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德来餐馆人文社科教育
给语文正名如何(原创旧文)

给语文正名如何(原创旧文)

作者: 爱戏曲 | 来源:发表于2018-04-13 10:36 被阅读194次

                  给语文正名如何?

      ——兼评曾祥芹同志的“一语双文”论

                              韩同常

        多年来,我一直对语文这一课程名称心存疑惑。虽然我也知道,语文这一课程名称是德高望重的中文教育大师、现代著名小说家叶圣陶先生的创新,并且最早于1949年由华北人民政府批准,沿用至今已经六十多年了,其权威性不容置疑,其约定性难以更改;但思来想去,感到从科学的角度看,还是有改正的必要。最近拜读了河南师范大学曾祥芹教授的文章《“一语双文”时代渐行渐近——全球化语境下语文内容结构改革的必然趋势》(《语文建设》2009-11p4-8),深受启发,更感到有必要给语文课程正名。

        一、语言课程名称应该彰显国别属性

        将国语和国文合并成为语文,看似兼收并蓄,合情合理,实则谬之远矣。中国语言课程名称少了一个“中”字或“国”字,就如同一个人失去了姓氏,只保留了名字,是很不恰当的。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将汉语课程命名为中国文字(小学),中国文学(中学),虽然课程内容显得单一,并且没有把这门汉民族语言课程定名为汉语或汉文,但是站在满族统治者的民族立场上看,也是可以理解的;何况该名称彰显了中国属性,则是非常正确的。后来,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明确地将本课程命名为国语、国文,站在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立场上看,也是比较恰当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华北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改正课程名称,在叶圣陶先生提议下,将其命名为语文。虽然该名称既未表明语言的民族属性,又未表明国别属性(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确定之前命名新中国民族共同语语言课程名称,的确难为叶圣陶老先生了!),但是在那个除旧布新的大革命胜利的时代,作为推翻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一个小小的标志,舍弃国语国文中的“国”字,其政治意义和创新意义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本课程名称似乎应该更名为中语(可并称中文)或华语、汉语,就像英语(可并称英文)、俄语(可并称俄文)、日语(可并称日文,但日语日文等等周边国家语言也可以被认为同属大中华文化圈之地方少数民族言,类似于蒙语、藏语等)等语言或课程名称一样,旗帜鲜明地彰显其国别属性或主体民族性,不应该只为了“名”的周全(实际上也是周而不全)而放弃了语言和课程的“姓氏”,使语文在属性上不伦不类,造成认识上和国际交流运用上的不便和混乱。例如,英国记者问中国留学生:“请问你来学什么课程?”答:“我来学英语。”这是恰当的;中国记者问英美留学生:“请问你来学什么课程?”答:“我来学中文或我来学汉语”,这样回答虽然有点绕弯,但也比较恰当,很少有外国留学生会回答说“我来学语文”的,可见语文名称的不伦不类。鉴于新中国初建时期是百废待兴、高歌猛进的特定历史阶段,给语文课程正名,也许是被国人集体无意识地忽视了,则尚可理解;那么,至今六十余年了,虽然很多人对语文课程名称和内容争论不休,但仍未能触动其本质,未能回归其表明国别和主体民族属性的应有定位,我感到是很遗憾的。

        二、“一语双文”论不能表明课程的语言本性

        也许有人会说,不叫语文,就不能表明该课程的语言性、文学性、文章性、文字性、文化性、语音性、工具性等等,使学科内涵表述不清。我认为本课程的这些属性或性质,单用一个“语”字或“文”字就能够表达得很清楚了,因为这些都是“语”或“文”的固有属性。试想,英语(English)不也是把这些特性表达得很清楚了吗?况且让一个课程名称兼表其一切内涵,本身就是“超载”的,就像把一个人的名字写出来,就必须让其表明这个人的身份、性别、学历、职业、经历、特长、美丑等等一切特征一样,是不合理的。

        值得肯定的是,曾祥芹同志的“一语双文”论在语文课程内容构建方面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他深刻阐述了四种“一语一文”观(即语文=语言+文字;语文=语言+文学;语文=语言+文章;语文=语言+文化)的片面性,强调了语文课程内容中文章的应有地位,明确指出了语文的主体内容即语言+文章+文学,并对语文课程标准“窄化”言语教育,淡化实用文章教育,片面强化文学教育等提出了建设性批评,这对我们进一步明晰语文教育内容和重点,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曾先生通过分析世界语文教育的历史和现实,从全球化语境角度强调语文中“文章”的地位,对语文教材建设和课程论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正如山东师范大学语文课程论专家曹明海教授强调“语文的文化构成”一样,都是合乎时代发展要求的明智的见解。

        我所不能完全赞同曾先生的是:“文章与文学内容地位的等同”,也不赞同二者关系的割裂。从“取法乎上”的观点和语文教育“人的文化构建观”来看,强调文学性大于文章性,我认为是更明智、更现实的。新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对文学作品的选取,是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这个道理从《红楼梦》中林黛玉教香菱学诗中也可以领悟出来。林黛玉告诫香菱“断不可以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由于现代实用文章的短期功利性和浅近性无法满足学生提升文化品位,构建美好人格的需要,我认为过分强调语文的文章性也是不恰当的。同为文学作品,尚有高下之分,何况非文学类文章呢(在此我不得不质疑当下中文教材大量删减中国现代语言大师鲁迅和毛泽东的作品而塞进诸如武侠和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做法,我认为这也是一种误人子弟)!就像学诗要先学王维、杜甫、李白、毛泽东等人的诗一样,学习母语或国语,也应该重点学习文化品位高的经典大家的文学类作品。

        曾文中还谈到叶圣陶先生概括的“语文即语言文章”,认为叶圣陶先生对语文内涵的表述,“最为圆通”,这一点我颇有同感,最为欣慰。与曾先生不同,我感到叶先生的“大文章观”似乎更为可取,为此,我认为中国语文课程主体内容似乎可概括为“中华民族共同语或汉语(狭义的口语或言语作品)+广义的文章(含文学作品)”。可惜的是,叶圣陶老先生同样只限于从学科内容的角度来概括和命名语文,失去了语言的固有范畴和本质特性,因而也是不完整的。

        总之,“一语双文”论同 “一语一文”论和“一语多文”论一样,都着眼于从内容的角度来概括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必然会顾此失彼,难以圆通,无益于本学科的科学命名。

        三、把语文正名为中语是完全必要的和合乎中华民族继续伟大复兴之历史潮流的。

        为什么不可以把语文更名为中文(只可同时作中语的别名,局限于书面语)、汉文、汉语、华语呢?

        第一,虽然大文章观已经深入人心,“文”,即一切书面语言作品,用“国家名称或民族名称+文”命名语言课程也比较可行,就像我们的语文可以命名为中文或汉文一样,但是,此名称存在着不能包括口语的固有缺陷,因而不是首选的名称。

        第二,语言作为言语作品的大语言观是无法否定的,即语言=口语+书面语,用“语言”一词能概括一切口语和书面语即语言文化,决不能将语言囿于语法学或语言学,就像不能把中国狭隘地理解为中国人或汉族人一样。由此可见,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不是没有纰漏的。应该是“口头说话的行为为语或言,口语表达的作品和书面表达的作品都是语言”,语言可以简称为语,但不可以简称为言或文(文与字符密切相关)。所以,我们的语文课程名称用“国家名称或民族名称+语”命名就完全可以了。鉴于汉民族共同语——汉语应该也必然成为中国甚至中华文化圈各民族的共同语,而汉语和汉族之称谓都更多的成为历史概念,并不完全代表当下和未来中国主体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国家特征,我们大可不必因为担心违背民族政策,被误解为实行文化教育上的大汉族主义而放弃命名为中语的权利。从长远观点来看,也没有必要将语文课程改为汉语。至于叫华语,虽然也比较恰当,但这一名称更多地彰显了民族特性,而非国别特性(中国不可能简称为华国),所以,正式命名还是不叫华语为好。

        第三,关于外国语言作品翻译成中文后是不是属于中语内容的问题,我认为这是不同语言间的自然转化,译文从表现形式(文字、表达习惯等)上已经中语化了,所以传达外国人文化、思想和情感的语言作品,只要以中国语形式出现,就已经转化成为中国语了。

        由此可见,将语文正名为中语是有充足的理由和根据的。

        可以预见,中语在新千年的最大竞争对手仍然是英语,印度语、阿拉伯语、俄语等也是中语的强劲对手。展望未来,中语必将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语言工具和文化品牌占领世界语言文化的高地。所以,我建议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和教育部应该尽快将大、中、小学语文课程名称正名为中语,使之名至实归。我相信,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初步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后,随着改革开放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继续复兴历史进程的加快,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美元霸权的衰落,像人民币(中元---人元)终究将成为国际流通货币或结算单位一样,中国语(其中通行的口语中国话可以以中国普通话代称,中华各方言和各少数民族口语统称中华地方话)也一定能成为更为通行的国际性语言,中语这一表明语言固有属性的、科学的语言与课程定义和名称同样将为人民大众所习惯和世界各国所接受。

(作者为中学中语高级教师、山东师范大学中文教育硕士毕业  本文修改于2009年12月,现略做修改)

参考文献:

[1]曹明海 潘庆玉《语文教育思想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德)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4]饶杰腾 《语文学科教育学》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5]张鸿苓语文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曾祥芹《“一语双文”时代渐行渐近——全球化语境下语文内容结构改革的必然趋势》载《语文建设》2009(11).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赞赏

相关文章

  • 给语文正名如何(原创旧文)

    给语文正名如何? ——兼评曾祥芹同志的“一语双文”论 韩...

  • (原创)旧文

    翻看电脑,一篇未曾面世的旧文映入眼帘:《2017余额不足,请多多加油》,讲了三层意思,一是工作上的小波澜,没起大风...

  • 我们的语文老师【旧文重发】

    一对调皮上扬的眉毛,一双明亮的眼睛,一个小巧的鼻子,一个能说会道的嘴巴,一头干练的短发——她就是我们的语文...

  • 给爱正名

    关于爱无罪影子与身体正在争辩影子讲真话身体说假话 远方刮来龙卷风引起一阵眩晕身体讲真话影子说假话

  • 给“走神”正名

    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老分心,走神,怎么办?” 此时,我总是找各种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怎样...

  • 『原创』好问题是课堂的灵魂——我教《失街亭》的一点收获

    『原创、旧稿』好问题是课堂的灵魂——我教《失街亭》的一点收获 文 /酒中张志强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一直强调调动...

  • 让生命怒放(原创旧文)

    钱梦龙老师读书时开始成绩很差,后来遇到一位语文老师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当他有幸做语文老师时,就立志要做一位影响学生...

  • 西林寺游记(原创旧文)

    逼仄的山道,映照夏日的余晖,寂静的山林潜藏着啼叫的莺雀,亦静亦闹,相映成趣。我轻履木屐,踩在古老的木梯上...

  • 旧文-就是旧文

    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段话: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 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 对面是弄孩子。 楼上有两人狂笑;...

  • 给自己的情书(旧文)

    从别人那里听说,他结婚了,真心祝福他。一直都觉得应该写点什么出来,却一直写不出来。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吐又...

网友评论

  • 四步英语:翻译过来的外文算不算“语文”,作者的解释难以自圆其说。如果语文只是语言形式,那还要区分什么“华文”,“汉语”这些概念。不都一样吗,大家的形式不都是一样的吗?
    爱戏曲:@四步英语 我的意思是翻译成中文中语的语言,从内容和形式上(包括语法体系语音体系书写符号体系等)上看都是中语了。可能我表述不清,有所误导。谢谢质疑。
  • 爱戏曲:郑重更改:文中“曾祥芹”错为“曹祥芹”。特此致歉!
  • c6a28e204772:极好的论文,慢慢道来,理由充分,让人思考,而后觉得所言极是!“语文”二字确实有失个性,尤其现在与国际接轨,语言文化交流甚多,我们更应该拥有一个凸显我们国家标志的名称!为你点赞!
  • 六月天气:点赞!
  • 淡水泉:严重赞同笔者观点!终将回归原义。
    爱戏曲:@淡水泉 多谢理解支持!
  • 爱戏曲:谢谢点评和大段评述。但我估计您没有看完我的全部论文,没有分清语言简称语包含口语和文章全部,也没有顾及语言课程名程失去国别和民族属性的不伦不类,就是说任何民族的语言课程都可以叫《语文》。何况说“语”仅仅是口语,文才是书面语,这是狭隘的和不恰当的。
  • 正晓孩:原先还真没在意这件事情,现在想来《语文》,怎么就不说成是《中语》。根据《英语》、《日语》、《法语》之类来分析,这中国的教科书也因该是《中语》才对。

    可仔细一想,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的历史可比其他国家的历史要长久的多。这《语文》二字,或是对五千年文明的沉淀,亦是在于对每个朝代更替的总结。若真是改为《中语》的话,似乎对这五千年文明,没能足够的突出。

    《语文》,在于对五千年历史的总结和沉淀;《中语》,在于对语言的解读与剖析。就像《英语》、《日语》、《法语》之类,本身学习的便是对语言的解读与剖析,也就可单借着这字。而《语文》,则是对整个中华文明的解读,不仅学习的是语言,更重要的是形成语言背后的文明。

    《语文》中包括《文言文》、《汉语》、《中文》等,也就是说《语文》算是一个汇总。要是外国友人学习的话,因该是从《中文》学起,再转为《汉语》,又可学习《文言文》等。

    还是觉得,这《语文》要是改为《中语》有些不妥。主要这是个包含于被包含关系,《语文》包含《中语》,《中语》被包含《语文》。简单点来讲,就是一个是父亲,一个是儿子。(当然这个例子有些不妥)

    上述言辞,只是对“《语文》改为《中语》”的浅论。有些没谈到的地方,确实是受于自己才学上的限制,读不得那般精准。
    爱戏曲:@正晓孩 谢谢理解。有时候习惯了就忽视了科学性。
  • 晨遥:涨知识了。

本文标题:给语文正名如何(原创旧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ffc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