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家庭教育新观念社会热点教育
北大状元:12年春节不归拉黑父母6年背后深层次之思(中)

北大状元:12年春节不归拉黑父母6年背后深层次之思(中)

作者: 田园泥土香教育 | 来源:发表于2018-02-01 22:36 被阅读627次

 北大状元:12年春节不归拉黑父母6年背后深层次之思(中)

第二部分 有些名人:为何也没有走出原生家庭之阴影?

 作为一个北大状元、美国留学生,12年春节不归,拉黑父母6年背后原因到底是什么?

是原生家庭的心里阴影!

事实上,一个人的心里阴影存在一般会出现三种情况——

阴影:有潜意识心理阴影。

阴影:有精神虐待心里阴影。

阴影:有体罚虐待心里阴影。

从王猛的15000字长文能看出,好像只是一场——一方需要自主权,另一方不愿意交割权力——的典型中国式家庭矛盾的非常极端案例,其实,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如此只要一方妥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其实,王猛“12年春节不归,拉黑父母6年背后原因”是属于父母一种精神虐待心里阴影与潜意识心里阴影的存在导致的。

王猛的父母教育孩子不打、不骂,就是谈话,讽刺挖苦的谈话,属于典型的精神心里虐待阴影,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在心里面总是“忘不掉的鞭子和疤”。

在王猛看来,父母一直把自己当成对手和敌人一样不断进行讽刺和打击。 比如母亲照个人喜好把他打扮成女孩、考试丢了文件还被父母伤口上撒盐、因为不会剥鸡蛋受到亲戚讥讽,更没有人帮自己说话。

自己17岁之前的生活里,充斥的只有来自原生家庭“必须听我的”的肆意操控、“儿子考上北大”无谓炫耀和“挫折是必经之路”的谆谆教诲,再加上,父母“无微不至”的过度关爱,成了他的无形的精神枷锁,却唯独没有给予他任何鼓励和自信。

这些,是导致王猛多年来挥之不去的心里阴影——精神虐待心里阴影与潜意识心里阴影。

精神虐待心里阴影与潜意识心里阴影,真的会如此挥之不去吗?

下面,我们看几个故事,就知道问题的严重性。

众所周知,董卿是一个非常优秀主持人,可是,一个40岁人,在提到严厉的父亲还会失声痛哭。董卿透露,父亲在其童年时非常严厉,“每天早上要我到操场跑一千米,而且不许照镜子、要背诗背古文,还不让妈妈给我做新衣服。”(董卿回忆童年崩溃痛哭:虎爸教育留阴影  2015年08月11日 新浪教育)

董卿这些童年心里潜意识的阴影,都是一生如影随形的精神枷锁挥之不去。

古人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被蛇咬了一次,就再不敢碰草索。蛇咬过之后,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但是,往往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由此可见,灾祸本身往往并不是太可怕,可怕的是它给人们造成的严重伤害。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既是一个事实,也是一个比喻,这个比喻,着重指的就是恶人,但是同时也是指一些自然灾害给人们造成的伤害。无论是实指,还是喻指,虽然程度不一样,但是祸害却是一样的,所以说善良的人们啊,一定要提高警惕,防范于未然。

 有时候,原生家庭给人们带来的阴影是终身难以磨灭的。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属于潜意识的心里阴影。

原生家庭童年阴影,一时间是一直挥之不去,在昨天晚上的倪萍主持的《等着我》节目里面,第一位求助人叫叶国汉,今年27岁,来自福建三明。小时候在父亲工作的地方被一对男女拐走,6岁开始经常遭到养父毒打,他对于爸爸这个词恨之入骨,让自己的儿子喊哥哥,也不能喊爸爸,以至于,还在学校闹出许多笑话,后来儿子开始恨他这个父亲,他还是无法释怀。

叶国汉,对于爸爸这个词,恨之入骨、咬牙切齿,是属于典型的“有潜意识心理阴影、有精神虐待阴影、有体罚虐待阴影”存在他的心里面。

我们知道毛泽东爱吃红烧肉,这道菜,年夜饭里自然少不得。

 不过,毛泽东爱吃的红烧肉必须按程汝明研究的配方制作,因为在当上毛泽东的厨师之后不久,程汝明便得知,毛泽东的菜里有些佐料添不得。

知道这事,是因为程汝明给毛泽东做的第一盘红烧肉,毛泽东竟然一块也没动。程汝明当时问毛泽东是不是觉得味道不好,毛泽东只说自己不喜欢吃酱油。追问之下,程汝明才弄清为什么毛泽东会有这样一个习惯。

原来,毛泽东年少时,家里曾开过酱油作坊。当时酿造酱油多通过自然晒制发酵。一年夏天,毛泽东无意间看见酱油缸里有些白点,待走近观察才发现,那些白点竟是酱油发酵时孳生的蛆虫。从那时起,毛泽东再也不吃酱油。”(毛泽东厨师回忆:主席不吃酱油 源自童年阴影2013年7月31日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毛主席为何从来不吃酱油?  

事实上,是源于小时候的潜意识心理阴影。

于是,看到酱油就想到酱油发酵时孳生的蛆虫在蠢蠢欲动,无法吃饭。

下面,我们就接着看有些名人为何为何没有走出原生家庭的精神虐待阴影与有体罚虐待阴影?

一、林肯:为何没有走出原生家庭阴影?

 林肯,是美国最伟大总统,1860年,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说:"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就是他同别人的友谊。"他在做总统时的忍辱负重,对帮助过他的人总是念念不忘,对伤害过他的人却总能宽恕谅解,为了在战争中失去丈夫的孀妇热泪横流,曾亲自写信安慰痛失爱子的母亲。

 在他伟大政治家的光环背后,闪耀的是他善良悲悯的人性光辉。

有人说:林肯最大的特点是宽厚仁慈,这是完全正确的。

不过,在政治上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却没有走出原生家庭阴影。

亚伯拉罕·林肯从来没有原谅他的父亲。

他父亲临死前想见他一面的请求,林肯也拒绝了。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超越苦难林肯成功传奇》看出—— 托马斯生命衰微之际,兄弟姐妹们写信要他回去,可他却回信说道:你知道,我是多么希望父母在有生之年,能够健健康康,衣食无忧啊!希望你在给父亲找医生或是买其他东西时提提我的名字、眼下,我事务繁忙,实在离不开,而且恰逢我的妻子也卧床不起..我希望,父亲不久后便会健康。

无论如何请告诉他,让他向我们伟大仁慈的上帝祈祷,在我们有难时,它不会离开我们。它看得见将从屋顶上衰落的麻雀,输的清我们头上的头发,所以他也会看见一个信徒的祈祷的。请告诉父亲,倘若我们现在见面的话,痛苦可能会多余快乐? (《超越苦难林肯成功传奇》赵雪波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3年3月第1版 第55页)

对于这个问题,卡耐基,在他写的《卡耐基成功之道》也提到过:有一天老汤姆当着众人的面,打了林肯一记耳光,把他打倒在地。林肯哭了,却没争辩什么。父子之间的隔阂于是产生,而且终生都未能改善。

林肯虽然曾在父亲晚年时资助他,可是1851年,老汤姆卧病垂危时,林肯并未前去探望,他说:“如果我们现在碰头,恐怕不但不太愉快,反而会很痛苦。”(卡耐基成功之道 第三节 以林肯为榜样)

林肯的读书学习情况与毛泽东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把农活看得比读书、学习更重要,因为看书父子之间很不愉快,林肯的父亲也是如此。学会阅读后林肯对书便爱不释手了这使得雇佣林肯干活的农夫抱怨他太懒;有一天老汤姆忍无可忍当着众人的面打了林肯一记耳光把他打倒在地林肯哭了却没说什么。父子之间的隔阂于是产生而且终生都没有改善。

以后,林肯父子他们之间后来虽然很少再发生这种正面冲突,但父子关系从此出现了严重的裂痕,这一矛盾一直到父亲去世也未能完全化解,而且终生都未能改善。

 林肯为什么会说出请告诉父亲,倘若我们现在见面的话,痛苦可能会多余快乐,这样令人伤心的话呢? 但是,林肯的父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却在他的心田里播下暴力的种子,可是,这个暴力的种子为什么在林肯哪里没有开花结果呢?不过作为最伟大的美国总统,遗憾的是林肯并没有原谅他的父亲,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都在思考着…… 这是为什么?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受到成人污蔑和歧视,直到成年以后都很难驱除心中的自卑,嫉妒乃至敌视他人的心理阴影。

事实上,长大成人的林肯并没有从父亲暴力的的阴影中走出,在生活中,由于对某人有成见,只要他人提起这个人,就会想到他的阴影存在?

林肯,是有“精神虐待阴影、体罚虐待阴影”在心里面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再加上林肯自尊心如此之强,所以,是无法原谅父亲。

二、华生: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行为主义之父,为何没有走出原生家庭阴影?|

 他21岁就拿到硕士学位,之后又获得芝加哥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博士学位。

 他开创了心理学三大流派之一的行为主义,成为任何一本心理学教科书都不能跳过的一章。 他出生贫寒,年纪轻轻就当上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他是历史上仅次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家,他同时又是一名腰缠万贯的企业家。他就是约翰·华生——20 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

约翰·华生曾经说过“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我可用以培养他们的特殊世界,我就可以保证随机选出任何一个,不问他的才能、倾向、本领和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或甚至乞丐、小偷。” 这是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华生的名言。

可是,如此伟大的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也没有走出原生家庭阴影:“一辈子没原谅自己的父亲”,哪怕多年后他名利双收,父亲已经八十多岁垂垂老矣,他仍然拒绝去看望他(他的这种行为就好像乔布斯)。

约翰·华生为什么“一辈子没原谅自己的父亲”? 华生家里有六个孩子,他排行第四。华生有个严厉的妈妈,她是虔诚的教徒,孩子抽烟、喝酒、开party,统统不许,按照一名未来牧师的样子来培养华生。

自打华生出生后,他的生活就被贴上教会的标签。

甚至连他的名字——约翰——也是母亲在听从一个牧师的建议后给他起的。华生的母亲希望儿子以后能像“施洗约翰”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牧师。

可强扭的瓜不甜,母亲越是用教义来约束华生,华生就越是讨厌宗教,以至于华生以后公开表态他厌恶任何形式的宗教。

有严母,但没有慈父,华生爸爸可以说游手好闲,相当不靠谱,当地名声也不好。华生13岁那年,这个坑人的爹竟然抛妻弃子,离家出走,到外边搞起了3P,是的,到外面和两个印第安女人同居了。

 和马斯洛不原谅他妈一样,华生也一辈子没原谅自己的父亲。虽然不喜欢,但遗传的功能就是强大,后来华生也在男女关系上出了问题。 华生中学时代,就是一个标准的差生,懒惰、反叛、堕落、暴力……局子就进过两次,到处找黑人打架就是他生活的乐趣。

两次被逮捕的经历让16岁的华生开始反思,他想改变这种如生活在泥潭中的现状。可能是他看见日渐破败的家庭需要一个人支撑起来,日夜操劳的母亲也需要有人扶助;也可能是华生意识到,再这么“坏”,总有一天他会变得和他父亲一样失败。

可是身无所长的华生该如何改变现状呢?他意识到要成功就必须上大学,就像他在多年后回忆得那样,“那时后我才意识到,除非我真的上了一所大学, 不然我将在学术上一事无成。”。可是像华生这样的坏孩子,哪家大学愿意收?华生自己也这么认为,但他知道如何毛遂自荐。他找到了福尔曼大学的校长,说服他自己已经立志成为一名研究者。最终,福尔曼大学收下了这个日后将改变整个心理学面貌的学生。 (部分内容 来源于 百度百科)

华生创建了行为主义,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两个儿子却带着心理创伤长大,都被严重的抑郁症所困扰。其中一个是精神病学家,后来自杀了。另一个儿子叫詹姆斯,活下来了,但他将自己能够生存下来的原因归于长期的精神分析治疗,而不行为主义的功劳。

华生一辈子没原谅自己的父亲”,是有“精神虐待阴影、潜意识心里阴影”在心里面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马斯洛: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为何没有走出原生家庭阴影?

亚伯拉罕·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1967年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于其中融合了其美学思想。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为心理学的发展做了很多贡献,其中最著名的是需要层次理论。

可是,马斯洛,也没有走出原生家庭阴影。

以至于,母亲死了都不原谅她。 马斯洛说过,“母亲死了,我也不原谅。”

 那么,这个心理学家,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原生家庭?

我是一个极不快乐的孩子,我的家庭是一个令人痛苦的家庭,我的母亲是一个可怕的人……我没有朋友,我是在图书馆和书籍中长大的。但是,奇怪的是,过着这样的童年生活,我居然没有患精神病。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 亚伯拉罕·马斯洛 ) 马斯洛的童年和少年是非常不幸的。

在他的记忆中,它似乎是一个黑暗和悲哀的时期,他的父亲还误解他,认为他是一个白痴和傻瓜;不过,在后来的岁月里,马斯洛与父亲的关系逐渐变得亲近了。

在马斯洛以后的生活里,他曾多次用善意的语调谈到父亲,总是说他的好话,称他是“一个很好的老家伙。一直到他去世,我们都是朋友”。

 马斯洛与母亲罗斯的关系则完全不同,直到成年,他都对她抱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恨意。他们之间从来没有取得过和解,当她去世时,他甚至拒绝出席她的葬礼。他形容她是一个冷酷的、愚昧无知的以及充满敌意的人。

她没有爱心,几乎逼得孩子们发疯。在马斯洛所有对母亲的评论中,有些是在她还在世的时候公开发表的。

在这些评论中,没有一句话表达了他的亲切或热爱之情。 根据马斯洛自己的一些评论以及他的家人和朋友们的回忆,可以看出他对母亲产生反感的一些原因。虽然家里没有什么要遵守的犹太人的宗教礼节,但他的母亲是一个迷信的女人,动辄就为了小孩子的一点过错威胁说:“上帝将惩罚你!”数十年后,马斯洛在回忆时,提到了她的这种威胁: 在我大约四五岁时,我开始检验她预言的各种事情,并且寻求关于这些事情的各种想法和观点。 例如,她说,你如果做这种或那种事情,上帝就要毁灭你。然而,我做了,上帝并没有毁灭我……我记得有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她对我说,如果我从窗子里爬出去,就不会再长高了。但是,我爬出去了。

后来,我测量自己的身高——当然,我一直在长,并且远远超过了原先刻下的记号。(部分内容 选自《读写月报 新教育》杂志2013年第10期)

众所周知,心理学家一直都在关注心理不健康的人,并致力于研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心理的不健康状态。

可是,作为心理学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斯洛,为何没有走出原生家庭阴影? 马斯洛拒绝出席自己母亲的葬礼,是有“精神虐待阴影、潜意识心里阴影”在心里面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由此可见,马斯洛对自己母亲的反感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四、海明威:没有走出“原生家庭”问题的阴影

 海明威是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

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

海明威虽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都不能让他摆脱童年的记忆。无论被朋友还是爱侣称为“爸爸”他都乐意。但他对母亲的看法却是:“我恨这个老太婆。” 母亲格蕾丝懒散的形象遭到了海明威的厌恶。再加上母亲的强势管教,总是强迫他严格遵守日程计划表、随时接受检查,还要求他保持端庄整洁的形象,更加让海明威憎恨。(摘自《名人的母亲》[法]伊莎贝尔·加尔尼埃等,黄韬/译,海古籍出版2004年版)

海明威的反应可想而知,长期积累的怒气终于爆发了,他从此把母亲当作不共 戴天的仇人。多斯·帕索斯说海明威是他见过的唯一一个真正仇恨自己母亲的人。另一个老相识拉纳姆将军证实“:从 与海明威认识开始,每当提起母亲时海明威总是称之为‘母+狗’。恐怕他对我 说过一千遍,他是多么恨她,又是怎样 恨她。”这种仇恨以种种方式反映在他 的小说当中。海明威甚至把这种仇恨蔓 延到了姐姐身上:“我的姐姐马赛利娜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婊+子。”(失控青春 海外文摘 2012.09.25)

 海明威为了对抗母亲的强势行为,曾坚持十天不吃蔬菜,为此不但挨了打,还患上了便秘。即便如此海明威也不屈服。

 母亲的强势性格对海明威就是一种压制,让海明威一直处于一种弱势的自卑地位。这种自卑和对强势母亲的厌恶,使得他成年之后极为讨厌试图干预他的任何一位女人。这也是他选择多次离婚的原因。

 但其实,包括作家海明威在内,这个家族不少人的命运都让人不寒而栗。

1928年,海明威的父亲克莱伦斯·埃德蒙兹·海明威,用祖传的古董手枪自尽。

1961年,62岁的海明威将陪伴多年的猎枪塞进嘴里,饮弹自尽。

 1966年,海明威的妹妹厄休拉服毒身亡,时年64岁。

1982年,海明威的弟弟莱斯特,在得知自己患糖尿病、需要截肢后举枪自尽。

1996年,海明威的长孙女玛歌斯服毒自杀,那天恰恰是海明威的忌日。

“海明威魔咒”,这一笼罩在海明威家族头顶,延续四代的阴云更是让全世界的读者乃至吃瓜群众投以好奇的目光。从海明威的父辈始,嗜酒、躁狂、抑郁、自我毁灭……这些单独拆开都可以写小说的戏剧化元素全都汇集在海明威家族成员身上,被解读为“基因在作祟”。   “被诅咒的家族”这一言论被传得越来越邪乎,直到一位勇敢的女性用行动将它终结——她就是海明威的孙女,玛丽尔·海明威 。

玛丽尔的父亲是海明威的长子杰克。同作家海明威一样,玛丽尔的父母双双嗜酒成瘾,尤其钟爱烈性酒。酒精上头后是不休的争吵、打架。小玛丽尔每天做的是在父母的“饮酒时间”过后清理满地玻璃渣和血迹。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两个姐姐也沾染酒精和毒品,姐姐穆菲特甚至因为吸毒得了精神病。 见过家里太多人嗜酒如命,她发誓绝对不重蹈覆辙——她严格控制健康饮食,“几乎尝试了每一种食疗方法”,甚至一度走向偏执。

有一年她几乎拒绝摄入脂肪,这又导致了饮食功能失调。 见过家里太多人嗜酒如命,她发誓绝对不重蹈覆辙——她严格控制健康饮食,“几乎尝试了每一种食疗方法”,甚至一度走向偏执。有一年她几乎拒绝摄入脂肪,这又导致了饮食功能失调。

 做出这诸多努力,玛丽尔终于找到了“自己”——2013年起,她拍摄家族纪录片,出版回忆录,直面那些过去不愿提及的成长伤痛,爸爸的暴力和性虐待、姐姐的死亡…… 和家族“魔咒”对抗了几十年,玛丽尔坦言自己直到近几年才真正相信自己可以打破它,因为“我人生第一次感受到,我不再焦虑彷徨”。(《打破海明威魔咒》,玛丽尔·海明威,彭嵩嵩编译)

海明威魔咒并不存在 海明威最经典的名言是: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此语出自其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堪称硬汉宣言。但是,海明威后来因疾病缠身、痛苦不堪,最后饮弹自尽。关于他人生的最后一次行为动作,是实践这句硬汉宣言,还是打破这句硬汉宣言的问题,后人各有其理解与评述。 海明威最小的孙女玛丽尔·海明威忍受了爷爷吞枪自杀、父母酗酒、姐姐吸毒自杀和丈夫患脑癌的痛苦,靠瑜伽和冥想坚强地活了下来。她向媒体披露了成功走出"海明威魔咒"的经历。(部分内容  来源于 百度百科)

所以,海明威,不原谅自己的母亲:“我恨这个老太婆” ,是有“精神虐待阴影、潜意识心里阴影”在心里面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五、乔布斯早已遇到过生父,为何至死不愿相认?

乔布斯对于许多年轻人而言,是一个符号,更是人生奋斗的成功典范 他1955年2月24日出生在旧金山的一个单亲母亲家庭,出生仅一星期便被附近芒廷维尤市的一对夫妇抱养。

他在后来被称做是“硅谷”、而当时仍是一片果园的环境中长大。

 大学辍学的现实迫使他在21岁那年便被迫创业,与时年26岁的史蒂夫·沃兹尼亚克一起创办苹果电脑公司,公司地点位于乔布斯家的车库里。

 已故苹果电脑公司共同创办人乔布斯的传记作者艾萨克森透露,从小送人领养的乔布斯,对亲生父亲的感情错综複杂,其际遇堪称“造化弄人”。

他希望知道生父是谁,曾在不知情状况下数度与生父见面,但真正知道生父是谁后,却不愿相认,而生父此生也无缘再与儿子见面。

乔布斯在传记录音访问时告诉艾萨克森:“你知道,我寻找生母的同时,也在寻找生父。我知道一些关于他的事情之后,对所知道的事情并不高兴。

我要她(辛普森)不要告诉他,我们曾经见过面,不要告诉他任何与我有关的事情。” 艾萨克森说,乔布斯此生从未与生父连络。其他报导指称,强达里后来曾断断续续发若干电邮给乔布斯,希望取得联繫,但从未获得回音,引为憾事。(乔布斯早已遇到过生父 至死不愿相认 2011-10-24世界日报)

不过,当乔布斯的亲生父亲詹达利得知儿子成为苹果CEO后,数次发送电子邮件给乔布斯,如生日快乐、早日康复等。

詹达利说,他收到过两封简短的回信。最后一封信是在乔布斯去世前六周收到的,信中只是说,谢谢。 詹达利说,他既希望乔布斯能打电话过来,又害怕主动致电儿子。

 詹达利担心,那样做会让乔布斯认为自己是看上了他的钱。 詹达利说,他既希望乔布斯能打电话过来,又害怕主动致电儿子。

詹达利担心,那样做会让乔布斯认为自己是看上了他的钱。

 詹达利说,伴随乔布斯健康状况不断恶化的消息见诸报端,自己总想找机会与儿子见上一面,哪怕只是一起喝杯咖啡都会让他感到欣慰。

遗憾的是,乔布斯到最后,也没修复和父亲的关系。 那么,乔布斯早已遇到过生父,为何至死不愿相认? 其实,这些与乔布斯的性格有关系,比如在他眼中,产品只分“杰作”和“垃圾”两种; 下属要么是“天才”, 要么是“白痴”;不是“无与伦比”,就是“毫不靠谱”。

 他常公开嘲弄苹果的竞争对手, 说他们“平庸”、“邪恶”,“ 没有品味”。

 这种极端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是个善变之人。前一刻他还在嘲笑你的点子烂得出奇, 下一秒就会将其奉若至宝, 让人完全摸不着路数。把下属训哭更是他的家常便饭。谁惹火了他,会被迫立刻卷包走人。苹果PR总监谈起与他相处的原则时说:“我就装作我死了。” 他又是个偏执狂, 不能接受真实世界里的丝毫缺陷。而他对自己的错误也是死不认账。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前员工说:“乔布斯不犯错误。他的错误都就地蒸发了。”(乔布斯生父是赌场大佬 耄耋之年盼与子相认 2011年08月30日 中国经营网)

2011年10月05日,乔布斯终于还是离开了苹果,享年56岁,带着他的奋斗故事、他的传奇人生还有他的坏脾气。

 这个偏执、独断、情绪化的偏执狂的健康问题得到了全世界最广泛的关注,没有一个人的离开会像乔布斯这样引起轩然大波。 其实,乔布斯是个佛教徒,按道理说,应该没有脾气的,可是他的脾气却很大,他击败众多竞争对手,建立起一个专注于实现他的愿景的4000人的团队。后来竟遭到自己创立的公司驱逐,又创立了一两家公司,最后王者归来。

 乔布斯这种出尔反尔、反复无常的性格,基本上与他的身世有关系。

 我们知道,乔布斯是父母就读大学时,母亲未婚先孕而生的。由于母亲的父亲反对两人结婚,生母辛普森自行到旧金山将乔布斯送予养父母。

换句话说就是,乔布斯一出生就被亲生父母遗弃了!

乔布斯的父母23岁哪一年生下他。

 不可思议的是乔布斯和布伦南的私生女丽莎,这一年乔布斯恰巧同样是23岁!

于是,当布伦南有了他们爱的结晶——丽莎时,她想要乔布斯给他一个“合法”的新生家庭,并让丽莎不是“私生”时,这一切的举动打破了乔布斯心中固化的家庭概念——“非法”、“私生”,这也就引起了乔布斯强烈的不认同,同时激发了他心中深藏的对待自己曾经被亲生父母遗弃的愤怒。

由强烈不认同导致的愤怒和被亲生父母遗弃的愤怒交织在一起时,于是乔布斯就谎称自己没有生育能力,迅速的离开了布伦南,也不支付丽莎的生活费,丽萨的妈妈不得不靠美国政府救助将丽萨抚养成人。

 实际上,尽管乔布斯在丽萨年幼的时候没有尽到责任,但是最终他还是成为了丽萨的好父亲。

事实上,乔布斯在1975年制造的“丽萨计算机”(其实就是AppleIII),就是以他的大女儿命名的。 乔布斯后来承认了这个错误,与大女儿的关系开始缓和。(乔布斯传奇留下5大憾事:拒绝承认大女儿 法制晚报 2011年10月6日)

 从这个角度讲,乔布斯是不幸的,他的原生家庭就是一个“非法的,私生的”家庭,而很遗憾他将这种模式习得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模式。

不过,乔布斯这种影响同样也蔓延到了他与妻子劳伦的婚姻中。

他对妻子劳伦完全是一见钟情的,可以说非常迷恋。但是当妻子身怀有孕,并打算和他结婚时,他又做出了和之前同样的行为——拒绝!

 好在,半年之后乔布斯才改变了心中固有的错误观念,1991年,36岁的乔布斯迎娶了比自己小8岁的新娘劳伦娜。

两人用一场既不奢华也不高调的朴素婚礼,向世人宣告了自己的幸福。 与妻子劳伦结婚,组成了一个“合法”的新生家庭,给了孩子一个不是“私生”的身份。

事实上,乔布斯的所作所为,完全是被亲生父母抛弃的怒火熊熊燃烧,愤怒的种子深深埋在了这个孩子的潜意识的“深层次”里面——我是被父母“抛弃”的、“没有要”的孩子,所以“内心”里面完全不希望看到自己的亲生父亲。

 所以,乔布斯的行为,是典型的有“精神虐待阴影、潜意识心里阴影”在心里面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六、张爱玲:没有走出“原生家庭”问题的阴影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是标准的才女,已跻身“中国现代十大女作家”榜,同时还系出名门,爷爷张佩纶,光绪年间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是“清流党”的主要人物;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也就是说张爱玲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生母黄素琼(又名黄逸梵)是首任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后母孙用蕃是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孙宝琦之女。 出身豪门的她,并没有给张爱玲一个幸福的童年,她的童年时却饱受家人的摧残和折磨:自小缺失父爱,被父亲嫌恶、否定、殴打,甚至叫她去死,于是她长大后就会把自己对理想父亲的渴望投射在伴侣身上。

 有一回,张爱玲和苏青聊天,说到自己的婚恋观: “我一直想着,男人的年龄应当大十岁或是十岁以上,我觉得女人应当天真一点,男人应当有经验一点。” 可惜,她所说的,不是男人与女人,而是父亲与女儿。 这种择偶观的形成,其实就是她对父爱的追寻。 她爱上了花心著名汉奸胡兰成,并且比她年长14岁(1944年他们结婚,1947年离婚),甘愿为他做小三,却落了个被无情抛弃的下场;她曾经被举国批判为文化汉奸,赖雅比她大29岁(36岁的张爱玲与65岁的赖雅产生了忘年之恋,后者的女儿与前者年龄相当,也就是说一个可以当另一个的女儿)。

同时,张爱玲的母亲,也不关心女儿的学习与生活,有一次把女儿的一笔奖学金给哄出来,并出去打麻将,结果是全部输光。一直到她走的时候,也没有问过女儿的学费、生活费怎么办。自此,张爱玲和母亲的关系走到了尽头。

1957年,张爱玲的母亲客死伦敦。在此之前,她曾写信给张爱玲:“我现在惟一的愿望就是见你一面。” 可惜,张爱玲并没有满足她的这个愿望,还以为她是生病无钱医治,找她要钱,慌忙着寄了一张一百美金的支票给她,预备着老死不相往来。

几个月后,她的遗产寄到了张爱玲在美国的住处,箱子里满满当当是值钱的古董。 张爱玲在《私语》中回忆:最初的家里面,没有我母亲这个人,也不感到任何缺陷。 张爱玲文字里的冷,就是她心里的冷。 而她心里的冷,就是她原生家庭的冷。

这些都可以从张爱玲的小说看出,小说的结局无论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 晚年的张爱玲,在美国曾搬家高达180多次,75岁的她孤独逝去,死后7天才被发现,犹如她小说的结局给人以一种凄惨的感觉。(部分内容 来源于 百度百科)

张爱玲的所作所为,是有“精神虐待阴影、有体罚虐待阴影、潜意识心里阴影”在心里面开生根发芽、花结果。

 由此可见,张爱玲没有走出“原生家庭”问题的阴影。

 事实上,果真如此吗?

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出现了问题,就是原罪吗?

 如此“原生家庭”,真的罪不可赦吗?

 下面我们接着看——

第三部分 北大状元:12年春节不归拉黑父母6年背后深层次之思

北大状元:12年春节不归拉黑父母6年背后深层次之思(中)

 第一部分 北大状元王猛:1.5万字“控诉”父母“原罪”之因果

第二部分 有些名人:为何也没有走出原生家庭之阴影?

第三部分 北大状元:12年春节不归拉黑父母6年背后深层次之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北大状元:12年春节不归拉黑父母6年背后深层次之思(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vmj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