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的学习任务是秦汉文学,自己查找一些资料,系统性的学习了解一下秦汉文学相关的知识。
应该说秦汉文学属于中国文学历史上的第二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先秦开创了中国文学的繁荣之后,秦汉从政治上一统天下,在广阔的神州大地上施行统一的政治经济管理模式,文化作为社会群体生活的一种重要生活工具,它的组织形式也必然在社会生活得以形成。文学作为文化形成、发展、传播和传承的一种重要体裁形式也顺应历史的发展需要,在文学历史基础上,获得契合时代经济和政治需要的发展。
秦汉文学由于秦的时间很短,尤其秦朝还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文化浩劫,所以文学在秦朝获得发展是比较微小的,鲁迅先生说,“就现存而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我们从历史的学习中指导秦国能在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使然,但是其中李斯为代表的法家在秦国推行变法,使得秦国可以国富民强。今天我们一直都在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秦国的经济发展起来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国力强大了,有足够的实力东向对抗六国,加上合理的外交、政治和军事政策,秦国最终统一了纷乱割据的社会形态。在这个过程中法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秦国统一天下后,法家在推行各类社会政策方面,在促使社会变革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作用。但是以李斯为代表的对待文化和文学的政策和态度,是一种极端的文化独裁,书烧掉,儒(读书人)杀掉。这一结果对中国文化史是一场空前的浩劫。
文化和文学在经历秦王朝的浩劫之后,在汉朝得以获得滋养,蓬勃发展起来。汉朝的文学形式里,不得不提的自然是赋。
赋作为一种文体,在战国后期就已经产生了,最早以赋体写作的,是荀子,荀子有赋十篇,现存五篇《礼》《知》《云》《蚕》《箴》。荀子时期还是属于赋的萌芽状态。赋的发展应该从纵横家的散文的后期产生的楚辞中获得了输入,在汉代得以广泛深入的发展起来。
赋的主要特点是铺陈写物,行文体裁跟散文类似,后来又学习了楚辞的行文风格,在文字的组织,夸张的修辞手法运用方面,成为重要特点。
赋在汉初大体上是学习和沿袭楚辞的风格,咏物抒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形式上,行文里常见有“兮”字。而且在汉朝,由于全国范围内刚刚经历国政权更迭的战争,百废待兴,国家管理机构重要的目标是把国家政权先稳定下来,国家经济先发展发展,老百姓先能活下来,因此国家机器的运转首先为了生存,无暇顾及文化、艺术等方面。
而跨过短暂的秦王朝,汉初的社会文人思想中仍然延续着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思维习惯,文人们的思想中也是有各种各样的火花在闪烁,这一时期,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也是他们自身的情感和理想的表达。
司马相如的《长门赋》便是骚体赋的优秀代表。长门赋是司马相如替陈皇后写的,陈皇后是汉武帝的第一位皇后,她是汉武帝姑姑的女儿,可以说跟汉武帝青梅竹马,不过皇室之中,全力斗争暗潮汹涌。汉武帝在她姑姑的帮助之下,获得了太子的位子,最终登上了帝位,也兑现了承诺娶了姑姑的女儿。他们青梅竹马,刚开始还是挺美好的,但是陈皇后一直没有生养,作为皇室,生个儿子的价值是巨大的。
后来汉武帝在她姐姐的家里遇见了舞女卫子夫,并在当时就出了一次轨。《汉书》记载,武帝那次出巡,卫子夫“轩中得幸”,也就是在汉武帝去厕所的时候,俩人整了一出。
汉武帝回宫后把卫子夫带回去了,再后来卫子夫为汉武帝生了女儿,生了儿子,再后来卫子夫成了汉武帝的第二位皇后。于是,陈皇后被分到长门宫去独守空房了。
陈皇后并不甘失败,她知道汉武帝喜欢优美的文章,就请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为自己作了这篇长门赋。据说汉武帝看到这篇文章,有临幸了陈皇后,不过史书并没有记载这一段。
《长门赋》的第一句:“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言我朝往而暮来兮,饮食乐而忘人。心慊移而不省故兮,交得意而相亲。”意思通俗地说就是:有那么一个美丽的女人,步履缓慢,独自幽怨。看上去好像七魂六魄都丢了,样子憔悴,只有影子相陪。她心想,以前说好了朝朝暮暮相守的人,如今却独自享受欢乐早已忘了我了。他的人也早已经移情别恋,不再记得我了,每日里只跟他现在中意的人在一起亲亲我我的。
这样精炼的几句话,把一个被丈夫抛弃,独自忧愁度日的女子从外形到内心都刻画得栩栩如生。骚体赋跟楚辞很接近,所以我想这篇《长门赋》应该也可以谱上曲子唱起来的,不知道唱出来又会有怎样的一种哀怨。
汉赋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应该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逐渐脱离了楚辞的行文风格,文本里也不见了“兮”字,行文更像散文。字数更多,文章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行文。
汉武帝时期,国家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国家民生渐好,国力变强,幅员辽阔,相对安稳的社会环境使得整个社会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封建皇帝的全力空前集中,思想领域也开始独尊儒术。皇帝和朝廷对于低头勤勤恳恳的干活,老老实实发展生产力不再感兴趣,而趋向于声色享乐,歌功颂德。汉大赋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极大的繁荣,皇帝喜欢的,自然是臣子包括社会上有此能力的人趋从的。
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汉大赋。普遍的内容都是歌功颂德,描写建筑的精美、贵族游猎的生活,有追求辞藻的华美,但是普遍来讲流于形式,内容由于缺乏写作者真实的情感表达和思想观点,而显得有些空洞。虽然这一时期的赋文中也有部分的加入了喻讽劝诫类的内容,但是相对主体内容,不能够产生应有的劝诫效果。
虽然汉大赋在思想上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有其根本的缺陷,但是它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文学体裁,它在当时皇室建筑、生活等方面的记录,在文章行文组织的辞彩、语言锤炼,在文学发展观念等方面对中国文学的后世发展还是做了出了很大的贡献。“即以那些描写宫苑、田猎、都邑的大赋来说,大都是对国土的广阔,水陆物产的丰盛,宫苑建筑的华美、都市的繁荣,以及汉帝国的文治武功的描写和颂扬,这在当时并不是毫无意义的”,“汉大赋虽然炫博耀奇,堆垛词藻,以至好用生词僻字,但在丰富文学作品的词汇、锻炼语言辞句、描写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建安以后的很多诗文,往往在语言、辞藻和叙事状物的手法方面,从汉赋得到不少启发”,“从文学发展史上看,两汉辞赋的繁兴,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形成,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中国的韵文从《诗经》、《楚辞》开始,中经西汉以来辞赋的发展,到东汉开始初步把文学与一般学术区分开来”。(引号内容来自百度)。
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节选),“其石则赤玉玫瑰,琳瑉琨吾,瑊玏玄厉,碝石碔玞。其东则有蕙圃:衡兰芷若,芎藭昌蒲,茳蓠麋芜,诸柘巴苴。其南则有平原广泽,登降陁靡,案衍坛曼。缘以大江,限以巫山。其高燥则生葴菥苞荔,薛莎青薠。其卑湿则生藏莨蒹葭,东蔷雕胡,莲藕觚卢、菴闾轩于,众物居之,不可胜图。其西则有涌泉清池,激水推移,外发芙蓉菱华,内隐钜石白沙。”
子虚赋主要表现了汉一代王朝的强大声势和雄伟气魄。此赋极铺张扬厉之能事,辞藻丰富,描写工丽,散韵相间,标志着汉大赋的完全成熟。它与《上林赋》构成姊妹篇,都是汉代文学正式确立的标志性作品。(来自网络)
到了东汉末年,汉王朝统治阶级的统治走向了昏庸无道,社会黑暗,权力中心勾心斗角,战乱频发,汉大赋歌功颂德的风格赖以生存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有些思想和抱负的文人在这种情形下,很难再昧着良心去瞎胡写出那些辞藻华美的长篇大论,来渲染歌舞升平的盛世,同时,很多文人在朝廷之中也找不到自己的位子了,他们转而使用短小精悍的小赋,直抒胸臆,不再夸张堆砌,用词也趋向于清丽流畅,这也标志着汉赋创作方向的转变。汉小赋中,张衡的《归田赋》是代表作。
了解了汉赋,下面是更重头的了。
整个汉朝在文学领域里最伟大的贡献莫过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也是一部文学巨著。鲁迅先生对它的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中国文学史纲·先秦 秦汉文学》中讲到,司马迁创作《史记》,取得巨大成就主要与他的三个方面有重要关系。
第一点是司马迁的家世出身,他家可以说是史官世家,其父更是一直立志想要编撰一部继承《春秋》的史书,但由于种种原因,他没能如愿,他临去世的时候,把这项重任托付给了他儿子司马迁。司马家族这种浓厚的史学知识积淀,父亲对待历史研究追求客观、用于批判的精神都对司马迁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二点是司马迁的出游经历,年轻时候,他自己出游长江中下游、山东、河南,游历屈原、韩信的故乡,拜访帝舜、夏禹的传说,参观儒家旧存的礼器,考察楚汉相争的战场等等。等他做了官后,在汉武帝的安排下,第二次出游,又去了四川、云南一带,第三次出游是跟随汉武帝到泰山封禅,一并游历了中国北部、东部地区。在他积累知识的过程中,亲身到各个历史故事的地点实地调研,了解地形地貌,搜集故事传说,为他的创作积累的大量的素材。
第三点是他悲剧的一点,遭李陵之祸,他因直抒自己的分析判断,认为李陵并非真心投降匈奴,被汉武帝下狱,由于家贫,没有保释金,最后还惨遭宫刑。在这种悲惨的个人遭遇之下,司马迁在极端悲愤中,用了十年时间,完成光辉的著作《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通过记录一个一个历史人物和人物故事,来勾勒描绘历史。它记录的历史纵贯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52万多字。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几种类型。其中本纪是帝王的故事,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录,书是各种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列传是历代有影响人物的传记。
《史记》从文体角度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编撰方式,后世各个封建王朝的史书大都参考《史记》。
《史记》作为史书,记录历史的同时,司马迁在其中充分记录自己针对人物、事件的看法和观点,而大体上都能够从人和事的分析来对历史现象的因果进行分析,具有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于在那个年代流传的天道、天命之类的说法,他总能结合自己的分析和判断给予批判。也正是因为司马迁能秉持着这种态度,也保证了《史记》在记录历史的时候,能保持历史科学的科学性。
同时,司马迁在创作《史记》过程中,坚持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分析,透过历史故事的现象,去探查历史发展背后的因果规律,这里是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
在《史记》出现之前的各类历史著作中,大都是以历史事件为主线,串出参与其中的历史人物,因此它们的描写是以事件脉络为主体的,对人物形象的勾勒就显得比较凌乱。司马迁则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即记录人物一生事迹,通过一个个人物,来反映历史情况。同时司马迁对人物的记录,并不是简单的生平记录,而是融入了一些具体生动的实际事件中,但是他并非把每个人的各种事迹都记录下来,而是总结人物特征,抽取代表性事件来记录,比如他写项羽,主要记录他的三件大事,第一件是钜鹿之战,第二件是鸿门宴,第三件是垓下之围,通过这三件事把项羽这个勇武无双、坦率磊落、刚愎自用、慷慨从容等形象刻画得清清楚楚。这种通过人物历史事件中的具体描写,使得历史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文学特征。因此在司马迁的笔下,那些曾经在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可以长久地以栩栩如生的姿态活在后世的中国历史舞台上。
所以《史记》不仅是史学巨著,也是文学巨著。在散文发展史上,它将中国的历史散文推向了新的高峰。(以上关于史记的知识来自于对《中国文学史纲·先秦 秦汉文学》的学习)。
学习汉代文学,还有一项需要重点讲述的就是诗歌。
汉武帝时期,成立了汉乐府,专门负责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那些在民间流传的诗歌,经过乐府收集规整,整理成册,得以保存和流传下来。到了魏晋的时候,被称为“乐府”或者“汉乐府”。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汉乐府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其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立。(来自百度)
汉乐府管理的诗歌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供朝廷祀祖燕享之用,类似于《诗经》中的颂,是典型的庙堂文学,歌功颂德,没太大价值。另一类是来自于民间的所谓“俗乐”,这一类的创作者大多来自劳动人民,他们被称为乐府民歌,这是汉乐府中的精髓所在。
汉代乐府民歌,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民的现实生活和爱憎感情。它们反映百姓生活的疾苦、反映社会劳役的繁重、反映男女爱情。还珠格格中那句“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就是出自其中的一首短诗《上邪》。
汉乐府最著名的诗当属《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了。它们在诗歌文字的措辞,节奏的组织,结构的安排,情节的推进,情感的激发,人物形象的刻画等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标志着我国古代叙事诗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文学是个博大精深的范畴,我们作为对其感兴趣的爱好者,还需要坚持不懈的从历代文学发展和积淀的过程中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