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后反思阅读教学
【转载】肖培东《两处闲话读老王》

【转载】肖培东《两处闲话读老王》

作者: 绿竹猗猗轻留痕 | 来源:发表于2022-10-20 22:35 被阅读0次

    课前和学生聊《老王》的阅读情况,理清文章的基本内容。

    师:刚才课前我们的对话形式叫什么呢?

    生:闲聊。

    师:嗨,这篇课文还真的写到了“闲聊”这个词。对,第四自然段“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那课文当中还有没有与“闲聊”接近的词?

    生(杂):有,“说着闲话”。

    师:哦,第一段,“说着闲话”。谁把第一段给大家读一读。

    学生读“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师:这篇文章就是从“说闲话”开始的。文章中具体写两个人说闲话的是哪个段落?读读。(学生读第二段)

    生(齐读):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这就是作者和老王在路上的闲聊内容。那如果这段话改成直接的对话体,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会说什么?老王又会说什么?

    生1:我觉得“我”会说:老王,你怎么就成了单干户?然后老王说: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我“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

    师:现在我们进入角色,肖老师是杨绛,你就是老王了。咱俩完成这段闲话。

    师(对话):老王,你怎么就成了单干户了?

    生1(对话):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我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说得生硬)

    师:大家想想,老王会这样说话吗?老王说这句话的时候会说得怎样?

    生(杂):说得慢,说得伤心。

    师生再次对话,学生渐渐说得有感觉了。

    师:不错,像这样说就好很多了。来,我再找一个同学试一下。

    师(对话):老王,你怎么就成了单干户?

    生2(对话):哎,我脑袋慢,没绕过来。

    师(对话):老王,你都靠什么养活自己?

    生2(对话):只有辆破旧的三轮车。

    师(对话):老王,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吗?

    生2(对话):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很有感情,对话效果很好)

    师:同学们,杨绛如果把第二段写成这样的对话体,在表情达意上是不是更直接?

    生3:我觉得是的,现场感更强。

    生4:我们还可以加上一些形容词,比如“老王悲愁地说”等等。

    师:这样我们一读就明白老王内心的苦痛,但杨绛先生为什么要改成转述的方式“据老王自己讲”?(学生思考)

    生5:可能作者不想太直接吧。

    生6:因为越直白越苍白。(笑)

    师:嗯,有点想法。我们还是先来读读这句话。我读,大家想想,作者当时会是什么感觉。“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这样说话你觉得作者好像在——

    生7:好像在反省。

    生8:好像是在克制。

    生9:好像不想说出来。

    师:在大家的思维中,作者很冷静,好像在讲一个故事,不想透露自己的感情,但实际上所有的感情也都蕴含到她看似平淡的文字中了。这也正在接近杨绛文章的语言风格。我们读读这一句。

    生读: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有什么亲人了。(读得平淡)

    师:我觉得还不够味,我们离杨绛的文字有距离。老王很孤独,这句“有个哥哥”,怎样读?“老王,你家里还有人吗?”“有个哥哥。”

    生10:应该激动点。有哥哥了。

    师:哦,原来家里还有人,所以激动。但紧接着“死了”?

    生(杂):要悲痛。

    师:刚刚开心起来的心情,马上跌落下去,悲痛了。你再用心读读,看能不能读出这里的情感变化。

    (学生多次读,渐渐理解情感的起伏。)

    师(范读):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了。

    师:这个句子里面没有一个明显表示情感的形容词,却让我们的心情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老王的孤独,老王的不幸都在其中。能从文字中真正读出老王的不幸,才是真的读书。杨绛平平淡淡的文字里中埋藏很深厚的情感,非要扎进去,才能读出来。下面还有一段闲聊,你能不能自己体会?下面这段闲聊,你能不能改成对话体,试试看。

    师:老王,那儿是不是你家?

    生(齐读):我住那儿多年了。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个字最有味道?

    生11:就是那个“多”字,因为房子很破烂,他都住了很多年了,可以看出他很贫困。

    生12:我认为是“住”字,那个破破烂烂的大院,其实都不能住人。

    师:这两个字又都会把我们带到另一个词,是什么?

    生13:“那儿”,感觉老王仿佛在讲述别人的事情一般,仿佛不是他自己要呆的地方。

    师:仿佛不是他自己要呆的地方。杨绛问“那儿是不是你的家”,照理我们会怎么回答?

    生14:应该说“是我的家”。

    师:而老王的回答中却没有出现那个“家”字,而是用“那儿”代替了“家”。为什么?

    生14:我觉得应该是他不好意思,那里实在太破破烂烂的。

    生15:那实在不像个家。

    师:那儿哪像个家啊!家有欢笑,可他只有一个人;家应该是温暖的,可他住的地方却是破烂难以遮风雨。同学们,杨绛先生真是一位写作高手,一个不起眼的“那儿”,我们竟能琢磨出那么多的故事和味道。(学生若有所思)你们从这两段闲聊中都读出些什么?

    生16:我从这两段闲聊中读出了老王生活是比较艰难的。

    师:一个词“不幸”。

    生17:读出了老王是个没有家的人,住的很差,职业很辛苦。

    生18:我读出了作者对老王的同情,愿意和他闲聊,愿意和他做朋友。

    师:关怀、温暖和爱。

    生19:我读出了虽然老王生活艰难孤苦伶仃,但杨绛把他当做与她平等的人,与她交流。

    ……

    师:不幸与善良,痛苦与温暖,两处闲聊让我们读出很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转载】肖培东《两处闲话读老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ufv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