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天,头条号上有个男生提问:
“工作半年攒了点钱,我想买车,或者报个课程创业,但如果创业失败钱也没了,怎么办呢?”
我回复:车属于消耗品,是你的负债;知识学习属于自身投资,是你的资产。学习力很重要,即便创业失败,知识的价值一直在。
他很执着:可是创业失败,我什么都没了!还是买车吧。
我哭笑不得。
这背后隐含着一个可怕的逻辑:攒钱投资负债,满足自己的重要感、优越感、主宰欲,只看眼前利益,却忽视投资的长远价值。
什么是资产?《穷爸爸富爸爸》讲:资产能把钱放进你口袋,不断带来收入。而负债则是把钱从口袋取走。比如房地产,如若将所购房产租掉,租金大于需要支付的贷款、物业费等,那就是资产。反之,便是负债。
回到开篇男生的问题,若他信心坚定,投资学习只会在短期消耗资产,却能在未来产生更大收益。不只金钱,还有眼界、能力,以及最重要的思维方式。
这是“富”和“穷”的差别——“富”人购买资产,“穷”人投资负债。
“富”人乐意接受新鲜事物,不断学习增长见识,提升自己的辨别力。同时,拓展圈子,良性循环。其价值已非账户的零来衡量,而是持续产出这个数字的能力。
“穷”人对新鲜事物则充耳不闻,封闭自我。眼界越来越窄,见识越来越短,赚钱道路愈加单一。在一堆负债当中,被压的喘不过气。
讲个故事:
有个年轻的农夫,清晨在鹅笼里发现了一只金蛋。他想,也许是有人捉弄他。谨慎起见,他把金蛋拿去给金匠,金匠向他保证说,这只蛋完全是纯金铸成的。于是农夫卖了金蛋,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庆祝会。
第二天清晨,农夫赶到鹅笼前,那里又放着一个金蛋。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几天。
可是农夫很贪婪,他不满意的想,这只该死的鹅每天应该至少下两只金蛋,现在的速度太慢了,或许直接把金蛋拿出来更快。于是,他急迫的把鹅揪出鹅笼,劈成了两半。
从那以后,他再也得不到金蛋了。
故事中,鹅代表我们的资产,如果用合适的方式打理,它会产出金蛋,即利息。如果财富足够多,产出的金蛋持续超过全部支出,我们便实现了财务自由。
多数人从未喂养过自己的鹅,甚至以月光自居,这样当然无可非议——只要你能忍受几十年后仍被迫为赚钱工作,没有丝毫精力做喜欢的事。
有人说,我收入不多,负担眼前已经不易,谈何投资和学习?
其实,人生的财富终值取决于是否有投资的理念,和收入有关系,但关系不大。有一些中产阶层,遭遇职场危机后,才恍然发现,自己手上只有一堆需要支付的账单。
所以,早点培养“喂鹅”的能力,哪怕收入微薄,也可量入为出,将其合理支配。这一点,推荐《小狗钱钱》这本书。
2
有人对此嗤之以鼻,说:钱在我的人生中不是最重要的。
是的,我也不认为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可是假如我们缺钱,它会格外重要。比起富有,贫穷更容易产生不幸。有数据表明,中国中小城市家庭80%的问题,都可以靠金钱解决。
但我们仿佛从骨子里羞于谈钱。古时有个很有趣的词叫“穷酸秀才”,指穷而迂腐的书生。秀才本是才而秀者,社会地位比当今的大学生还高,为什么会和穷酸用在一起呢?
原来,大多数秀才终身无法为官,只能在家依赖国家补贴。他们恃才傲物,耻于谈钱。人们便用“穷酸秀才”笑话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个现象背后有传统儒家义利观的深刻影响。
让我们看看《孟子》中的原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好像只有小人才可大胆爱财,但人人都想做人前君子。其实,孟子提倡的是:“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取得本不应属于自己的东西,是不义的行为。所以,见利要思义,不义则不为。并非连正财都不可取,只是不要执著其上。
也有人反驳:金钱是万恶之源。
这个定位,金钱表示很无奈。它只是人性的一面镜子,其本身中性。产生恶的作用,是人性使然。好人可以用钱做好事,盗贼则会把钱挥霍在恶事上。
还有人说:钱对我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
相信我,没有对资产和负债的正确认识,带着旧有的思维方式,你的财富越多,问题只会更大。
若生活总不尽如人意,必须反思的只有自己。毕竟先贤孟子还告诉我们:“行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3
有这样一件事: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女孩,在网上发视频炫耀父母送的名贵礼物,言语中充斥对贫穷的鄙视。结果后来被告知,礼物都是父母在小商品市场买的A货。受不了心理落差,女孩自杀了。
所以,追求物质财富,应该为何?
哲学家西塞罗曾说:追求财富的增长,不是为了满足一己的贪欲,而是为了得到行善的工具。
这在佛法上讲,便是自利利他。
佛法讲因缘因果,技能+勤奋并不等于财富,我们还要有福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渺小如同不曾存在。除了主观能动性,有无数自身无法控制的因素。我们可做的,便是心存善念,利己利他。
佛法将福田分为悲田、恩田、敬田。悲田培植自己的慈悲心,恩田培养自己的感恩心,敬田是要对一切心怀敬畏。
有个朋友在路上看到乞丐,悲悯心升起,投了钱。旁边路人指责:这是骗人的,你这是助纣为虐,会培养出一批习惯性乞丐。
朋友很郁闷,偶遇机会,他请求高僧开示。法师说:不要问他是不是欺骗,要问你自己的发心是不是出自善意。如果是,那便好了。
法师的意思,是无论外界如何,慈悲心升起的一瞬间,便在自己心里种下了善的种子。即使看不到,也会发自内心的感受到喜悦,这是自己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会在人生的长河中,默默生长,直至因缘和合,开花结果。
内心富足的人,愿意与他人分享所有。内心愈贫瘠,就越容易自私和贪婪。从物质财富到精神财富,需要有足够的心胸,以及持续的学习力。
数据统计,现代新知识的更新,平均5年就要比以前的知识总量翻一倍,自己的精神财富跟不上,很快会被淘汰,何谈物质财富。
所以,“富”人明白这点,热爱学习,“穷”人却总讲知识无用。
真是可惜。
傾盡所有 只願妳好
图文:茉公子
文末福利 | 评论区留言,前三位送出《佛教的财富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