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大讲堂
子罕篇第五:心有信念,临危不惧

子罕篇第五:心有信念,临危不惧

作者: 西源 | 来源:发表于2019-08-19 09:15 被阅读16次

原文: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此章所述事宜,在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孔子离开卫国,准备前去陈国,途经匡地,匡地人将孔子一行拘拘禁,这就是“子畏于匡”,“畏”是拘囚的意思。那匡人为什么要拘禁孔子呢?因为鲁国有一个人叫阳虎(《论语》里后面将谈到此人),暴虐匡人,匡人对其极痛恨。因孔子和阳虎有几分相像,匡人误将孔子认为是阳虎,从而拘禁了他。在这种背景下,孔子说了这段话。这段话里,文,指的是周朝建立起来的一套礼乐制度、或说文化传统。孔子此话的意思是:周文王已经死了,周朝的礼乐制度都不在了吗?上天如果要消灭这种礼乐制度,那像我这样的后死之人就不会学习得到这种礼乐文化,如果上天没有消灭这种礼乐文化,那么,匡人又能将我怎么样呢?

        通读孔子的这句话,好像知天信命之言。他说天怎么样,将怎么样,将一切委之于天。可是,我们细读,就会发现,孔子对自己的信念是坚定不移的,所以,他才会临危不惧,处于极度危险时刻,仍然极其坦然,将一切归之于天意,更说明他因为有信念,内心充满自信,才将生死置之度外。他说天将丧斯文,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这是正话反说,正因为礼乐文化还没有灭绝,所以自己才能接触到、学习到,也正因为这种文化没有灭绝,那么,自己的理想就有可能会实现,那么,他还有什么害怕的呢?

        孔子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一直以“克己复礼”为己任,将恢复周朝礼乐文化看作自己的使命,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满了信心,因此,在危难时刻,能做到临危不惧,“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同时,也可以这么说,因为孔子拥有信念,胸怀理想,故而能舍生取义,视死如归。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不论经历多少挫折磨难,从不畏缩、退却,而始终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就是因为有信念,从而充满了自信,才会始终如一,才会取得成功。这就是值得人们学习的地方。

相关文章

  • 子罕篇第五:心有信念,临危不惧

    原文: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 子罕第九-1

    子罕第九 利害交关的生命意义 第九篇《子罕》,可以说是第五篇《公冶长》、第六篇《雍也》两篇内容的引申。多半是讲孔子...

  • 子罕篇 9.5 临危不惧还是听天由命?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译文...

  • 论语子罕篇第五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

  • 子罕篇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

  • 论语子罕篇第五则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哈皮...

  • 《论语》210☆子罕言利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本章出自:子罕篇 【注释】 ①罕:稀少。 ②与:相信、赞许。 【翻译】 孔子很少(主动)谈...

  • 《论语》日日谈 第120期

    《论语》日日谈 第120期 本章为《论语》:子罕篇第九篇第一章 【原文】 子罕言利①,与命与仁②。 【注释】 ①罕...

  • 阅读分享|一起读经典——《论语》9.1∽9.2day108

    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 今人半部《论语》修自身 《子罕篇》——子罕第九 9.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很少谈到利...

  • 《论语别裁》91(子罕)|利害悠关的生命意义

    第九篇《子罕》是第五篇《公冶长》、第六篇《雍也》两篇内容的引申。主要是讲孔子的思想与学问教育的观点,以及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子罕篇第五:心有信念,临危不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spj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