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三百年 风起辽东》(9)

作者: 一只支 | 来源:发表于2018-03-03 04:32 被阅读223次

    前文:猛人的诞生

    9.猛人的诞生

    公元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走向了他人生的尽头,但如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所涉及的江南织造局案和海瑞上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朱厚熜的最后一年过得并不清净。

    同年,戚继光取得抗倭大捷,东南沿海的倭寇之乱基本肃清。

    同年,李成梁40岁,过着他迷茫无趣的人生。

    同年,7岁的努尔哈赤还在赫图阿拉大街小巷当他的孩子王,努尔哈赤的姥爷建州右卫指挥使王杲绞死明副总兵黑春的第四年。

    同年,巡按御史李辅来到辽东,考核辽阳都司儒学目前在读的文武生员,考核成功的人才“量行考拔”。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辅见到了李成梁。

    虽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李辅和李成梁应该至少有一次相谈甚欢的会面,中年大叔李成梁留给李辅很好的印象,除了他们都姓李,更因为李成梁的见识对于军事对于辽东的看法,根据《明史李成梁传》的描述,李辅认为李成梁“英毅骁健,有大将才”。

    所以当李辅得知李成梁乃将门世家只因家道中落无法到兵部报到办理袭职手续而耽误了,李辅大手一挥,表示这件事他可以解决。(资入京)

    就这样在李辅的帮助下,李成梁终于踏上了梦寐以求朝思暮想的前往北京报到的路。

    为此,他已经等了十多年。

    对李辅而言,帮助李成梁是出于赏识,这种赏识中可能带着随性的无意之举,也可能带着一种怜悯和同情,并没什么大不了的,但这一无意之举却改变了历史。

    顺利袭职的李成梁,可能是这些年积攒了太多的能量得到了施展的空间,在这一年中立下了很多功劳,虽不是多大但俗语聚沙成塔积少成多,凭借着数量优势升职成为正三品的险山参将。

    1567年,是为隆庆元年,明穆宗继位,新的朝代开启了,是所谓万象更新,按道理是这样。

    三月三十日,土蛮部侵袭辽阳,指挥王承德战死。

    这不是一个好消息,不过相比接下来发生的事,王承德的战死算不上什么。

    九月四日,土默特部进犯大同,朝廷刚发布了作战动员,提高警戒等级;十二日土默特部攻陷石州(山西省吕梁离石区),接着有攻陷了交城和文水;再后来就是与明军大战于抚宁,巡抚都御史曹亨亲自驻扎通州。

    通州,就是北京之前的通县现在的通州区,北京的朋友不妨算算通州到达朝阳海淀的距离和时间,就会明白情势有多么危急。

    17年前,同样是土默特部,进犯朔州等三十州县,从古北口入杀掠怀柔、顺义,驻扎在通州东北的孤山,兵临城下,抢劫了几天几夜后打着“诸官免送”的牌子大摇大摆安然撤退,而其身后是怯懦不敢追击的大同﹑保定﹑延绥﹑河间﹑宣府、山西﹑辽阳七镇来援的明军。

    同样是古北口,同样是“诸官免送”,同样的情景在之后的历史还会上演。

    这次土蛮的入犯,辽东某部支援快速及时的战报进入到了明朝高层的视野中,在七镇明军集体“拉稀”的情况下这支部队自然得到了高度评价,这支部队的指挥官升职为副总兵。

    没错,某部就是李成梁部,升职为副总兵的就是李成梁。

    距离李成梁袭职,也不过一年多,李成梁已经完成了火箭般的蹿升。

    看上去是件好事,但实际可能并非如此。

    隆庆三年四月,有几个蒙古部族屯兵塞下。按照当时情况,这是蒙古与明朝辽东方面的心照不宣,蒙古不攻打城市而只是劫掠城镇乡村,明朝守军则闭门不出,有成语说就是“作壁上观”,到时候蒙古一撤退,明军装模作样出击,一般呢就是上报蒙古袭扰被自己击退,这是一般的说法。

    这种说法好处就是稳妥,虽然是谎报但怎么查也没问题,不太好的地方就是无功无过,所以有些胆子大或者说心黑的将领选择另外一种说法:

    报捷。

    按理说上报击退已经是谎报了,实际情况是作壁上观放任蒙古劫掠其他地方,已经是防守不利,到了科道那里参一个畏敌如鼠放任敌人劫掠百姓已是大罪,可报捷的操作难度更是如此,既然报捷总得有敌人的尸体吧?趁着敌人撤退前去追击,杀几个蒙古骑兵或消灭小股部队,大部队打不过小部队总不难吧。

    从理论上来说是这样的,可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根据实际情况,抱着这样想法的明军在付出了血的代价下,在疼痛中领悟,真的打不过,往往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蒙古骑兵的尸体没有明军自己倒是给人家留下了不少尸体。

    所以,本着尸体都一样,蒙古人的尸体不敢要,等到蒙古人劫掠过后把蒙古骑兵杀害的百姓尸体稍加整理,就成为了报捷的依据。

    这还不是最狠的,最狠最缺德的是明军自己挥刀砍向百姓,这种行为在当时有一个专业术语:

    杀良冒功。

    这几个蒙古部族以为还是和原来一样,我们抢你们看,大家井水不犯河水,不过可能是出门没看农历,他们来到了李成梁负责的防区,然后被李成梁杀敌一百六十多人,头领张摆失被就地正法。

    这是李成梁有史以来第一次比较重大的战役,李成梁加秩一等,蓟辽总督谭纶、辽东巡抚魏学曾、辽东总兵王治道以下皆有赏赐。

    隆庆四年九月,土蛮大举入侵,领头的是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的长子黄台极,全称辛爱黄台极,“黄台极”意思为太子、皇太子。

    这个说法也成为论证清太宗皇太极继位的根据之一。

    由于规模之大,作为辽东最高军事长官的辽东总兵王治道亲自出战。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王治道出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准确的说出去的是活人回来的是死人。

    辽东总兵,正二品,辽东地区最高军事长官,第一武将,就这样战死了。

    作为优秀后备干部,副总兵李成梁升任都督佥事,代理辽东总兵。(署总兵)

    距离李成梁袭职,这是第五年,李成梁一跃成为明朝辽东地区最高军事长官,而辽东总兵在当时的明朝也是重要的职务,重要到一般人都不想干,不想干是因为干不了,干不了的结果就是活不了。

    仅以努尔哈赤出生的1559年为始到李成梁成为辽东总兵的1570年这十年里,李成梁之前有六位总兵,战死的除了王治道还有杨照、殷尚志,六位总兵战死三位,阵亡率百分之五十。

    生和死的机率是一样的,这恰恰是世上最不公平的事,而且不是阵前小兵,不是中下级军官,而是作为辽东最高军事长官正二品的辽东镇守总兵官,本应退后几步让别人冲锋陷阵然后踩着他们尸体一举得胜的领导者。

    让领导先走,领导都没走了,何况其他人。

    辽东总兵,是当时朝廷内公认的比较有危险系数的官职之一,虽是之一但这个之一并不多。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弱者来说是万丈深渊,对于强者来说就是成功的一块垫脚石。

    历史告诉后人,正因为这些方才成就了李成梁,李成梁从此走上了开挂的道路。

    隆庆五年(1571)五月,蒙古骑兵进犯盘山驿,李成梁率军击退,有所斩获,朝廷赏银以示嘉奖。

    隆庆五年十二月,泰宁部速把亥等进犯辽东,总兵李成梁率军在卓山大破来犯骑兵,斩首五百八十余人,首领两人,俘获战马六百余匹,盔甲两百余幅,其余兵器无计可数,朝廷擢升李成梁署(代理)都督同知,并封李成梁一子为世袭正千户。

    隆庆六年三月,泰宁部速把亥等对于上次败于卓山感到不服气,不久又率骑兵进犯清河堡(铁岭市东部),被守军击退,李成梁升任都督同知。

    隆庆六年十一月,土蛮部大举进犯辽东,李成梁率军出塞两百里,趁夜火攻大破土蛮部,虽只斩首二十级,但兵部表示李成梁指挥勇敢和辽东明军昂扬的战斗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

    万历元年四月,土蛮骑兵企图进犯铁岭及周围城堡,李成梁率军“奋勇出边”“与贼力战”,下诏“升实职二级”。

    万历二年十月,李成梁率军攻克位于古勒寨的王杲部,李成梁升任左都督,世萌都指挥同知。

    万历三年(1575)十二月,距离平定王杲才过去一年零一个月,那是一个如往常一样的寒冷干燥的冬天。

    生活在草原的蒙古汉子往往习惯在此时来明朝这面做客,用他们手中的大刀。

    可是当他们面对漫天的火炮、箭矢,前方因马蹄扬起的扬沙,响彻天地的喊杀声,他们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还损失了一千多人。

    此战李成梁被加封为太子少保,世萌锦衣卫千户。

    万历六年(1578)正月,泰宁部在老大速把亥的带领下进犯辽东,还没等进犯呢,李成梁领着明军趁着夜色摸黑急行军两百里,没喘过气的双方一场大战,李成梁斩获敌人首级四百三十颗,其中包括五个首领。

    加封太子太保,世萌铁岭卫指挥使,这是明朝对李成梁此次战斗的表彰。

    万历六年(1578)年十二月,李成梁的老对手速把亥,找到了之前土蛮的黄台极,鉴于李成梁太难搞两部决定强强联手,三万蒙古铁骑气势汹汹的杀向辽东。

    速把亥坚信,这次天时和人和都在他这里,三万蒙古铁骑,这个数字并不多见。

    李成梁一面严令各城各堡加强防卫,另一方面动员沈阳辽阳广宁这三个军事重镇的明军,准备粮草武器,清点武器弹药,特别是战马,做好一级战斗准备。

    将士们发现,李总兵并没有像防御城池那样去嘱咐他们多准备滚木礌石。

    《孙子兵法》云:以守为攻,以退为进。按照这种说法,李成梁最应该采用的是坚壁清野严防死守,这点李成梁知道,所以他严令各地严加戒严,不出战。

    但李成梁生于辽长于辽,他见证了太多次蒙古骑兵在辽东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的样子,百姓在骑兵的刀锋下哭嚎,家园在战火中摧残,他亲眼目睹过太过悲剧,更耳闻过太多的悲剧。

    “以前我没得选,但我现在想做个好人。”

    这是李成梁内心的真实写照,十年前的他只不过是一个四十岁的穷生员,即使袭职也不过是万千明军中一个默默无名的低级军官,没有人知道他,但是凭借他的天赋,他对战场洞若神明的精辟理解,他迅速成长为辽东这一重要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他手里有十万雄师,在他的调教下,这十万中有精兵,有猛将,敢打敢杀,能打能杀。

    他现在有的选择。

    坚壁清野死守城池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还是拉出去和素来以野战著称的蒙古骑兵在正面轰轰烈烈真刀真枪干他一场?

    李成梁并不习惯死守,他认为老把战争的主动权让给对手,是一件不大明智的事情,而且他还觉得,有时候进攻就是一种防守,甚至是一种比防守还优秀的防守。

    后世德国劳塞维茨,“西方兵圣”在他不朽的军事著作《战争论》中归纳了这种思想:

    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兵法云:以守为攻,以退为进;李成梁云:以攻为守,以进为退。

    伟人和凡人的差别,有时候就是这样:

    凡人深信前人深信权威,照部就搬,奉为圣旨;伟人只信自己的判断,不拘一格,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所以,李成梁“亲率锐卒”,急行军一百公里(出塞两百里),杀到了速把亥等部的营寨,犹如天降神兵。

    毫无准备的蒙古骑兵慌忙应战,即使他们反应很快,即使他们是马背上的民族,即使他们单兵战斗能力很强,但他们还是留下了八百具尸体,一千两百匹上好的战马,盔甲武器数不胜数。

    这样的主动进攻在农耕民族面对游牧民族的历史上并不多见,历来只有蒙古骑兵进攻明军防守的份,而且还不一定守得住,可李成梁不仅守得住,居然还出塞两百里,偷袭蒙古骑兵,这一点蒙古骑兵想不到,明朝上下更想不到。

    作为回报,五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左都督兼太子太保太子少保辽东总兵,在这样一长串的名衔前面,李成梁又有了一个新的头衔:

    宁远伯。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头衔,因为自打嘉靖登基(1522)到崇祯自杀清兵入关的前一年(1643),靠武功封爵的货真价实的只有李成梁一个人,吴三桂的爵位更多是时势使然。

    接下来宁远伯前军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兼太子少保辽东总兵李成梁打败了另外一位建州女真的首领——王兀堂,打退了土蛮和速把亥的数次入侵,宁远伯的爵位也从流爵(不世袭)变为了“予成梁世袭”,李家的后代捧上了铁饭碗。

    看起来,李成梁已经够了,功成名就,履历丰富且个个都是重量级,但是,李成梁的巅峰,最辉煌的一战,即将到来。

    万历十年(1582)三月,速把亥这位我们熟悉的泰宁部部长,再被李成梁大败两次后,越败越勇,这次的他动员了他的所有人马,倾巢而出,打算一雪前耻,把前两次亏的本一次吃个够。

    这是个不切实际的愿望。

    李成梁在蒙古骑兵的必经之路已经设下了天罗地网,当速把亥一马当前冲入包围圈的时候,参将李平胡(这是个简单易懂的名字)一箭命中速把亥,旁边的另一位参将李有名如风一样骑马杀了出去,风驰电掣般来到速把亥身前,不管速把亥死没死,举刀就剁,约莫剁了四五刀,速把亥的胸腔以上部位彻底和身体其他部位分家了,才罢手。

    我们通常管这种行为叫做补刀。

    老大一死地动山摇,尽管还有速把亥的弟弟炒花(等多位首领指挥,但也无法制止丢盔弃甲的蒙古骑兵。

    这一战以速把亥的死而告终,驰骋辽东二十年,把辽东当做自己后花园的速巴亥为他传奇的一生划上了句号,也为另一个更加传奇的人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在史书见到了很难得的描述:帝大喜,万历皇帝下旨用公款给李成梁在北京修一座府邸,赐李家世萌锦衣卫指挥佥事。

    哪怕是不了解明朝的朋友也知道锦衣卫是一个多么牛的机构。

    至此,李成梁获得了前文所提到的那一长串一品从一品不要钱似的往上加的头衔,这一切只用了十年的时间。李成梁的军事指挥才能是卓越的,不逊色于明朝历史上任何一位名将,仅就战功而论甚至高于其中大多数,李成梁数次身先士卒亲自领兵,冒着极大的风险,这些都是成就李成梁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李成梁的今天是和李成梁个人的努力分不开的,没有这些就没有李成梁,但仅凭这些也不会有李成梁。

    一位伟人曾说过:人的一生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在中国的历史上往往把这种情况用一个字称呼:

    势。

    任何人的成功都离不开这个字,李成梁也不例外,李成梁崛起的这十年中的“势”都是源自于一个人,一个整个明朝历史避不开的人,一个复杂到难以评价的人,他的名字叫做张居正。

    ps:大家早安。开学了,八点的火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悬壶济世75:1 似乎改写明朝了?李成梁的先进事迹,亦见于《明朝那些事儿》?
        2 人是环境的产物。——[法国]罗伯特·欧文(而不是弗洛伊德)

      本文标题:《清朝三百年 风起辽东》(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hzz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