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笔者所在的一个全国性职教微信群里,很多人都在议论一个话题,就是江苏各市根据省委会议精神,下发紧急通知,组织普通高中扩招一事。
现在不干职教了,感觉也就没了闲话职教的资格,更不愿妄议临省大事,主要是看,基本没有发言。
想起来当年干职教时曾写过一篇关于职普比的闲话,重新看了一遍,转到简书,存一下,权做曾经干过职业教育的纪念。
现在的我,对职普比已经不是那么纠结了,何况临省的事情。
旧文记于16年10月5日
职教闲话——职普应有比
近期,读了好几篇关于职普比的文字,其中不乏伶牙俐齿,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但观点相左,莫衷一是。
所谓职普比,正确的概念,应该是高中阶段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数的比例;更精确一点,应该是一个地区,应届初中毕业生升入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的数量之比。
简单梳理一下,国家关于职普比的政策文件规定,大致有这些:
1983年,《教育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关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普通高中保留多少、改多少,要从教育事业发展的全局考虑,根据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的目标,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作好人才需求和各级各类学校发展中普通高中应有比重的预测工作,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力争到一九九O年,使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与普通高中在校生的比例大体相当。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充分发掘现有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潜力,扩大招生,并且有计划地将一批普通高中改为职业高中,或者增设职业班,加上新办的这类学校,力争在5年左右,使大多数地区的各类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学校招生数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招生数,扭转目前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要有计划地对现有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加强规范化建设,并集中力量办好一批起示范和骨干作用的学校。要挖掘现有学校的潜力,扩大招生规模,特别是扩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规模,使全国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生人数超过普通高中的在校生人数。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人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未升学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生普遍接受不同年限的职业技术培训,使城乡新增劳动力上岗前都能得到必需的职业技术训练。”
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逐步做到50-70%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中心。到2000年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数的比例,全国平均保持在60%左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城市可达到70%。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结构规模更加合理。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总体教育结构更加合理。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350万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480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到3.5亿人次。
笔者开始从事职业教育是九十年代末期,大学扩招之前,记得当时的任务目标是7:3,未达到,但6:4应该是超了的。之后,就呈下滑趋势,全国一盘棋。现在提大体相当,说明很不相当。
职普比,是个很让人头疼的东西,省里考核市里,市里考核县里,评价一个地方的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职普比是个绕不过去的指标。
关于职普比的问题,很多同志公开和私下都有很多看法和意见,有人甚至提出了要不要中职教育的问题。
比较有市场的是,现在社会发展了,对人的要求高了,初中后分流早了,应该普及普通高中教育,实行高中后分流,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这个提法,应该是顺民心应民意的,目前影响中职发展最大的因素,就是大学扩招引发的普高热,就是人民群众接收普通高中的强烈愿望。
很多家长,包括很多亲戚朋友,曾经探讨这个问题,你们教育部门整天说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怎么就在这一点上不转弯,家长孩子都想上普通高中,为什么就非得限制高中招生规模,逼人家上职业学校。
人民满意的教育,应该是对人民负责的教育,而不是满足所有人民诉求的教育。
谁家孩子都想上清华北大,国家不可能把所有的学校都建成清华北大,那样,清华北大也就不是清华北大了。
扯远了。
教育,同其他东西一样,都应该有个布局结构问题,高等教育内部有布局结构问题,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之间有布局结构问题,同属于中等教育高中阶段的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也应该有个结构问题。
教育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就决定了各类教育之间,应该有个与之相适应的合理结构。
撇开这一点,按某些教育家的观点,教育没有功利,只求人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心智、兴趣、秉性,个体差异很大,也应该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合理设置各类教育,也有个合适的合理结构。
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大道理不讲,很多人都清楚,社会需要国家领导人,需要大量的科学家、工程师,但大多数人从事的还是一线劳动;再高科技的东西,最后变成走入现实生活,也是干出来的。至于很多人不愿意从事一线劳动,那是分配不合理的问题,那是传统观念的问题,不是不需要中职教育问题。
适应人的发展的问题,更有必要保留中职教育。首先,在普通高中作为升学预备教育的当前,很多孩子从学校兴趣、学习基础来看,很难完成普通高中学习任务(当然,顺利完成职业教育学习任务也难)。很多孩子,在初中,甚至在小学,因为种种原因,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放弃了学习;有些孩子,从时间上看,初中已经毕业,从学识上看,小学的知识也未必完全掌握。某职业学校校长曾经和我说过一件事,说开学后做过一次摸底考试,一个软件专业的学生,数学考了7分,问他为什么报软件专业,说学计算机可以更好地打游戏。
不说这些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学生,就是考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有多少学生,高中三年,度日如年。
一位朋友的小孩,很老实,很安静,但学习成绩一般,不上不下,不好不孬,考到了一所普通高中,虽然,成绩不是太好,但是还是考上了。
过年串门,自如而然说到孩子,朋友长叹了一声,愁死了,孩子成绩一直上不去,身体不好,精神状态也不好。开家长会,班主任老师专门留下他,和他交流,说孩子很好,不像其他成绩不好的孩子那样喜欢俏皮捣蛋,上课也不睡觉,很遵守记录,在课堂上很认真听,但很明显,老师讲的,她听不懂,就两眼无神的听,看着让人心疼。
是啊,一年三百多天,每天十几节课,坐在教室里,听着自己听不懂的东西,那是啥滋味,有多难受,想想就心疼。
我也无言以对,最后劝朋友,别逼孩子,和孩子说清楚,现在出路很多,实在不行,找个职业学校,学个手艺,也能挣碗饭吃。
孩子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最后考了300多分,走了个职业学院,一个女孩子,自己选了数控技术还是什么,年前见过一次,精神状态也调整过来了。
像这样的孩子,在很多高中都有不少,学习成绩不如他的也很多。有些高职院校征求志愿后仍未完成招生计划,最后开放注册入学,注册入学控制分数线170分,满分750,清华北大录取分数线700左右,170分什么概念,大家可以想一想。
当然,不说是170分的孩子就怎么样,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孩子,读普通高中,不太合适,他不舒服,老师不舒服,学校也不舒服。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分配更加合理,人民群众教育消费更加理性,考大学不再是全国人民的终极追求,各类教育各归其位,中职教育存在的价值也应该会进一步彰显。
取消中职办高职,中职难题就成了高职难题;取消高职办本科,一些地方本科日子就很难过,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初中后分流是国际通行做法,德国就是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典范。
至于具体比例,7:3,6:4,还是大体相当,甚至于3:7,当是另一回事。
我赞同与时俱进,可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适当适时调整这个比例结构,但总应该有个合理的结构。
职普比还是要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