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品读(3)

作者: 裒益者 | 来源:发表于2019-01-18 22:07 被阅读39次

    什么是仁德?这个问题孔子在雍也篇第六中反复念叨,掰开了揉碎了反复揉搓,就是为了促进大家对仁德的认知,让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去审视。在该篇的最后一段,孔子提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千古论断,至今无法超越。具体如下: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能够做到广泛施爱于人民而又能救济人民,孔子说这样已经堪称完美,连尧舜禹都做不到啊!而要做到这样的程度,是落在中庸之道的理解上,凡事都能从切近的生活中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方法路径了。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也许你从小到大早已经念叨了数百遍,但是又能够做到几分呢?难啊!真理就藏在普适性的事情中,可是大家都是视而不见啊!就是见到了,自己也做不到,因为,你没有那个修为,没有那份厚度。就像巴菲特的投资策略,他已经把秘密公布于天下,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够实践获得成功的?差在哪里?差就差在修为,明知道是金子,你却不敢去拿。明知道是坑,你却必须跳进去。这就是修为不够。

    宋朝的二程说“医书以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属己,自与己不相干,如手足之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故博施济众,乃圣人之功用。仁至难言,故止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欲令如是观人,可以得仁之体。”

    你只有与之贯通,你才知道对方的感受,就像你的胳膊一样,受了伤,你就知道疼。所以,如果可以视万事万物为己出,你自然可以感知万物,天人合一,体会到不同,从而内心笃定纠正自己所言所行,符合环境,达到仁德。

    朱熹的解读也别有一番滋味,他说:“进取诸身,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由是也。然后推其所欲以及于人,则恕之事而仁之术也。于此勉焉,则有以胜其人欲之私,而全其天理之公矣。”

    这也是古人观天下,观世界的道。外面太大,内部微小,但是向外与向内同样复杂,认知规律一致。因此,古人正是通过这两个维度来认知世界,推己及人,以天人合一之世界观为基础,达到人生的高度。的确,中国五千年文明也是靠着这个理论,走向各个领域的辉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品读(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svo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