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请教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啊!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讲排场,不如节俭;就办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追求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悲痛。”
【感悟】
钱穆《论语新解》:礼本于人心之仁,而求所以表达之,始有礼。奢者过于文饰,流为浮华。俭者不及于程节,嫌于质朴。然奢则外有馀而内不足,俭则内有馀而外不足,同嫌于非礼。外不足,其本尚在。内不足,其本将失。故与其奢宁俭。
一、林放为什么会请问夫子礼之根本
对林放这个人因为文献不多,只知道他是鲁国人,朱子《集注》说,“见世之为礼者,专事繁文,而疑其本之不在是也,故以为问。”这是讲林放为什么会请问夫子礼之根本。是因为他见到世间人在行“礼”时,把这些礼仪搞得很繁琐,都是形式化、表面化。这些人好像不能说他不知礼,但也不能真正说他知礼。所以林放在这里向夫子请教,到底什么才是礼的根本。这是问到礼的实质了。
孔子为什么先赞叹他?孔子也是了解当时的时弊,舍本逐末,搞形式主义。“根本”失去了,枝末最终也是会失去的。在很多人都在追求“形式化”的礼仪时,林放却能“格物致知”,思考“礼”的实质。所以,孔子赞赏林放问的问题意义重大。
关于“礼”,我在【1.12】中已谈过。礼记曲礼篇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在礼崩乐坏的形势下,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己就是以恭敬、谦逊、遵守规范为本,来克制自己的私欲,把 “礼”的外在强制性内化为主体的道德自觉性,将他律变成自律,达到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社会和谐的理想境界。
二、宁简勿奢
孔子答复林放说,与其奢华,宁愿节俭。因为下一句要讲“丧”礼,所以这句讲的礼,应该是日常的“礼”的根本。“礼”的根本是“诚敬”。如果是奢华,往往是为了彰显自己与众不同,或为了体现自己的高高在上,攀比心强的人为了满足虚荣心的奢华,打肿脸充胖子,那往往就变成务虚、形式化,而那分诚敬的心就失掉了。因为礼的目的是稳定秩序。奢靡之风是腐蚀剂,腐蚀人的心灵,销蚀人的意志,甚至由此导致乱作为,若形成攀比之风,就会扰乱社会风气,使社会趋于动乱。
孔子的意思非常明确,礼侧重于内心的虔敬,表现于外的“仪”要侧重于规范约束。
三、丧礼的“戚与易”
祭祀的祭礼,祭神如神在,那要有十分的诚敬心,这是丧礼的根本。二者恰到好处则行乎中庸,如果不能,则宁戚。如果整个心思都放在治办周备的仪式上, 而不够哀戚,这就把诚敬心给失掉了。哀戚实际上是一种孝心。所以,只有哀戚,可以得到根本,可以得到祖先神的护佑。
有感情的“悲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说到这种情景,我想到了托尔斯泰在他的《童年、少年、青年》中描述他母亲去世后的情感:
第二天深夜,我很想再看她一眼。我克制住不由自主的惧怕心清,轻轻地开了门,踮着脚走进大厅。
棺材停在房间当中的一张桌子上,周围是插在高大的银烛台里的残烛;教堂的诵经员坐在房间的遥远的角落里,用柔和而单调的声音朗诵圣诗。
我停在门口开始张望;但是,我的眼睛哭得那么厉害,神经受了极大的刺激,以至什么都分辨不出;烛光、锦缎、天鹅绒、高烛台、粉红色镶花边的枕头、花环、缀着缎带的帽子,还有一样透明的苍白如蜡的东西,这一切都怪异地融成一片。我站到椅子上想看看她的脸;但是在那里我又看见那浅黄色的、透明的东西。我不能相信这就是她的脸。我更加聚精会神地凝视着她,渐渐认出了她那可爱的、熟悉的面貌。当我肯定这就是她的时候,我恐怖得颤抖了;但是,为什么那双闭着的眼睛是那么深陷?为什么这么苍白可怕,一边脸颊的透明皮肤上还有个黑班呢?她整个的面部表情为什么那么严肃、那么冷冰冰的?为什么嘴唇那么苍白,嘴形那么美好、那么肃穆,露出那么一种非人间所有的宁静,使我凝视着它,就毛骨惊然呢?……
我凝视着,感到有一股不可思议的、不可克服的力量把我的目光吸引到那张毫无生气的脸上。我目不转睛地望着它,但是我的想像却描绘出一幅幅洋溢着生命和幸福的图景。我忘记躺在我面前的这具死尸,忘记我象凝视与我的回忆毫无关系的东西一样凝视着的这具尸体,就是她。我一会儿想像她已经死去,一会儿又想她还活着,活跃、高兴、含着微笑;随后,我所凝视着的那张苍白面庞上的某种特征突然使我大吃一惊;我想起可怕的现实境界,战栗起来,但是仍旧望着。幻想又代替了现实,现实的意识又破坏了幻想。终于想像疲倦了,它不再欺骗我。现实的意识也消失了,我完全失神了。我不知道,我在这种状态下滞留了多久,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情况;我只知道,我一时间失去了自我存在的意识,体验到一种崇高的、难以形容的悲喜交集的快感。
可能在她向极乐世界飞升时,她的美妙的灵魂会悲哀地望一望她把我们撇下的这个世界;她看到我的悲哀,怜悯起来。于是含着圣洁的怜悯的微笑,爱怜横溢地降到尘世,来安慰我,祝福我。
现在回忆我当时的印象,觉得只有那种一刹那间的忘我状态才是真正的悲哀。丧礼前后我不住地哭,十分悲伤,但是我羞于回忆这种悲伤的心情,因为这里面总是混杂着一种爱面子的感情:有时是希望显示我比任何人都哀痛,有时考虑我对别人发生的作用,有时是一种无目的的好奇心,使我观察起米米的帽子或者在场人们的脸。我轻视自己,因为我没有体验到一种纯粹是悲哀的心情,于是就极力隐瞒着不让其他任何人知道;因此,我悲哀是不真诚、不自然的。况且,一想到我自己是不幸的,就感到一阵愉快,极力要唤起不幸的意识,这种自私的情感,比其他的一切更甚地压制了我心中真正的悲哀。”
…………
虚荣心同真正的悲哀是完全矛盾的感情,但是这种感情在人类天性中是那么根深蒂固,连最沉痛的悲哀都难得把它排除掉。在悲哀的时刻,虚荣心表现为希望显得伤心、不幸、或者坚强;我们并不承认这种卑鄙的愿望,但是它们从来,甚至在最沉痛的悲哀中,也不离开我们,它削弱了悲哀的力量、美德和真诚。
形式上丰富了,程度上奢侈了,想用物质的奢侈代表自己”哀戚“的心意。能不能代替呢?
学习《论语》可以净心、开灵慧!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助我弘扬《论语》的人文情怀,如果觉得有所赞同,别忘了加“关注”哦,我们一起传播!有什么感悟、建议意见,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如果加了关注的朋友,希望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汉字活解”。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