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与“义”

作者: 三六书屋 | 来源:发表于2017-04-11 21:36 被阅读10次

《论语》中涉及子贡的共计38章,其中6章与“义”有关。

“义”在儒家“五常”中仅次于“仁”,其分量不可低估。

“义”这个概念我们经常用到,最常见就是与“仁”连用、形成“仁义”。仁与义的关系要而言之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仁是内容、义是形式,义是实现仁这种美好道德理念的形式。

义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身份不同义的表现不同,做了和自己的身份相称的事情就是义,否则就是不义;第二,所遇到的情况不同义的表现不同,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就是义,否则就是不义。

义者宜也,就是应当去做的事。仁是要爱别人,怎么爱呢?要通过义来体现,也就是要根据身份的不同、所遇到的情况的不同来推行仁爱。既然仁是有远近亲疏的有差等的爱,那么义也应该是有先后的有条件的爱;仁是爱人,义就是由近及远、量力而行地爱人。

子贡请教两种角色(君子、友)和两种评价(文、贤),孔子的回答都以行为表现为重点。所有的行为表现都与身份或所遇到的情况关联,因而都有义与不义之分。子贡请教“乡人皆好之”和“乡人皆恶之”哪个更好?孔子认为,“乡人皆好之”未必义,“乡人皆恶之”未必就不义,“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才称得上义。子贡经常批评别人,孔子不以为然并委婉地表示了不赞成。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子贡问。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论语·宪问》


参考文献:《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9月版。

权益声明:文章及图片权益均归属于“三六书屋”,转载请注明,若不慎侵权请删除或告知。言不尽意,谨致谢忱!

特别说明: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 子贡与“义”

    《论语》中涉及子贡的共计38章,其中6章与“义”有关。 “义”在儒家“五常”中仅次于“仁”,其分量不可低估。 “义...

  • “义”与“利” 的规则影响             ——也

    “义”与“利” 的规则影响 ——也论“子贡赎人”与“子路受牛” 孔子认为,世上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而已...

  • 子贡与孔子(3):子贡切磋

    子贡是个富二代,二十多岁时就继承家业经商。商人自古以来都没有太好的声誉和太高的地位,尤其是在以道为重的读书人眼里。...

  • 子贡与孔子(2):子贡受教

    子贡聪敏过人,是那种一眼就能把人看到底的人。子贡又是个很直率的人,你有优点,他乐于宣扬;你有缺点,他也直言不讳地指...

  • 子贡与《论语》

    《论语》现存20篇,合计512章。 学而篇第一,16章。为政篇第二,24章。八佾篇第三,26章。里仁篇第四,26章...

  • 子贡与“仁”

    《论语》中涉及子贡的共计38章,其中6章与“仁”有关。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仁”居首,可见其重要。 “...

  • 子贡与子路

    鲁国规定:谁能赎出鲁国在其他诸侯国当奴仆的人,谁就可以从国库中支取一笔费用。 孔子的学生子贡在别国做生意时,赎出了...

  • 读《论语》第10日

    温良恭俭让,只记得其音,不太闻其义。今详读,恍然小悟。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

  • 子贡赎人与天经地义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

  • 每日一则学论语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贡问:“师与商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子贡与“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ttp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