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楞严拾隅」是我、阿瑟、一位非正宗不入流的习修者的,以非正统佛学观点来分享个人的主观心得,离经判道处颇多,"正统佛教"者及卫道士,读了会不爽的千万别读!
【楞严拾隅】一桩寃案:
我曾一度执迷于驱魔学的研究,回想起来不禁好笑,因为执着研究驱魔的本身也许就在着魔当中。世上究竟有没有魔?所谓真理只有一个,如果世间真是如新时代运动思潮所主张一切都是灵魂美好的安排,魔是小我恐惧的投射;那么古代正邪两立,以人心为斗争标地的属灵争战便是谎言,二者此真彼妄、此妄彼真。
「楞严经」是研究驱魔的必读书籍之一,被称为佛门的破魔宝典,被奉为至宝、甚至可以说是佛门宗教法庭上重要的定罪法典。佛门宗教法庭?有这种地方吗?有,就在学佛者的心里。当佛学者看到一个修行者不符合内心的形象,想要斥责批评、表达不满,又碍于对方是出家人,或者害怕被说"学佛人怎么能有瞋心!"或"我执太重"时,「楞严经」就是最好用的一帖药,有这本"佛说"为依据,瞋心、我执都不见了,瞬间转为护法金刚心。正因如此,这本书一要有"绝对"的权威,任何人不能对它有任何怀疑,即使是从纯文学角度或史学角度提出一小句问句,嘿嘿!马上就成了"魔五类"。
开始分享先有点小抱怨,一吐几十年来看人妄用「楞严经」进行斗争的怨气。事实上,无论真伪、「楞严经」的内容都是十分实用和宝贵的。只是流传千年的东西,要完全伪不可能、要完全真也不可能,特别是翻译过程,由于语言不对等,总有文学家夸饰之处,我个人读时都尽量以客观来看待。
首次分享,从一桩寃案来谈起,哪一桩呢?就是开经的故事:"摩登伽女与阿难"。我认为这个故事的述叙虽然只有几句,但却有太多蹊跷!
1过份贬低阿难尊者与摩登伽女
2过份宣染咒术
事实上,阿难尊者的形象在大乘经典中一向不太好。我认为除了他因为和释尊的近亲关系而得侍身边外,其中主要是因为他女众缘甚好,又曾为女众出家求情,以及在第一次集结时对大迦叶提出佛陀「小戒可舍」的遗言,却被驳斥。这就像我们生活中以放大镜去看和老板有亲戚关的主管心态一样,总结下来阿难的形象成了:
1佛陀的弟弟和近侍,本身没什么修证,知道的都是听佛陀说的。
2和女人关系不清楚,被女人「奶」一下就会动心。
3不重戒律。
到了佛教分裂后时期,渲染就更夸张,也形成了故事中的被咒术招入淫室的形象。
至于故事的另一主角摩登伽女就有三个不同形象,在种姓制度严重的印度,她的出身的确不好,但是用"淫女"来理解她的身份似乎就过份了。我个人认为应该是译者和润笔者对于"贱种"的误解,当然由于目前当没有梵文本楞严经出现,而藏文的楞严经似乎是由汉文翻译过去,是否如我猜想不得而知。只能从其它与摩登伽女相关的经文参考,不过,我个人认为,至少她不是"娼妓"。可以总结:
1她的确种姓低下
2她的确对阿难有爱慕之心
3曾供养过阿难
4她的母亲会咒术
那么摩登伽女的咒术真的那么利害吗?我相信没有。,依经文所述:从阿难来乞食、摩登伽女一见钟情、进门向母亲祈求、母亲又劝说、一来一回、又起坛施咒、把咒的饮食给阿难。。。至少一个小时快有了,不禁要问:难道阿难就傻傻地站在门口?还是作者乎略了出家乞食方法?再者任何咒术都要有一定运作时间,阿难吃了马上就欲火焚身,据目前所能查到资料来看,那只有下药才有可能,下咒是没办法的。所以我觉得,刻意贬低阿难尊者和摩登伽女、以及过份强化摩登伽女母亲的咒术,都是为了后面树立楞严咒和本经的权威所作的文学上的铺陈。道理和打赢世界冠军的人一定是最利害的是一样。
为什么,我斗胆的假设是:
「楞严经」作者把咒术和佛法做了一个系统性的融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事实上经中学说的确很有独道之处,对禅修时内在可能出现的障碍,都能依序陈述,可见作者或说他所师承的学说是理论和实修并重的。唯一有几处争议点是:
1认为有一个本来清净的妙如真心,等于是认为有一个原始的、恒久的"一"的存在。这点不仅不合根本佛法的因缘观、也不符般若中观或唯识、又不归于如来藏思想,似乎是主流外的另一个观点。
2认为众生自有妙明真心,又承认外在咒法和坛场的"有相加持"。咒法本身并是佛陀所主张的,更何况用坛城表法。但楞严坛法又有别于大日和金刚顶思想,要么「楞严经」确实出于两经之前,要么就是它又从主流密法中另辟蹊径。
无论是哪一点,都可以感觉到「楞严经」的作者提出一种有别于其它的学说和修法,并认为是真正的佛法,因此,一定要想方设法让「楞严经」负有权威,在民智未开和宗教意识重的印度,神话就是付予权威的最好工具。的确,「楞严经」目前的权威有了,但在权威下犠牲的却是慈悲的阿难尊者和出身卑微的摩登伽女,这难道不算一桩寃案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