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自古以来,帝王们依凭手上的权利,一直高高在上。
虽然高高在上,但是,帝王们也都是人。
既然是人,那么,帝王们也就有人的一切习性:
他们可能有人的善,也可能有人的恶;可能有人的可爱,也可能有人的狰狞;可能有人的温和,也可能有人的暴虐……
因为权利光环的耀眼刺目,普通人往往被帝王们的势位所迷惑,被帝王们的宣传所蒙蔽,被帝王们的美化所欺骗;所以,普通人便可能把帝王们看成是完整的、完善的人、完美的人。
不过,因为有权力的依恃,帝王们的影响力便被扩大,所以,那些帝王们的恶、那些帝王们的狰狞、那些帝王们的暴虐出现时,同样也会被放大,他们这些行为所造成的结果,也会更为恶劣。
比如说,忌讳就是一个比较普遍的存在。
普通人有忌讳,帝王们也有忌讳。
普通人的忌讳,如果被某人有意无意触犯了,那么,小则会引起不悦,中则会引起生气,大则会引起斗殴。
帝王们的忌讳,一旦被无心触犯了,那么,小则会丢官职,中则会受刑罚,大则可能掉脑袋。
自古以来,很多帝王都有忌讳。
《万历野获编》的作者、明人沈德符认为,明世宗朱厚熜的忌讳是十分严重的。
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
因朱厚照无嗣,帝位遂由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明孝宗朱祐樘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继承,是即明世宗。
当日,明世宗登基时,他的御袍稍微有些长。大概是因为这稍长的御袍穿着不舒服,而且行动起来稍有牵绊,所以,朱厚熜曾多次低下头来,察看自己那拖在地上的御袍,而且,他还表现得十分不满意。
那时,朱厚熜的举动,被内阁首辅杨廷和看在了眼中。
这些能够做首辅的人,都是很有些才能与眼色的。
杨廷和看到朱厚熜的举动后,马上向皇帝进言说是:
“此陛下垂衣裳而天下治。”
朱厚熜听杨廷和这么一说,顿时非常高兴,颜色也变得和悦起来。
在朱厚熜晚年时,他征召太医院使徐伟在西苑为自己诊脉。
所谓西苑,原本为金朝的离宫,元、明、清诸代递加修缮,明、清时,因其在大内之西,故称为“西苑”;苑内有太液池、琼华岛、广寒殿诸多胜景。
所谓太医院使,是官名,为太医院长官;明朝太医院设院使一人,正五品,院判二人,正六品,其所属有御医、生药库、惠民药局等。
当日,太医院使徐伟为嘉靖帝朱厚熜诊脉,朱厚熜坐在一个小榻之上,龙袍拖在了地上。
徐伟见此情状,生怕踩到皇帝的龙袍,所以,他避忌不敢向前。
朱厚熜见徐伟如此,就问他为何不上前来诊脉。
徐伟回答道:
“皇上的龙袍在地上,臣不敢近前!”
朱厚熜听罢,随即把龙袍托起,又伸出手腕,这样,徐伟才得以为皇帝诊脉。
徐伟为朱厚熜诊脉完毕,朱厚熜向当值的内阁阁员手诏道:
“太医院使徐伟刚才为朕诊脉时,说是龙袍在地上,这完全可以看出他对朕的忠诚与爱戴。‘地上’是用来说人的,‘地下’是用来说鬼的。”
徐伟这个时候才觉察醒悟,原来一字之差,竟有天壤之别,他是又惊又喜,就如同获得再生一般。
猜想,徐伟当时如果说是“皇上的龙袍在地下”,后果大概会不堪设想,轻则降职丢官,重则入狱杀头。
后来,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乙丑科会试时,考题的第一题为《论语》 卷十《子张第十九》中的两句:
“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熟悉论语的人,都知道这两句的下文是: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此时,大概是因为年老,或者是因为一直以来就这样,朱厚熜十分忌讳“死”。
看到第一题的“绥之斯来,动之斯和。”两句,朱厚熜很自然地便想到下文的“其死也哀”。
看完第一题,朱厚熜就已经有些厌恶了。
这一科会试的第三题,出自《孟子》。这个考题中有两个“夷”。当时,朱厚熜正被夷虏之事所困扰,所以,他最讨厌看到“夷”、“狄”这样的字。
话说,其时大明朝廷所面临的夷虏之事如下:
蒙古俺答汗长年寇边,甚至在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兵临北京城下;此外,倭寇也侵略中国东南沿海。
“南倭北虏”,始终困扰着嘉靖一朝,并且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看了第一题,朱厚熜想到“其死也哀”;看了第三题,又触犯了朱厚熜“夷“、“狄”的忌讳。看了第三题之后,朱厚熜勃然大怒,他准备将主掌文柄的大臣严刑处置。
其时,主文的高拱、徐阶诡词辩解,最终,朱厚熜才停下此事,未予继续追究。
虽然这时忌讳“死”字,不过,回溯前事发现,朱厚熜即位早期,似乎并不是这样忌讳“死”字。
早年,讲官呈进讲章。有一次,进的是《论语》卷四《泰伯第八》中的“曾子有疾”一节。(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因为害怕皇帝有所忌讳,所以,讲官在呈进这一节的讲章时,还特意将“人之将死”一段去除。
对此,朱厚熜传旨,说是:
“死生乃是人生的常理,有什么可嫌忌疑虑的?”
他还催促讲官,尽快将讲章补全呈进。
就这件事看来,朱厚熜似乎又是豁然大度、无所忌讳的人。大概那个时候,进讲时,讲官为学士徐瑨,朱厚熜也年富力强。而且,他继承大位不久,乐于听进大臣的启发和灌输。还有,那个时候,他还唯恐臣子对自己进言时有所躲闪隐匿。所以,他能够对遇到的一切优厚宽容。
等到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春,朱厚熜已年且六旬,加之,他生病已久。所以,此时的朱厚熜倦勤、多疑,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明世宗朱厚熜晚年时,每每写到“夷”、“狄”二字,都会把这两个字写得非常小,凡是下降诏旨及批答章疏,全都是这样。
这样的做法,大约就是想要尊大中国而卑视外夷。
不想,乙丑科的会试,高拱在出考题时,他所拟的第三题,竟然犯了朱厚熜的忌讳。加之第一题已让朱厚熜厌恶,这就更让朱厚熜怀疑,高拱是在诅咒自己。
后来,明穆宗隆庆时,高拱被罢黜内阁,此事不能不说全是徐阶主导。但是,高拱晚年曾有与徐阶的讲和书。讲和书中,高拱提及,自己曾经引起先帝(朱厚熜)的怀疑,当时全赖徐阶从中调停,才得以周全。
这也是不能泯灭的事实。
高拱见疑于朱厚熜,大约就有考题事件的因素在起作用。
朱厚熜对“夷”、“狄”忌讳,晚年时特意将此二字写得很小。这一状况,其实,在历史上也是有迹可寻的。
话说,宋室南渡之后,因为对金人的痛恨,所以,南宋的皇帝在写到“金”字时,都会用“今”字替代。这是因为,赵宋与完颜氏为世仇,所以,南宋的皇帝不愿意称完颜氏的国号。
不但南宋的皇帝如此,就连宋高宗赵构的后宫刘贵人、宋宁宗赵扩的杨皇后二人,在写到“金”字时,也以“今”字替代。
由此推测,南宋时期,皇帝而外,大概后宫也都把“金”写作“今”了。
这里提到了宋高宗的刘贵人、宋宁宗的杨皇后,简要介绍一下。
宋高宗刘贵人,或为刘婉仪。最初入宫,被封为宜春郡夫人;很快便进升为才人;她与刘婉容都得宠,再进升为婉仪。金兵背叛盟誓,刘錡主战,刘婉仪与皇帝宠幸的医官王继先从中阻挠,并密谋诛杀刘锜,赵构知道之后,勃然大怒,遂被废黜。建炎(1127~1130)时期,刘婉仪主掌内翰文字及写宸翰字,善画人物,得古人笔法。
宋宁宗赵扩的杨皇后,即恭圣仁烈皇后杨氏,会稽人,杨次山之妹。少时凭借姿容入选后宫,后被立为皇后。善诗词、工书法、颇涉书诗、知古今。性机警,诛杀韩侘胄、拥立宋理宗,都出自她的谋略。宋理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宝庆五年(公元1232年)去世,年七十一岁。
和南宋皇帝、后宫把“金”写作“今”的做法比起来,明世宗将“夷”、“狄”二字写得很小的做法,似乎也不为过。
(全文结束)
![](https://img.haomeiwen.com/i1763133/be4619fd21d2218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