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一文,文中大肆批判儒家是封建余孽。文章认为儒家学说的全部内容就是爱国忠君,培养顺民。文中说:“子孝于父,妻从于夫,臣忠于君,君权天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亡随子,这都是什么呀,这不纯粹就是没有思想的‘奴’吗”?
可以这么说,文章的作者对儒家学说缺乏充分的了解,所以才做出极端的批判。
首先,子孝于父,有什么问题?父母养育子女,培养子女,子女孝敬父母,有什么不应该?如果连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也没有,何谈其他的美德?
其次,妻从于夫,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确实对妇女不公平。但如果把时间拉回到三千年前,女子在经济上不能独立,她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亡随子,实际上是一种保护妇女的安排。随着制度的进步,教育的进步,技术的进步,女子获得了私有财产的权力,可以从事以前只有男人才能胜任的工作,她们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这是可喜的现象,但你不能以今天的情势来判别古代。
第三,臣忠于君,有什么问题?臣子不尽心尽力为君主做事,难道偷奸耍滑吗?儒家讲忠,忠的是道。孔子说:“以道事君,不从则止。”君主可忠则忠之,不可忠则忠于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后代儒家对孔孟之道的扭曲,并不是孔孟的思想。孟子讲“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路人,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主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因为孟子的这些话,朱元璋大发雷霆,差点把孟子赶出孔庙,后来叫人搞出个《孟子节文》,把孟子“大逆不道”的话全部删除。讲臣对君的绝对愚忠,这绝对不是孔孟之道,而且,有违于孔孟之道。孔孟对忠的定义,是心中有道,行事以道为依规,而不偏不倚。
图片来自网络第四,君权天授,这又有什么问题?天是什么?天是德的化身,善的化身,天创造万物,并使万物蓬勃生长,欣欣向荣,这不是德是什么,不是善是什么?所以,儒家讲君权天授,实际的意思是说,君的权力是天的授予,但天授予你这个权力不是让你来奴役、压迫人民的,而是让你代替天来服务人民的。如果君不能正确履行这个使命,天就会惩罚你,收回权力,也就是“天命转移”。孟子曾经赞赏周武王诛灭商纣的行为,认为这不仅不是以下犯上,反而是代天伐罪的正义事件。
天的意志是人民意志的反映,孟子引用《尚书》的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而不是说,君权来自于天,就是绝对的,如果君主不按天德行事,人民随时会以天的名义推翻暴虐的君主。《易经·革卦》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商汤推翻夏桀,周武王推翻商纣,都是顺天应人之举。
当然,专制统治者会把自己美化,把自己打扮成天的唯一代言人,但从历史上看,他从来没有得逞过。因为天德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这是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
第五,培养顺民有什么错?难道要培养暴民吗?孔孟之道培养的顺民,不是叫你顺权力,而是顺道义。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合身而取义者也。”孔子也说:“有杀生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在孔孟的思想里面,仁义是最高的价值,怎么能够舍弃仁义而迁就权力?
秦始皇建立集权专制之后,知识分子独立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为了生存下去,许多知识分子不得不扭曲自己的灵魂,违心的与统治者合作,以至于五体投地,高呼“吾皇圣明!”这是历史的大悲剧,并不是孔孟儒家的本义,我们对这些知识分子,应抱以同情,而不应把他们的思想行为等同于孔孟。其实,他们在有限的条件之下,也做过大量利国利民的好事情。
第六,爱国忠君有什么错?难道不爱国,不忠君就对了?国有两个含义,一是故园之国,人对于生养自己的家园难道不应该热爱?二是政治之国,政治之国含义比较复杂,不同的时代受历史的局限有不同的认识。但有一个规律,能够保障人民权利的国受到人民的拥护,压迫人民的国受到唾弃和推翻。所以,爱国忠君是有条件的。
古代的国是统治者之国,民众并无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力。有学者批判中国人“奴”性深重,这种“奴”性,是麻木而已,因为他没机会参与,只好不管他,谁当皇帝就谁当皇帝,反正我管不着。这种冷漠对中华民族伤害很大,但这不是儒家的思想,儒家是主张“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
对于任何一种学说,要以它本来的理论来解说,而不可先立个偏见,再从这个偏见出发去找他的不是。儒家并非十全十美,但要抱着平和的心态,抱着历史的同情的态度,展现它原本的面目,为当代的文化建设提供思想资源。
网友评论
平等是人人追求的,并不错。但要深刻理解,平等是法律上的平等,政治地位的平等,不是什么都能平等的。
孟子天天喊仁政,首先就是让百姓吃好喝好,还说无恒产无恒心,儒家不求利益,却天天喊着给百姓利益,只有士无恒产才能恒心,这样的士估计也没几个。
关于礼,其一,尽管礼的表现形式很多,但是其核心内涵是基于等级制度的,这一点在《荀子》中有深入的论述。其二,今天的社会尽管还有很多不平等的现象,但这仅是社会现实而不是现代社会的价值追求,现代社会追求的人人平等与“礼制”追求等级制度、人与人的不平等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应该认识到“礼”的思想内核是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不能被其表现形式所迷惑。
关于儒家的义利之辩,应该从儒家的思想价值追求来分析。儒家追求的“仁”和“义”,并不是出于“利”,也就是说,儒家追求“仁”和“义”并不是因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而是说,“仁”和“义”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原因,作为人就应该这么做,而不是这么做能得到利益。这跟墨家、道家、法家有根本不同。当然,儒家并不禁止正当的追求利益,只要不违反“仁”“义”的要求即可,但是儒家不追求利益本身,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礼有很多方面的内容,不仅仅是等级那么简单。就拿等级来说,任何社会都有等级,就看等级的基础是什么,自由平等很好,但这样的社会没有等级吗?有的,看金钱多少。儒家的礼的等级一是建立在宗法血缘基础上,以血缘远近确定亲疏关系。二是政治含义,在上位者高于下位者。秦一统天下之后,才形成权力独大的局面,以权力为基础的等级制才完全取代西周的礼乐制度。礼也包含许多习俗、风俗等内容,不能简单的视为全是糟粕。
儒不是不讲利,子贡是富商,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之一,孔子自己也说,富与贵,吾之所欲也。儒家只是反对非正道的谋利。
儒家要求统治不能与民争利,《大学》里面讲得很清楚,道理简单,当官的有俸禄,当然不能再干以权谋私的事。
仁的意思很丰富,从人与人的关系来讲,应真诚,人与社会的关系来讲,应有责任,从人与自我的关系来讲,仁者安仁,从人与万物的关系来讲,仁者爱物。
中国人与基督不同,基督教最后的归宿是天堂,中国人最后的归宿是家族墓地和祠堂,儒家是在中国的生存方式中发展起来的,适合中国人的需要。
至于以后儒学的发展会如何,会否因应当下的需要有新的创新,只能说拭目以待。
对儒学有爱好的人来说,应是接着讲,而不是照着讲。顺着好的一面向前发展,不好的一面何必说呢,弃之可也。
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是三从,剥夺女性知识的权力也就算了,还所有事都得挺男人的,这种男权社会的余孽还要提出和保留吗?
忠君我都不想评价了,现在哪里来的君?自己愿意当走狗,不好意思,没皇帝了。这玩意放在民主法治社会不是余孽是什么?
民顺,第一条评论说的很到位。 @Visea 我就不评价了。
爱国,你先给我说说孔孟那句话说到爱国了?我再给你纠正你这非黑即白的小孩子思维。
儒家是有精华,可惜你一条都没列举出来。你弘扬这这几个全是封建余孽。你连老夫子的因时制宜都没学到,搬出历史成就打算弘扬中华呀?
父死三年不改其志放在现在还能提倡?这是对贵族说的,贵族执掌政权,如果朝令夕改,并不好。这是孔子建议政策措施要有连续性。
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古代女子经济不独立,这样安排反而是对女子的照顾。当然现在女子也可工作,获得了经济财产权,当然不一样了
忠君?孔子说“从道不从君”
孔子之国并非现在所谓的国,它是家的延续。
2.我们建囯初期,掀起过除4旧风潮,就是要消灭这种旧思想旧文化。博主您是否在与几十年前全囯的主流青年,当今的为人父母唱反调呢?
3.建议您举例时表示,“我反对”,或是“保留意见”,而不是“难道有什么错”,否则异见人士会本能地扣你一顶非黑即白的帽子,更有甚者批您为奴才与5角人士。
综上,我支持原文的批判精神,但不肯定“余孽说”绝对客观。批判没有争议才是怪事,可怕的是不敢批判。事实上,批判本身就在建立道德参考,也许儒家学说最初也是靠批判得出的经验总结。
2、政治介入道德,还比较过分,什么人间乱象都出现了。
3、我就是要达到尖锐对立的效果。
谢谢你的意见。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那么,这是不是糟粕?我想,我们应该分两面来看。首先,儒家思想是不是该踩在脚下,像某些人说的臭狗屎?我想未必。无论你信仰哪一流派,但一棒子打死一种学说,就是一种文化霸道。如果儒家一文不值,哪有汉之强盛,哪有大唐盛世?
但儒家过分讲究礼与仁,也有一定的负面性。晏子曾经说,如果国家都学儒家的礼法,那么一辈子也学不完,那还怎么去治理国家抵御侵略呢?
试想,没有儒学,刚刚接手大一统的汉廷,重回诸侯征伐的可能是不是很大,哪还有我们如此泱泱大中华呢。如果没有儒家的礼法,天下纷争,百姓遭殃,一味地崇尚杀伐,我们何谈千年文明呢?
存在即是历史的选择,莫争。
接收烂摊子恢复文景之治的是黄老之术,跟儒家有毛的关系?
汉武帝再文景之治之后是罢黜百家了,可儒术独尊却在他死了一百多年之后。儒家得势之后就干了一件大事,王莽以儒家新圣人的身份篡汉,然后凭借自己的满腔热血和杰出才能,证明了孔子推崇的那一套不管用,王莽可是完全遵从老夫子教导施仁政,复周礼。干了孔子梦寐以求的事情,然并卵,天下大怨。
每个人接触的东西差别太大 和带着成见和情绪的人也辩不出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