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我听过这么一种言论,即:“跟谁结婚,都一样”。也听过另外一种言论,即:“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选择一位合适的伴侣”。两种言论,我觉都有一定的道理。
跟谁结婚,都一样,也对,因为你会发现,这世界,無非是:阴阳。见阴,而思阳;见陽,而思阴。拿“窈窕淑女”来说,《诗经》第一篇,第一首诗就是《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现在,形容美好的女子,也不算过时。美好的女子,大家都喜欢。
可是,当你看到他光鲜的外表时,难道不会联想到与之私好的场面吗。这就是‘阴阳’之道。同样,如果一个人显露出过于阳光,和伟岸,那么,任谁都会想到:“真的是这样吗”?这就是:阴阳。当只有一面外露的时候,人们会想到另一面。同样的道理,当我们选择和一位伴侣结婚,并结合以后,我们会渐渐的发现,一切都会变的那么地平常,和普通了。因为,任何一位伴侣,無论他多么的美好,和光彩,妩媚和优雅……可爱和温柔。你终会发现,到最后,無非是:阴阳。
即:他陽的一面,与他阴的一面。当你都见识过以后,从这个角度说,那确实是,和谁结婚,都一样了。不光是世界,‘宇宙’,也是如此。
無非:阴阳。所以,有句话叫:‘得不到,是最好’,为甚么呢,实际上,它所阐述的道理,就是:‘阴阳未断’之时。说是:“未断”,實只是对你个人来说地未断。当你看到一个人‘陽’的一面,你可能会思慕他还没被你看过的,另一面。对你而言,只是有‘陽’的一面,可能是不够的。你还会猜测,和想要:‘阴’的一面,故,这个时候,可能就会产生《关雎》里面,第二段著名的十六个字,叫做:“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十六个字,恰好反映了君子未得‘道’以前,纠结、纠缠的场面。所谓的:“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说明了这位对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的君子,还没有求得“淑女”的另一面。因为未‘求得’淑女的另一面,故,此时的他,是“辗转反侧”的。所以,由此可见,“淑女”私下‘阴’的一面,他应该还没见到。
他见到的,只是淑女的:“窈窕”。窈,窕,是外在的,是:阳。见阳,而思阴,这是很多人的,思维方式。即:见阴思阳,见阳思阴。阴、阳皆见之后,阴阳已断,则归于平常。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是还没有归于:平常的了。若归于平常,则都一样。从这个角度看,那确实和谁结婚,都一样了。因为,無非是:‘道’嘛。“一阴一阳之谓道”(出自《易传·系辞传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夫妇之道,實际上就是:‘平常之道’,要维持世界的:‘和’,那‘夫妇之道’,居功甚伟。道理是一样的。夫妇之道,居功甚伟,所以,‘结婚’、‘婚姻大事’,也不能草草待之。因为他的成功与否,可能直接关系到了世界地:‘和’。因为夫妇之道,是:平常之道,平常之道,又是维持世界之‘和’的关键,于是你个人的‘道’,也关系全体人类的道。从这个角度说,结婚,怎能不慎之再慎呢。所以,选择和谁结婚,也绝对不一样了。
道理是这样的。那,应该和谁结婚呢。
1.
答:和谁结婚,都一样。因為,和谁结婚,都是:‘道’。道是平常,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那都是一样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但是,你若想将你的‘夫妇之道’贯彻始终,此生此世,白首不分离,那是另外的道理了。道理是这样的。
世界,之所以有:‘不和’的声音,是因为人是不稳定的。这种不稳定,也不能单纯的“归咎”于客观,主、客观因素,都存在。因为这种不稳定、不可控,所以我们人经常徘徊在:‘得与失’之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即得所求,又患乃失。失得,得失,既:见阳思阴,见阴思阳。结果,人类还是改不了这个毛病。“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到此,结束。很聪明,也很实际。因为再往下写,就是:老,病,死,离别。谈离别的诗,也有很多……但《关雎》没有写。
2.
《关雎》没有写,就没有吗。不是的。“窈窕淑女”,和“君子”,终会离别,而在他们“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以后,离别以前,他们难道不会想到离别吗。也不是的。因为:见阳思阴,见阴思阳,这是人的本能。离别了,想念;聚首了,又怕离别。得不到的,想得;即得,又思得不到。得不到的,是:阳,想得,是:阴;得到了,是:阴,又思得不到的,乃:阳。阴与陽,患得,患失。
就没有人想过:‘中庸’吗。----作者:李宗奇 庚子年 三月廿一 于自家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