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欢迎点击加入本人旗下简书会员:风清不扬LQD,福利很多哦】
当然也许有人说,天下人不可能都象《儒林外史》中的王冕一样天性淡泊,总有人汲汲名利愿意进取,总有人喜欢担当天下大任。要这么说,好象也是,各自爱干啥就干啥呗?
说说历史上的王冕吧,这哥们是《明史》有传的人物。《明史》中的《王冕传》取材于诗人宋濂的《王冕传》。宋濂作传的王冕与《儒林外史》中的王冕还是有所区别的,这里大概说说,那些喜欢写小说的人也许有兴趣琢磨琢磨为什么要这么写。
比如宋濂记载,王冕七八岁时,被父亲安排放年,偷偷到学校听秀才读书,以致连牛都忘了牵,结果当然被痛扁,在母亲的劝说下,王冕去了僧寺居住读书。这一段经历显得王冕是酷爱读书,不是个干活的料。与之相比,《儒林外史》的讲述更加从容些,让他父亲很早死去,让他在母亲的抚育下自然而然放牛读书、辍学画画,没有挨过打,很孝顺很听话的样子。这似乎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一点:孝,是有好处的。
比如宋濂记载,“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庶道讪笑,冕亦笑。”这一段很重要,韩性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和父亲都在宋朝为官,元朝换季以后韩父闭门不出研究学问,顺便培养了韩性。后来韩性精通性理之学,成了元代大儒,终生以讲学为业,受业者甚多,据说他曾收王冕为徒。
如果这是事实,那么王冕的学问就不象《儒林外史》中完全靠自学成才,包括《儒林外史》中同样有的穿着古装驾车的戏份也不再那么突兀。不过,考虑到《儒林外史》第一回讲王冕,不是为了表现王冕这个人的一生,而是单纯体现一个“看破功名成大儒”的正面典型,那么作者删枝削叶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年轻人别真的以为知识或智慧能从天上掉下来,学习还是要认真一点,不要天天玩手机,以为到了那年龄就天文地理自然通晓!
再如宋濂记载不少王冕故事,都与《儒林外史》中王冕的性格相符,只是更加锋芒毕露,让人觉得历史上真实的王冕骂人其实更狠一些。宋谦记载, 元代著作郎李孝光“欲荐之为府史,冕骂曰,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高庭下,备奴使哉",这话骂得是很直接,难怪“人斥为狂奴”。《儒林外史》中的王冕就温和很多,多数情况下是不想见面就赶紧跑,没有现实中那么张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