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向如来行处行

作者: 一隅偏安 | 来源:发表于2023-09-03 10:11 被阅读0次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每个人都陷落在知与行的泥沼里,愈挣扎愈不能自拔,知悦人而不知悦己。

    一、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二十啷当岁时,常告诫自己“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那时的行比知重要;”

    三十出头时,我在给某地“不忘初心·礼赞百年”——我的入党故事”征文投稿时拟的标题是《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那是一种进窄门、走远路、见微光的向难而行,是无论知与不知,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行;”

    奔四的年纪选择离开工作5年多的地方,我思考了将近半年的时间,这段时间我反复拷问自己的问题是“什么才是你最想要?”车子?房子?票子?另一半?直到我走出辞职的那一步,我想到的是这篇稿子的题目《不向如来行处行》,把各种身份和杂念从身体上剥蒜一样剥开,我发现我想要的其实很少,如果说前半生的颠沛流离是被动的,那这次我想主动一回,马哲和佛家都讲因果,有什么因,担什么果:

    不求对,不求错,只是做些自己想做却一直未做的事情;

    不求易,不求难,只是在讨生活的过程中尊重一下自己;

    不求好,不求坏,只是在以后的日子中心理上更坦然些;

    王阳明的致良知,亦或致自己、致本心,不外如是。


    二、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

    在我这个外行看来,心理学是门很会归纳的学问,经常搞出个啥啥效应出来,其中有个归因理论,就是在意识面给行为面找个支撑点,蛮有趣。总体来看,人的任何行为都需要意识上的心理支撑,从而在顺逆间都不会陷入自我怀疑,反过来行为的结果也会坚定自身的意识,符合因果律,完全认同。

    最近翻隔壁老王的《传习录》,总感觉读不进去,放下书想了几天,大略是跟前段时间的裸辞相关,这个时期他不具备成为我心理支撑的条件。然后偶然间翻到《一刀倾城》这部看过几遍的电影,谭嗣同和王五在狱中的这段经典台词,如当头棒喝般将那层把我包裹得密不透风的纠结敲得稀碎:

    谭嗣同:走得出天牢,走不出天下!

    王五:走得了今晚,我们才有明天!

    谭嗣同:明天的事就留给明天的人去做!我今天要做的,就是慷慨赴义!用我的血去激励大家!

    王五:谭兄,你对,做大事不是大成就是大败,今日你败,只是败在气数,中国,始终会走你的路!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某种意义上说,谭嗣同和屈原,是同一类人,求仁得仁,不吝一身。

    在多数人做人做事还在权衡利弊得失的时候,还有一些人,考虑的是自己的内心,仅此而已。


    三、虚己以游世,乘物以游心

    庄子的虚己跟《金刚经》中的“凡有所相,皆是虚妄”大抵算是一层意思,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习总书记也讲“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可见虚己、无我、离相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最后一步。

    我不滞于物,我与世无伤,我不法于众,我无欲则刚。苏曼殊临终遗言有八个字“一切有情,都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心经》)。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总以为自己读的书够多了,事到临头却还是会纠结红尘琐事,懂得了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可见知易行难,又谈什么知行合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写这首诗时陆游已75岁高龄,被削官十年,还在为知与行这俩劳什子玩意儿跟20多岁的儿子嘀嘀咕咕。看来这俩东西要靠一生的时间去解答了。以如今的我看来,要么先知,要么先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先得一样也是好的,讨论谁更重要没什么意义,互为因果而已。

    我不过芸芸众生中的一份子,总感觉离觉者那一步很近很近,几次三番地在门前徘徊打转,窗户纸也摸了又摸,却终是迈不出那临门一脚,这一站便是半生。

    那就这样吧,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也不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向如来行处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tmf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