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新人前行联盟想法
《中国哲学简史》| 老子的处世智慧:袭明,无为

《中国哲学简史》| 老子的处世智慧:袭明,无为

作者: 观星河 | 来源:发表于2023-08-23 21:06 被阅读0次

一、“道”,“无名”

二、自然不变的规律

关于以上两部分的思想内涵,前两篇文章已经分别阐述了,下面会继续讲老子的处世哲学


三、处世的方法

1. 袭明

老子提醒我们应该知道自然规律,根据它们来指导个人行动,而且把这称之为“袭明”。

人“袭明”的通则就是:想要得到一些东西,就要从其反面开始;想要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

核心就是“反者道之动”,类似于儒家的中庸之道。

所以老子讲:

1.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 大成若缺,其用必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3.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用这样的方法,一个谨慎的人就能够在世上安居,并能够达到他的目的。

这一点就很非常符合道家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全生避害,躲开人世的危险

关于“全生避害”这个核心问题,杨朱是选择了“为我”,一切从自己出发的利己主义,轻物重生老子则超乎自我,达到了“无我”的境界,提醒我们一定要抓住不变的规律(这个过程就是袭明),从而衍生出一系列的生活智慧,认为谨慎地活着的人,必须柔弱、谦虚、知足。

2. “无为”

其实“无为”其实也可以从“反者道之动”这个总学说演变出来。所谓的“无为”,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它只是要为得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地任意地为。

一方面,为,也像别的许多事物一样。一个人若是为得太多,就变得有害无益。比如“画蛇添足”这个故事就很好的说明了,做过了头就适得其反。

另一方面,人为、任意,都与自然、自发相反。“道”乃是生万物者,万物有为而道无为,但是无为却生了有为,所以我们也应该像“道”那样无为的成长,这个思想在老子的政治学说中更为明显,后面会讨论。

按照“无为”的学说,一个人应该把他的作为严格限制在必要的、自然的范围以内。“必要的”是指对于达到一定的目的是必要的,决不可以过度。“自然的”是指顺乎个人的德而行,不做人为的努力。

此处的“德”,老子讲到:“道是万物之所从生者,德是万物之所以是万物者”,我个人简单的理解为:“得”就是人的个性,是你怎么也改变不了的那些东西。

那么顺乎个人的“德”,也就是遵从自己的内心。

所以“无为”就可以理解为:只做一些必要,但又不违背自己的本心的一些事情。


老子对儒家“仁”,“义”的看法

在老子看来,顺德而行的生活,超越了善恶的区别,所以老子鄙弃儒家提倡的仁、义,并按照这些“礼”区分了善与不善,认为这些德性都是“道”、“德”的堕落。

因此他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由此可见道家与儒家的直接冲突。


四、政治学说

关于老子的政治学说,上面大致提了一下,就是“无为”因为道生万物的过程就是“无为”的,那么皇帝就应该效仿“道”生万物,以无为生有为,使臣子们有为

这也是道家和如家的区别,虽然道家同意儒家的说法:理想的国家是有圣人为元首的国家,只有圣人能够治国,应该治国。

可是儒家提倡:圣人一旦为王,他应当为人民做许多事情,这不符合道家的“无为”思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哲学简史》| 老子的处世智慧:袭明,无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aap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