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陪写作业惹的祸。
11月1日,湖北襄阳的王女士,给上3年级的儿子讲数学题,因为“怎么教都不明白”,这位36岁的妈妈突然感觉心脏不舒服,让老公开车送医院检查。
经检查,王女士因为生气引发了心梗,若不是及时就医,会有生命危险。
近几年,写作业这件事已经近乎妖魔化了,类似讲题拍桌子拍断掌骨的、医院搭桥的、陪作业读佛经调节心情最后出家的,例子一抓一大把,不胜枚举。
放下吃瓜众的猎奇心理,难免会生出疑问,作业惹祸的根源到底是因为什么?
是孩子学业趋势偏难?
或者孩子学习太笨,理解能力太差?
还是家长们的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
如果说孩子学业偏难,经过几次教改,教育更趋于人性化,即使有个别难点,但是更大的趋势是根据孩子的特点,更倾向于实操性和理解能力。
现在孩子所处的时代信息量比我们小时候不知道大了多少,所以即使家长气急败坏时,说孩子笨,其实内心里都是不信的。
那么原因是不是出在家长身上了呢?
因为爱所以伤害
上午一位朋友找我聊天,说起了最近育儿的困惑。
她说,感觉女儿现在做题很没有自信。
我问她从哪儿感觉到的,她回答,她和先生在给女儿辅导作业的时候发现,女儿最简单的计算题都会做错。
他们两个感觉是女儿太不用心了,也不把学习当回事,很让她上火。
“我本来不想生气,可是一看到她这样的错题,就忍不住火大。”
她的话让我想到了在幼儿教育网看到的一段话:
家长们常常“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其实是自己的问题在孩子身上“开的花”。孩子就像是家长的投射银幕,在孩子身上看到了问题,本质是自己问题的外在投射。
期待孩子学习跟得上,做得好,难道不是爱孩子,期待孩子越来越好吗?
爱孩子有错吗?没有啊。
可为什么会反过来伤害自己了呢?
不妨让我们在想想孩子在上学之前每一个让我们欢欣鼓舞的场面:
第一次叫“爸爸”或者“妈妈”;
第一次迈出蹒跚的步子学走路;
第一次自己拿着勺子把一口糊糊挖到自己的嘴里,即使弄到脸上一大半;
第一次会自己吸收;
第一次学会自己穿鞋;
第一次会系扣子;
……
哪一件事不是让我们开心异常,幸福感爆棚,还感觉自豪满满?
而当我们因为孩子坐不住的时候,理解不了简单的数学题的时候,笔顺写不对的时候,我们的孩子还是以前的那个孩子吗?
或者是不是我们跳过了哪个环节?
孩子每一个带给我们感动的环节之前,都有至少几个月的练习期,都经历了无数次的练习,而他们的每次练习对我们成人而言同样都看起来非常笨拙,可是我们当时为什么没有发火而是幸福感满满的看着呢?
其实,无论当时的幸福感,还是现在的暴怒,都是爱。
只是区别在于前者是因为爱而接纳,后者则是因为爱而伤害。
换个角度,还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
从心理学上来看,我们因为爱而伤害的情况是受我们的非理性信念的限制。
非理性信念的特点是绝对化、过分概括化、糟糕透顶,如因孩子不符合自己的期待,产生许多非理性的想法,而导致情绪异常。
孩子上学以后,我们是否经常能遇到一些家长,总是很焦虑自己孩子身上的“问题”,而羡慕“别人家的孩子”?
这其实就是非理性信念导致的,这种特点让我们忽视了每个孩子成长的阶段性和个性特点。
不妨让我们换个角度,从忽略的部分再来看看孩子们的做作业这件事。
1、成长阶段的特点。
孩子虽然上了小学,成为了一个“小大人”,但是他们依然处于成长阶段,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与成人相比并不是多和少的区别。
孩子在小学阶段是从具体的形象化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重要时期,也就是说,孩子刚接触所学的知识时,具体的东西对他们而言容易理解,但是抽象的概念和数字对他们而言理解起来就会相对困难。
作为父母,感觉孩子小学的知识简单是建立在我们成人的逻辑基础上的。
所以“这么简单都不会!”这句话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2、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虽然小学阶段孩子的特点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孩子和孩子又会有不同。
有的孩子大动作发展的好,而有的孩子可能语言能力强。
但是父母们在孩子上学之后,有一个集体作为比较的对象,总是能看到某些方面发展比自己孩子好的,难免产生焦虑。
而这样的焦虑也就成了羡慕“别人家孩子”的动因。
而越是把目光聚焦到“别人家的孩子”上,就越容易看到自己孩子尚待发展的部分,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势。
3、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同理,除了发展的独特性外,因为我们的孩子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所以他们也会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
兴趣爱好的不同也进一步加剧了孩子发展的个性特点。
4、避免拔苗助长。
对于上下学的孩子们而言,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我们看到的过程似乎是一样的,都是每天上学、上课、放学、做作业。
但从思维发展阶段从形象化思维到抽象思维是一个很大的飞跃,所以这个过程需要孩子在大量的学习,以及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的思考和大脑思维方式改变的量的累积。
这个过程很复杂,对于孩子而言也很困难,所以某些程度上,家长的催促和过度期待就形同“拔苗助长”。
明白了这些我们再来看孩子的作业,是不是就简单了呢?
做好3点,抓大放小,让孩子的成长更顺畅
我们在陪伴孩子学习和写作业的过程中,论教学不如老师专业,论对孩子心理成长的理解,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作为家长,其实完全可以放轻松,在这3点上着力,既可以避免辅导作业辅导出一身毛病,又能同时让孩子在正确的轨道上,更好成长。
一是不抓学业抓态度。
道理都懂,但是在我们忙完一天工作,面对孩子“简单的知识点”时,就容易情绪失控。
所以,不如放下“给孩子辅导知识”的责任,把重点放在学习态度上。
重点在于,先让孩子独立完成作业,对于不会的内容,问一问上课老师有没有讲(检验是否认真听讲),不会有没有及时问老师(学会正确求知路径);是不是当时觉得会了,没有通过做课堂练习来检验(如果课堂练习不会,重新回到第二步)。
二是不抓错误抓习惯。
孩子回家做作业,我们尽量不盯孩子哪道题做错了,而是更多地关注孩子是否在固定的时间做作业。
这其实也是态度的一个方面,只是从学习习惯的养成角度,更好地促成孩子好的学习态度。
从这一点上,可以借助番茄钟,或者学习闹钟来养成。
三是做好孩子的情绪后盾。
我们小时候经常会因为对某个老师的喜恶导致成绩的波动。
所以,如果孩子表现出对老师的抵触时,作为家长应该及时和孩子沟通,毕竟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而每个特点都有其两面性,让孩子看到有利的一面,及时给孩子的情绪兜底,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们在成长,我们作为父母也在不断成长。
我们在成长中不断优化陪伴和亲子教育的质量,才能保证孩子更健康的长大。
——————————
我是晨光微晓,学英语、爱绘本、专注育儿心理、育儿经验分享的俩娃妈,欢迎关注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