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校长传媒上读过杨林柯老师的一篇文章,他说,人的生命有身、心、灵三个层次,其中的“心”其实是指大脑的功能,掌管的是理性判断,“灵”才是最高的层次,它掌管的是灵魂,是追求,是希望,是关乎人的快乐和幸福的东西。
杨老师认为,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身体,也要关注人的大脑,更要关注人的心灵。现在我们的教育是,漠视学生的身体,过分关心学生的大脑,而对学生的心灵胡乱涂抹,肉体发育提前,而精神成长滞后,造成的结果是,学生的大脑是满的,心灵是空的;只顾成功的标签,忘了命运的局限;看得见日月星辰的运转,看不到宇宙的智慧。给社会造出太多的巨婴——肉体长得像个成人,而精神还穿着开裆裤。
杨老师所说的就是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的:“教育首先是学生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学科知识获得的过程。”雅斯贝尔斯的这个定义抓住了教育的本质,道出了教育的要义,“精神成长”应当才是教育的原点。
我们过于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过于看重知识获取中的分数成绩,常常忽略孩子的精神成长和灵魂滋养。傅国亮先生认为,如果我们只是关注怎样把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教给他,那么我们还只是把学生当做一个工具来培养而不是当做一个人来培养。如果我们的教育思想再先进一点,开始关注他的能力,我们还是把学生当做工具即先进工具而不是人在培养,因为能力还是将来从事工作的技术手段。只有了关注了学生的精神成长,我们才是真正的把学生当做人在培养而不是工具。所以在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特别是只有关注到思想道德素质,也就是学生的精神成长,才触及到生命和灵魂。
美国社会学家卡耐基认为“一个人成就的大小是与他的精神的成长、思想的格局成正比的”。
我们不能培养知识能力已经到了象牙塔顶而灵魂却停留在底层的人!现实,却在如此做,还找理由和借口!
傅国亮把目前青少年的问题概括为四个迷失:信仰迷失、价值迷失、道德迷失、人性迷失。这是从重要性排序。如果从基础性排序,人性的迷失是最基础的、第一位的。没有人性谈什么价值观?有什么信仰?人性即人所具有的正常情感和理性,教育是把人的本性中美好的理性和情感培育起来。没有精神成长,没有灵魂塑造,就不可能帮助孩子形成美好心灵,将来就不能享受美好生活!
目前虽然处于人工智能时代,但是依然需要推动教育关注人,尤其是关注人的情感交流、精神成长和塑造美好心灵。
关注人,尤其是关注人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成长,关注人的灵魂,其实就是教育的本真。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技能、知识和智慧本身,而是充实其精神世界。
教育的价值就主要体现在对人的重视与关注上,可以说教育中没有什么比对人的关注、对灵性的培育和养护更具有价值。现实中确实还有很多非本真的教育现象存在。对教育本真的回归,也一直是我们期盼和希望。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在衣着上你可以不修边幅,但切不可让灵魂染上污点。
我说,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光鲜亮丽从容优雅的外边,更需要精神长相颜值爆表和从心底里发出来善良公正公义成为光!这样,才有美好生活的希望!
关注|人的精神成长和灵魂塑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