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看到有人写文章介绍标点的用法,读了之后,受益良多。标点符号作为文字的辅助系统,可讨论的地方很多。以后有机缘再专篇讨论。今天说说我阅读古代书籍时,遇到的古书中的符号。
先来看一段笑话。
昔有一妇,不识字,欲寄书于檀郎,辗转无术,遂握管当头画一单圈,次画一小圈,次画一大圈中加一点,次密密浓圈一段,次画一单圈,次画一 双圈,次画一单圈,次画一破圈,终画一行密圈到底。复有译文云:
相思欲寄无从寄,
画个圈儿替。
话在圈儿外,
心在圈儿里。
我这里密密加圈,
你须密密知侬意。
单圈儿是我,
双圈儿是你,
整圈儿是团圆,
破圈儿是别离。
更有那说不尽的相思,
把一路圈儿圈到底。
这是花底闲人为冯梦龙编辑之《挂枝儿•寄书》而作的点评文字。显然是游戏文章。原来我以为所谓的译文是花底闲人自己写的。查网络知道,这段韵文原来还有一个题目叫《圈儿词》。现在有人认为此词为清代梁绍壬作。也有人认为是宋代的朱淑真作。此两说,居然都在古诗文网上查到的。花底闲人为明代人,梁为清中叶人,可见梁显然不是原作者。或者他作了摘抄,但没标记清楚,后人归为他的作品了。若是朱作,词中提到的几种符号,北宋晚叶就开始使用了。
今天我们看其中的第一项:当头大圈。
它类似于现在出版物使用的小节号:“§”。用来表示后面的文字是标题。
以上是结论,太长不读 者,以下就不用看了。下面都是为这个结论而写的废话。
金瓶梅影印图页,读者自取。
古代书籍中,对于标题文字无明显标志的往往用此符号。我说的明显标志,就如章回小说回目“第某回……”。有此等明显标志,当然知道这是标题,就没有符号标志也可以认出。对于没有这种标志的标题,才需要用符号来指明这是标题。
例如《笑林广记》中,一部之标题,用大号字体,当头空白,单行列出,如现在作为文一样。然而被读书人用红笔加了大圈。每则小标题顶隔写,线框圈住,空一格。后接入正文。小标题上有红笔小点或小圈。
《笑林广记》读者圈点图由此这可看出,清中业,当时出版业对标点的使用还无规范。也能看出标题加大圈在当时的流行,所以读者才费力纠正之。
中文的出版,现在使用计算机排版,简单多了,在计算机出现之前,排版一直都是一件费力的事情。
活字印刷虽然大大的减低了出版的成本。但是活字出版,在中国古代一直都不流行。这个结论,我从《古本小说集成提要》中得来。《古本小说集成》收集古本小说阴影出版,每部小说前都有当代学者作的序言。这些序言集成一本,即《提要》。读《提要》,我才知道古书出版有那么多知识。就印刷方式一项就可以分为雕版、活字版、石印版,还有所谓的写印版诸多名目。《提要》中说道某书是活字版的非常少。但也可能是因为《集成》收集的古本小说多为孤本的缘故。
我看到的扫描图页多为雕版。雕版中除了使用头顶空格并大号字单独成行表示标题外,也有标题用阴文印出的。
古书也如今天书籍,多为白纸黑字。这叫阳文。因为刻字时,表示文字符号的部分被保留,呈现凸起状态;印刷后,油墨也凸出字面,所以为阳文。反之则为阴文。书法爱好者,如果读碑拓,那么见到的就是引文。
从刻字的角度来说,阴文显然省力。可是现在的书籍,通常是阳文。为什么这样呢?答案也很简单:第一是阳文节省油墨;第二阳文更清晰。阴文印刷几次后,油墨填充刻痕,再印刷就会模糊不清。
说当头大圈,和阴文、阳文有啥关系呢?这是因为当头大圈用作标题的符号,也和印刷的经济考量有关。印刷除了油墨外,就是纸张。雕版也好,排版也好,都是一次性的劳动投入。一本书雕好、排好后,却可以反复印刷。这样,适当加大必要的一次性劳动,在排版上多作安排,从而减少油墨、纸张,以达到最求更多利润的目的,就顺利成章。
阳文的大量使用是为了节省油墨,当头大圈的使用,则是为了节省纸张。有了当头圈,加一个空白,就可以省出一行的空间来。对于《笑林广记》这样每则都很短的文本来说,标题节省的空间必相当可观。
另外,我怀疑当头大圈用作标题和活字排版印刷可能更有关系。一个活字,在排版时占用的面积是统一规格的。在一个字符的位置空间,全部挖空以便印刷是形成空白,这样的印刷效果是难以保证的。因为大面积凹陷的存在,纸张容易陷入其中,粘上油墨。刻以圆圈,园圈的凸出部分,可以支撑纸张,使得印刷更清晰。
另外,大圈有时也用作分段的标志。我想这也是出于节约纸张的考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