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3·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大意】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纵,忧愁而不哀伤。
《关睢》是《诗经·周南》的首篇。读古人注解,常为他们在穿凿附会上花下的功夫而感到叹息。譬如此章“哀而不伤”之“哀”,有人考证说是“衷”字之误。因毛诗序谓,《关雎》为文王后妃之诗,乐王化之基,不能兼有哀情。亦有人将《关雎》解为文王之妃太姒思求淑女以充助祭之职。诗中所云“参差荇菜”,是用于盛在俎豆中祭祀祖先的洁品。善心为窕,美容为窈,采摘祭品的女子必须是有德有貌的淑女,故难求之。此诗为太姒汲汲乎求贤内助,绝无闺房燕暱之情。所以,孔子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由此可知 ,天下道德文章是如何压抑人性,损伤文学美感的。
在我读来,《关雎》就是一首情诗。君子是当时对贵族男子的称呼,这位贵族青年爱上了那位在河中采摘荇菜的女子。此诗以“关关雎鸠”来起兴。兴是诗的一种文学手法。何谓兴?宋李仲蒙说:“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所触的物性,决定其所起之情的庄邪。君子闻雎鸠雌雄相和鸣,勾起了追求淑女的心绪,他对爱情的向往亦如雎鸠之性。雎鸠有何生性?《淮南子·泰族》训“关雎兴于鸟,而君子美之,为其雌雄不乖居也。”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不乖居,言不乱耦。”朱子诗集传:“雎鸠,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雎鸠专情,配偶固定,丧偶亦不“再婚”。常并排游水,从不狎昵嬉戏。君子对淑女的爱恋也是这般诚敬专一。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淫与伤,均作过度、过分解。朱子集注:“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快乐如蜜,食之易逾量,故需节制,以免乐极生悲。忧愁如瘾,陷入难自拔。故需破执,以免损伤身心。
朱子语类说:“《关雎》之诗,得情性之正如此,学者须是玩其辞,审其音,而后知之。”对于古诗的欣赏当从“玩其辞、审其音”两方面入手。玩其辞,就是对文辞的欣赏,审其音,就是对曲调的欣赏。就《关雎》的文辞而言,前半段写追求阶段“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忧愁,然止于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还未达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伤身境地,即“哀而不伤”也。后半段写婚后“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快乐,是一种贤贤易色、举案齐眉的情投意合,而不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起君王不早朝”的淫佚放纵,即“乐而不淫”也。
就其曲谱而言,《诗经》的曲谱已遗失,我们无从想象“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何等的美妙。《礼记·乐记》云:“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宫、商、角、徵、羽,五种音节不混乱,曲调就不会不和谐流畅。当初嵇康作《广陵散》,正值魏末晋初,他对晋欲夺魏相当愤慨,就乱了商调。令商与宫调相似,商代表臣,宫代表君,意指臣陵君之像。其曲调愤怒躁急,如人相闹相争。而《关雎》之乐,宫商角徵羽必各居其位,典调安祥平和,如山间清泉,沁人心脾。如野地苦菜,微苦后甘。乐者闻之乐其乐,不至于放荡狂欢,哀者闻其哀而哀,亦不会沉湎伤怀。
《关雎》是《诗经》之始,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诗经》亦即孔子《诗》教的主旋律,所以《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也是孔子《诗》教的内在特征。乐主和。《中庸》云:“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关雎》中有哀乐,哀乐既发,人心受情欲主使离开中位。不淫,不伤,即是对哀乐的节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实现了乐之“和”。故《荀子·大略》云:“国风之好色也,传曰‘盈其欲而不愆其止,其诚可比金石,其声可内于宗庙。”《国风》的好色,即表达了人的情欲,又不越过限度,它的真诚可与金石相比,它的歌声可纳入宗庙。在《礼记》之乡射礼、乡饮酒、燕礼等的演奏曲目皆可见《关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