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你满腹经纶,滔滔不绝,却只能是打工的,而别人什么都不知道却能是老板。因为你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那如何才能发现问题呢?
通过提升视角和思考的维度,发挥100%的思考能力,定义新的问题。《高维度思考法》这本书着重从存量到流量,从封闭体系到开放体系,从固定维度到可变维度三方面系统阐述如何发现问题的思考方法。
说起无知,距今2000多年,苏格拉底曾提出“无知之知”的概念。奇妙的是,“经营学之父”和“哲学之父”探寻到的领域却都是“无知”。也就是说,“无知”是孕育新智慧的最重要的关键词。
那为何越是知名的领域奇才越是说自己是那样的“无知”。就比如说一开始你所了解的知识就如同一个点一样,当你所学知识越多的时候,你这个点会慢慢变成圆。当这个圆越来越大的时候,你与外界接触的面就会越宽,你就会感觉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感觉自己真的是那么的无知。
本书结构
一、“知”与“无知”、“未知”
通过下图可以看到思考时要将知识的世界分成三个领域: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未知的未知。
已知的已知就是我们脑袋里所知道的已掌握的知识:肚里有的东西就如同便利店里正出售的。
已知的未知就是我们脑袋里所知道的未掌握的知识:世界上有的东西,有形之物、真实存在的东西、能用语言或图画表现的东西、可以想象的东西。
而未知的未知就是我们脑袋里还未发现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无从想象的东西。
知、无知、未知
通过上图就可以看出来,我们需要发现的问题就在这个已知的未知领域和未知的未知领域,而我们解决这个发现问题的领域就需要通过已知的已知结合已知的未知来解决。
所谓的“常识”位于“已知的未知”外侧的墙。世间所谓的常识会因时间、场合、地点而改变,昨天的常识可能变成明天的非常识,这个业界的常识可能是那个业界的非常识;而非常识就是那个已知的已知。
“知”是事实和解释的组合,“知识”是可再利用的“知”。
事实和解释的维度
事实是零维的,事实是属于已知的未知、未知的未知。
解释是N维的,可称为“分”和“连”的组合。“理解”的含义就是“分”,“分”是人类理解事物的基础之一,而分就是单元格、公式等元素;而“连”就是关联,联系的意思。
知识必须是可重现的,而重现的方式分两种:
一种是将作为快照固化的知识”原样不动“地重现使用。
一种是将知识的解释部分打散,然后重新进行”分类“和”建立关系“。这一种就属于”思考“行为,是想象和创造的组合。
知识=静态,思考=动态,而很多创意都是既有想法的组合。
”元认知“是基于”无知之知“的意识的原点。
“无知之知”是从“元”级,即站在俯瞰自身的视角来认识自己的无知。
“无知”的第二个活用法是持有与知识量庞大的专家视角相对的外行视角。而专家视角很多是知识堆积式的思考,而发现问题所需要的就是要将这种知识重置,在无知的环境里朴素的看待事物。
因为不知道,反而能产生新想法。知识渊博的人未必聪明机灵;不一味刻意地掌握知识,反而能使头脑变得轻松灵活,发挥出独创性。
从这方面讲,我们就能知道为何清华、北大那么高等的学府培养的更多的是知识渊博的人,而只有头脑灵活以及眼见开阔的人才能有独创性引领时代的变革。这里马云应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马云知识渊博吗?未必,但是马云正因为很多方面的无知才能有其眼光的独创性,才能有其普通人的视角,才能俯瞰自己,更好的认识自己。
解决问题的困境
二、“解决问题”的困境
问题来源自事实和解释的乖离。针对同一事实,解释则应该是经常随时代在变。
人类通过”画线“拓展”知“的世界,但”所画的线“反而会为发现问题变成下个新”知“的障碍。
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建立在”分、连、画线“之上的,所以封闭思路的人和开放思路的人在理解方式上是并不相同的。创新者是指”重新画线“的人。
模式识别有助于理解,模式识别、框架、模板等,通过模式化,起初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长远来看,思维也会出现固化。
”画线“导致”出乎意料,产生根本性矛盾,“画线”也会成为这种不幸的根源。比如国境纷争,民族问题、选举中的一票之差等皆源自某种”边界“,这其中隐藏着”画线“的本质。
解决问题的困境首先要从下游的解决问题到上游的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会出现一个定义问题的过程,就是用已知的知识框架、模式或者模板来定义问题,然后在这个框架内部找到最优化的解决方案。
蚂蚁思维和蝈蝈思维
三、“蚂蚁的思维”VS“蝈蝈的思维”
蚂蚁的思维是一种存量的思维,是封闭体系下的固定维度。蝈蝈思维是一种流量的思维,是在开放体系下的可变维度。
书中是从蚂蚁思维和蝈蝈思维来解释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未知的未知,很多人估计对于这两种思维不好理解,我就结合自己用老实人思维和滑头人思维来解释这个问题。
老实人的思维模式:单维度的、固化的、横向的、封闭状态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农耕型思维,他们在单位里一般不显山露水、老老实实地工作,导致的结果是他们如同蚂蚁辛勤劳动、蓄积财富一样干劲十足,是解决问题的好手,他们在单位一般都是底层员工,最好的状态也就是一个中层干部。
他们的思维是存量思维、是二维的,他们的视野是局部的,他们更多的是下位思考,他们解决问题只从自己已知的知识里面以及同行的角度去横向寻找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开始切实执行,如同碰到前面的墙堵了路除了打洞才能过去,别无他法。
蚂蚁思维和蝈蝈思维
滑头人的思维模式:多维度的、可变的、纵向的、开放状态的思维模式是一种狩猎型思维,他们在单位里不在意他人的嘲笑、特立独行,导致的结果是他们如同蝈蝈唱歌跳舞、游手好闲一样不爱干活,但却是发现问题的好手,他们在单位一般最低也是中层领导,很多还是高层领导,乃至是大领导。
他们的思维是流量思维、是多维度的,他们的视野是整体的,他们更多的是上位思考,他们善于从已知的未知、未知的未知中发现问题,善于从领导思维或目的纵向来发现问题提出抽象的概念,如同碰到前面的墙堵了路会从多维度思考要么绕过去,要么异想天开飞过去等等,他们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会提出很多抽象的想法去发现问题再通过老实人找出具体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蚂蚁思维和蝈蝈思维
从“奇点”出发的问题发现法:一般"奇点“出现的位置会是未知的未知这个领域。
面对奇点,老实人就是蚂蚁思维模式,会从”墙内和墙本身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视角“看待问题,他觉得会被各种”墙“所阻挡,他们会从”排斥问题“视角去选择守巢。
而滑头人就是蝈蝈思维模式,会从”墙的上方俯瞰全局的视角“看待问题,他们会试图改变墙的位置,会从”发现问题“视角去看待问题。
注:这里的”墙“就是指构筑的”业界“”组织“,偶尔也可以是”规则“。
人的才能,可从大体上分为创造才能与处理才能两类,所以说,这个社会不仅仅需要老实人,也确实需要滑头人。
元视角
四、发现问题所需的“元思考法”
”元认知“的形象就是”俯瞰“自己,站在他人角度以及自己和他人对立轴的角度进行观察自己的视角。
介绍三种通过提升视角或思维的维度来促进发现未知领域问题的元思考法:
1、抽象化、类推升维
抽象化即简化,抽象可以通过分类、关系与结构来诠释。具体是指个别事象,抽象则是将其”概括“的行为。因此,越是向”抽象化“这一上位概念过渡,就越简化,越趋向于整体的结构化。
”类推”简而言之,就是从“表面上不同、结构上类似”的遥远领域借用创意的思维。
步骤:通过用户不满收集整理信息-------将属于个人经验的非常具体的事象抽象化-------从远方借用其他业界的这一“模式”-------改变成自己的具体化的模式。
2、思考的"轴“升维
思考的轴是指解释的方向性,轴的三个种类:定量的、定性的、走向的,而走向可以分为演绎和归纳式的走向。
这个轴也可以是“坐标轴”----X、Y、Z:水平、垂直、立体,时间、空间等,属于定量的演绎。
可以是“对立轴”------里面、外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等,属于定性的演绎。
可以是“框架轴”属于定性的归纳。
也可以是对象外属于定量的归纳。
3、WHY(上位目的)升维
目的与手段、原因与结果是“一个道理”。"为什么“是向上位概念回溯的唯一口令。
我们常用的思考法就有5W1H法,即Why(为什么)What(什么)Where(哪里)Who(谁)When(什么时间)How(怎么办)
Where(哪里)Who(谁)When(什么时间)及集合外的How(怎么办)是属于零维度的。
What(什么)是属于一维度的。
而只有Why(为什么)是N维度,是多维度的,正是这种多维度的才是发现和重新定义问题的关键。
回头看,这个知识是一切知识的基础是一种底层逻辑,很多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的现象都可以从这里找到答案。
比如上面提到的老实人和滑头人为何结果迥异,而很多人却对此迷茫找不到答案,这里清晰的给出了答案。为何老人们是那么的固执和存有偏见,从中也可以找到答案就是已知的未知那个”墙“树的太高了,太硬了,不能再向未知的未知哪怕移动一毫米。还有很多现象,大家来寻找吧,应该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你想要的答案,有喜欢的欢迎阅读原著。
思考及行动:
1、如何营造自己的思考呢?要懂得忘却曾经学到的东西,有意识的营造曾经无知的状态。这并非自然的无知,而是由于大脑的功能所实现的”智慧型无知“,在这种状态下思考。
2、不管要解决哪个行业的什么问题,要想帮到顾客,一无所知是最大的武器。强调发现问题重要性,并表明可以为此活用无知。
3、要善于从奇点出发,从俯瞰的视角看待问题,适当的做个”滑头人“。
4、要做到”知识的重置“,因为掌握的知识一旦固化,就会成为偏见而起反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