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教育局开展主题阅读有段时间了,而我关注主题阅读的时间,更长。
受困于一些特殊的原因,我校暂时没有开始这项实验。新校长上任,千头万绪的工作在等着他。他想启动我们这所老校,我很佩服,可是我也知道启动一台机器很容易,但启动一所学校很难,需要长时间的浸润,感化。何况校长要启动的,是一所“老”校。
我帮不上忙,但也不能去添乱。况且我们班学生还在参与另一个实验,也怕不能全力以赴做主题阅读。那就自己摸索研究吧。
从本学期开始,我准备抽出一点精力试行主题阅读。能够开展主题阅读的文章,我都想去试一试,昨天教学《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四时田园杂兴》,就开始了这项尝试,效果极好。
课文中的诗句是这样写的“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原诗刻画了一幅男女耕种,孩子天真可爱的、繁忙的农村生活图。
照例进行古诗课的教学环节: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中词语意思,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品读诗中作者的情感。
以上五个环节都没有任何的改变,从第五环节之后,就要进行朗读指导这一环节了,但学生读出的味道终差了一点。于是引入主题阅读。
第一个主题引入《清平乐.村居》《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感受童趣。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常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将《(其二十五)》,与其余两首做对比,发现异同。相同点:三首诗都写到了农人的忙碌辛劳。不同点:《四》和《清》很快乐,充满了童趣。《(其二十五)》没有趣味,只能感受到人人都很勤劳。
总结:正是因为有孩子的出现,才使繁忙的农耕生活,多了一丝快乐,多了一份希望。孩子的出现,如点睛之笔。这正是中国人的“天伦之乐”,看到稚嫩的孩子学做家务,让人忍俊不禁。这份发自内心的快乐,不仅是因为孩子滑稽可笑的动作,也许还因为孩子的辛勤努力,让这个家充满了希望!
第二个主题:引入《悯农其二》《长相思》,体会家国情怀
《悯农其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将《四》和《悯》做对比,思考同样是丰收,人们的心情相同吗?比较后,以四字词语形容诗人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同时巩固上册日积月累。
《四》: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悯》:民不聊生,生灵涂炭……
引出《长》:哀鸿遍野,兵荒马乱……
了解社会背景后,再体会诗人的乐与忧,得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诗人不是在为自己乐,也不是在为自己忧,而是忧国忧民之“忧”,国泰民安之“乐”。树立孩子为国、为社会做贡献的大格局。
有了这四首诗的情感铺垫,再进行第六环节的朗读,就有味的多了。
这节课上下来,容量很大,但因为主题阅读中的诗是学生以前学过的,理解上没有困难,反而对理解此诗有帮助,也深感多文本阅读之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