类文明之所以得以延续,繁衍和发展是一部分,其中占据非常重要的部分则是文字的发明与使用。

考察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不难发现如下事实: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中,我们的祖先学会了取火,并解决了保存火种的问题,再通过直观地演示将之相关的经验流传下来。

但他们真的知道,那就是“火”嘛?

想必会有不少读者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因此为说清楚我所提出的问题具有怎么的意义,下面我将打一个比方加以说明。

假设我站在一棵树的面前,我的身旁站着的是一位外国游客,不巧的是我们都没有学习过对方的语言。

然后,为了满足我的好奇,我指着面前的事物对他发出的音,他则学着我的样子生涩的重复了一遍。

紧接着,他意识到我并不懂得他们的语言,于是发出Tree这个音,以向我表示这个自然事物在他们的语言体系里的发音。

至此,我便明白了眼前这个自然事物在我们的语言体系里称为‘树’,而在他的语言体系中则被称为‘Tree’。

但很快我便惊觉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在不做学习的前提下可以理解到‘Tree’这个单词的意义呢。

是声音让我理解的嘛?显然,这个理由完全不足以使我精确理解Tree这个单词的含义。

可如果不是声音使我理解的那又是什么?

会不会是因为这个自然事物本就客观存在的原因才使我理解的呢。想到这里,我以为自己找到了答案并想停下脚步好好思考一下,但思维的惯性却迫使我去思考另外一个问题。

如果说,我们能够理解自然事物的原因是因为这个事物本就是客观存在的,那诸如时间和空间以及我们思维所觉察到的,并同我们感官所经验到的非客观存在的事物时,我们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为让读者对此问题能有更加直观的认识,现在我们则需要借用现代科学当中的表述经验来加以说明,即事物的态及拟态。

需向读者表明的是,读者在接着读下去之前需充分理解上述问题的哲学意义,这既是本文的核心所在,也是读者是否愿意读下去的关键所在。

从更加精确的表述工作开始。

由于文字发展的局限性,古代人无法同我们这样去精确地表述客观存在的、非客观存在的,人造自然以及原生自然事物的运动规律。

直至人们破除神学构造出的世界体系,才由大批爱智慧的人们承担表述自然规律的重任。

可尽管如此,他们依旧面临同古代人曾遭遇过的相同困难(这一困难也是今天的我们所面临的)。

结合第一节所述:实验家的物理经验已经不能把理论家们的幻想提高到最为抽象的领域中去。

人类社会虽有不同的文字体系,但就其本质而言,文字体系是以一种特定的形式将自然事物所具备的态进行剥离。再以或具象,或抽象的方式对事物所具备的态进行模拟(直观演绎或加以排列组合)。

将以上陈述换以更加精确的措辞,则可以表述为:我们在用文字对自然事物进行表述并定义时,就如同是拿着一面镜子在对自然事物进行映照(需读者严格对待)一般。

因此,我们不能说‘树’这个字就是对这个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的最精确定义,而其他文字中的定义就是不精确的。

不论是中文体系的‘树’,或是英文体系中的‘Tree’,又或者是这个自然事物在其他文字体系当中具有怎样的表现形式。其只是表明自然事物或自然规律具备了在不同的体系当中,可以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态)来作为表述。

态的概念中不包含信息,所以即便是以文字对自然事物或自然规律所进行的拟态,同样也不会传递信息。

这就使得我们无法在没有经过学习的前提下,同使用另一种文字体系的人直接交谈。

事物的态具备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就其本质而言,对事物的态进行剥离并加以模拟的这种方式,它不是别的其他的部分,是普遍适用于在所有文化和不同的文字体系中能够被我们演绎的那一部分。

我们使用的文字,只是将事物的态在其他文字体系中的表现形式变为可被我们演绎的形式部分,但绝不可能就此改变事物具备的基本态(常态)。

也正因文字无法改变事物具备的常态,我们才能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可以同使用其他语言的人进行交流,这是一切交流的基础。

如若不然,成熟后的苹果可能不会砸到我们的头了。

读到这里,想必读者已然了解我所提出的问题具备怎样的哲学意义,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对文字发展的另一个问题进行论述了。

从考察象形文字开始。

需提前表明的是(还请读者再忍耐一下),为能简单明了,因此只以汉子和英文作为我们的论述和参考对象。过多的赘述并不会产生其他结论,因为其结果都是相同的,但却会因为过长的论述而显得我们的观点有些繁冗。

回到论述中来,并结合我们此前的论述:实验家的物理经验已经不能把理论家们的幻想提高到最为抽象的领域中去。

象形文字(如繁体字)是以一种特定的规律来对事物进行的拟态,这种特定的规律大体上是以我们的感官经验作为基础的。

因此象形文字(或概以象形文化均可)在对宏观层面的事物进行拟态并加以表述时,具备的优势就在于可以非常直观且精确地演绎出自然事物所具备的态。

与此同时,在对微观层面的事物进行拟态,并加以表述时就显得有些拙荆见肘了。

由于象形文化其本身所具有的这种特殊性,使得超出我们视界以外的运动规律的那部分(态),就变得难以被我们的思维所惊觉到了。

将以上陈述换以更加精确而又直观的措辞,则可以作如下表述:

(1)象形文字对事物的态进行模拟的这种方式,是以我们在感官上直接经验到的部分为基础,加以剥离再经由心灵的纯化后,在我们的思维当中进行具象化的演绎;

(2)本质上这种工作方式是具有抽象性的,但由于我们长期处在这种工作模式中,导致我们对感官上的经验和对心灵的信赖要远远超过思维上的惊觉,也因此使得我们的思维更加难以觉察到那些超出我们视界以外,隐匿于微观层面中正在发生的运动;

我想这应当可以算作是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能够早于其他民族几百甚至上千年的时间就觉察到世界的存在,却又在拥有高度智慧的情况下,竟然会在发展科学的脚步上如此缓慢的原因之一吧!

继续回到此次论述的内容中来。

英文的优势在于,他不必对世界加以过多的心灵上的纯化。

他的工作方式是将自然事物的态剥离出来,排列并加以组合后进行模拟,再经由思维的抽象后在脑海中进行更加抽象的演绎。

这种排列在早些时候或许还只是被当做一些无序的符号组合着,但在那群爱智慧的人们的辛劳工作下,这些看似无序的符号组合慢慢形成了特有的规律。

当这种有序的组合开始遭受外界的强烈刺激时,人们的感官并不会第一时间经验到,对于感官来说它们仍旧只是一些有序排列的组合部分。

但对于思维来说,这些刺激无异于滔天巨浪。因为过去人们一直坚持认为是有效的排列组合,竟然在某些方面失效了。

这些失序的组合给予思维上强烈的刺激,而这种强烈的刺激也必然会反过来促使人们迫切想要进行排列建立起新的组合部分,以求能够获得思维上(逻辑)的统一。

唯有重新进行排列组合,才能对外界的刺激予以充分的回应,并由此获得心灵上的平静。

这些外界的刺激打乱了此前的排列组合,反过来我们则可以这样说,这些被打乱的排列组合等于是在变相的告诉人们过去的组合存在有矛盾的地方。

在这种双向且矛盾力量的反复刺激下,思维会先于感官上的经验间接觉察到某种不明的运动存在,这是由现有的排列组合失效后所反馈给思维的。

正如爱因斯坦觉察到黑洞的存在那样。

光以每秒约三十万公里的速度在坐标系中进动,过去人们认为这束光必然会一直在空间中就这样不停地进动下去,直到它到达牛顿所设定的某种中心处才会停止进动。

但结果却超出了当时人们的预测,直到后来爱因斯坦完成了广义相对论,最终这一问题才得到妥善解决。

但这个时候并没有多少人能够清楚的认识到广义相对论对于地球以外的世界,进行了怎样精确而又规律的排列组合。

直到爱因斯坦在之后的工作中,新的时空观里存在有同实验经验不相符的结果时,这时他的思维便会先于感官上的经验觉察到一定存在有某种未知的运动。

确切地说,这一不相符的结果的背后原因根本是无法被我们的感官经验到的,而只有思维上的惊觉才能够觉察到某种未知运动的存在。因为只有在这种未知运动的干扰下,才会造成与实验经验不相符的结果。

直到爱因斯坦开始进行新的排列组合工作后,才间接觉察到黑洞存在的可能性,这是由于这种未知的运动仅仅是由思维的抽象所觉察到的。

而这种抽象的觉察是我们的感官无法经验的,同时实验经验又还不足以证实这一运动存在的真实性,爱因斯坦在经过一番努力后才得以进行大胆的预测。

可即便是在科学得到长足发展的今天,我们也只能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对黑洞的存在进行探索,并借由这种方式来对黑洞的态进行模拟!

将以上陈述换以更加精确而又直观的措辞,则可以作如下表述:

(1)以用排列组合的方式对宏观事物的态进行模拟后,但由于无法改变客观事物的基本态,加之对思维惊觉能力的信赖远超感官上的经验依赖,使得人们很难在一成不变的运动规律(思维活动)当中觉察出什么;

(2)对于象形文化而言,科学在西方得以飞速发展的结果是必然的,因为这种排列组合的方式更能够满足发展科学的基础条件(逻辑上的形式准备);

需额外表明的是,我的工作虽然是自由的却绝非是独立的,因为我的工作是建立在很早以前就已经为人们所熟知和经常使用的,却又不知是何种原因而导致被人们忽略了的那一部分。

尽管,知道为了使我们的论述内容看上去能够更加精确一些,但至少在精确论述的那一部分已经能够很好地说明一些问题了。

我考虑更多的是我们能否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去考虑为什么这些问题会存在。

于我而言,这的确超出了我的工作范围,在我未能将这篇短文的框架搭建好之前,我的精力暂还不足以支撑我去完成如此庞大而又复杂的工作,为此感到只能尽可能多的来为论述内容作一些形式上的补充。

象形文化在对微观层面的事物进行拟态,并在对运动表述时显得有些拙荆见肘。但幸运的是,尽管象形文化当中所具备的抽象性非常少,却绝非没有!

而在经过我们的后续工作后,足以使我们将它提高到最抽象的领域中去。

下面,我将帮助读者对此做好准备。


注: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欢迎转载引用。


参考书籍:《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爱因斯坦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牛顿

相关文章

  • 自然哲学之原理(2)

    —序— 本文的目的,是为尽可能使那些对自然哲学感兴趣而又不熟悉自然哲学的读者朋友们,能有一个较之以往更加清晰的认识...

  • 2018-12-24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自然哲学之原理(1)

    —序— 本文的目的,是为尽可能使那些对自然哲学感兴趣而又不熟悉自然哲学的读者朋友们,能有一个较之以往更加清晰的认识...

  • 查理·芒格私人书单

    一、自然 1、《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 2、《深奥的简洁》——约翰·葛瑞本 3、《自私的基因》——理查·德道...

  • 引力的争议(一)

    1687年,牛顿发表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巨著,《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就刊载在上面。根据原理所载...

  • 混沌大学

    混沌同学四大必备镇宅之宝 1、几何原本2、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3、物种起源4、物演通论

  • 《创造力的本质》:终身成就奖、建筑系教授教你3招重获创造力

    谈到创造力,我们总是感觉很神秘、可遇而不可求,似乎这是只有天才才具备的能力。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欧几里得...

  • 假如上帝创世的秘密真的存在

    1686年,我们的康乾盛世才开端,而大洋彼岸的不列颠,大科学家牛顿爵爷的成名著作《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已经写成。 ...

  • 东西方的文化碰撞带来的哲思

    如果想要了解中国哲思的变化,或许可以读这样几本书,它们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马可...

  • 科学精神是什么

    [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弁言第5~6页]科学的精神是什么?那就是敢于质疑权威的勇气和对一切事物保持好奇的眼...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然哲学之原理(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hcd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