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健康养生专题健康养生饮食健康养生
处暑已过,养生有讲究!防未病,治已病,看这里!

处暑已过,养生有讲究!防未病,治已病,看这里!

作者: 燕之坊谷养会 | 来源:发表于2018-08-28 15:58 被阅读0次

    处暑已过,那么养生上有什么讲究呢?

    处暑分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人体将进入一个休整阶段,一些潜伏在夏季的症状就会出现。

    而处暑本身是“阳消阴长”的过度阶段,阳气内藏阴气升,体质虚弱、或原有旧疾的人群,都极易在此阶段疾病缠身!

    处暑易生新病 复发旧疾

    处暑逐渐转凉,冷热交替极为频繁,这三类人的疾病、症状最为明显!

    01

    气虚体寒

    气虚寒底体质的人疾病频发,多为咳嗽、疲倦、多汗、易感冒、鼻炎、咽炎、胃痛、大便不调等。

    02

    心脑血管

    气温逐渐转凉,会使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本已狭窄的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流减缓,血量减少,引起动脉痉挛,诱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中风等疾病。

    所以,初秋时节心脑血管疾病也常常会复发。

    03

    胃肠道虚弱

    处暑时节冷热交替,也正是消化性溃疡、急性肠胃炎、便秘、腹泻等多种胃肠道疾病的多发季节。

    可以看出,处暑时节,疾病多发难调,冬病夏治即将结束,想要再去根治“冬病”也已经错失良机,当务之急就是防止秋冬疾病“新生”或“复发”,以及为来年三伏天打好基础。中医常讲“防未病,治已病”,所以处暑后,养生重点就在于预防“冬病”,治已病。

    防未病 治已病

    01

    酌情增添衣物

    俗话说“春捂秋冻”,是指在季节变换时,不要着急增添衣物,给身体一个自主适应温度变化的过程。每个人都有一定抵抗力,如果在这些抵抗力发挥之前就通过人为方法制止,反而对人体不好。

    但切不可矫枉过正,入秋之后天气逐渐转凉,早晚温差大,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身体较差的还是应及时添衣。

    02

    忌辛辣油腻

    处暑之后,早晚温差开始明显,肠胃接受不了忽冷忽热的刺激,容易出现一些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如果饮食不当,这种不适的情况还会进一步加重。

    因此,饮食方面应保持清淡、合理、营养。平时可以多吃健脾祛湿养胃的食物,如赤小豆、扁豆、冬瓜等。清热安神的食物也要酌情增加,这类食物有银耳、百合、莲子等。秋季多吃蔬果也可以起到生津润燥、消热通便的功效,补充人体的津液。不要多吃生冷食物、辛辣和油腻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过早的加重秋燥对身体的影响。

    03

    早睡早起

    处暑节气是由热向冷的交替时期,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气血会呈现阴阳俱亏的状态,初秋开始就会产生白天没精神,晚上睡不着的现象。

    根据时节的变化,人们的作息也应作出相应调整。相较于夏季的晚睡早起,秋季的更适宜早睡早起(晚睡不宜超过23点)。同时建议大家养成午睡的习惯,有质量的午觉不仅可以让人保持精神,还可以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

    04

    适量运动,及时补水

    初秋是锻炼的好季节,但秋天养生重在养“收”,不宜做运动量较大的运动,出汗量过大会使血液粘稠度增加,反而容易引起秋季中暑。

    因此,此时可以通过户外锻炼增强体质,但不宜进行剧烈运动以及过长时间的室外活动,以微微出汗为宜,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

    秋季人的气血津液也容易出现亏损,生养津液是此时养生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建议每天多喝水,及时补充水分。愿这个处暑,大家都可以为秋冬及来年养精蓄锐,健健康康度过每个节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处暑已过,养生有讲究!防未病,治已病,看这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znf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