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来自硅谷的程序猿,迷恋写小说,却一不小心跨界成了书评大神。
来自网络他是我的书评偶像。我准备为他写一篇短文,但犹疑再三。
犹疑的原因:其一、搞不清他的真实姓名;其二、搞不到他的一张照片。这多少显得我不配做他的粉丝——尤其身处互联网世界,居然搞不定一张图、一个名字,真叫让人难以置信!
(不信,你搜搜看。)
惟独有偶。我碰巧找到一位情况跟我大致相仿的粉丝,他似乎也搞不清偶像的真名、搞不到他的照片,无奈只能写下题为“比目鱼是什么鱼?”的文章。
当然有人知道。
图片来自比目鱼网站比如香港作家马家辉。他在《开卷八分钟》介绍比目鱼时,说他曾在北大读工科,说他曾在美国加州搞IT,说他如今住在香港金钟、也是做IT行业,说他喜欢逛铜锣湾的诚品书店,甚至还透露,他喜欢吃香港车仔面,但说到真名,就故意不说了,还美其名曰:
“真人不露相。”
以下二手信息或许可以拼凑出他大抵是什么样的人,至于他长成啥样子,像钱锺书还是郭德纲,只能任君发挥想象力了:
1.他喜欢书法。经常戏仿弘一法师、康有为、胡适、傅雷、郭沫若、丰子恺、胡兰成等名师手迹,谈及此事,他会谦逊有加:“那些被我模仿的人,他们写的字都比我本人的要强很多倍。”(这句话你千万别当真。)
2.他有过人的漫画才能。他出版的书评集中,藏书票、书签、插画、插图、封面,统统自己搞定;他画的文学大师漫画速写,连图书老编辑也大吃一惊。
3.他喜欢旅行。每年会花几个月的时间去世界各地走走看看。2011年,他和家人在欧洲漫游了几个月,不够尽兴,干脆在巴黎左岸租一间小公寓,小住了一段日子。现在呢,人在东京,闲逛都立图书馆、代官山茑屋书店,翻看村上春树和石黑一雄,研究一套二十一册的《书谱》。
4.他喜欢猜“谁会摘取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自2008年起,这个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可惜他最喜欢的三位大作家不在其中。
5.他彻头彻尾的世界主义者。2009年他举家搬到香港。这已经是第四次易址。此前,他在美国旧金山、北京、上海等地定居过。
6.他看过昆汀·塔伦蒂诺导演的几乎所电影。
(这里省略第7-100条。)
比目鱼漫画作品 比目鱼漫画作品 比目鱼漫画作品 比目鱼书法作品 比目鱼书法作品言归正传。他的主职是IT程序员,写代码、设计页面、创办网站。“比目鱼”(bimuyu.com)、“读写人”(duxieren.com)、“走廊网”(zoulang.com)等网站,就是由他亲自操刀:
“我自己写了一个自动程序,每隔一段时间这个程序就会根据一份网址列表去查看这些网站有没有更新,发现新内容之后就会自动把文章链接添加到‘读写人’的首页,所以网站上线以来基本上不需要人工维护,完全是自动运行的。”
作为IT界海归,他也曾写下《微博这玩意儿》、《关于网站的ICP备案》、《Google Chrome:来自谷歌的浏览器》、《在国外建一个web2.0m网站要花多少钱》等,诸如此类的、科普性质超强的技术文,即便是放到“36氪”这样走科技干货资讯路线的网站上,也可以瞬间圈粉百千。
懂前沿技术,擅长书法、漫画,又喜欢旅行、摄影,还爱看电影,沉迷写小说……总而言之,他俨然是21世纪的“文艺复兴人”。
某位网友在惊闻这一切之后,各种羡慕妒忌恨八面来袭,为此留言:“每次发现一个好文笔的人还会写代码还读理科,就觉得,开挂的人类真的很讨厌!”
真的很讨厌!
比目鱼著作《虚拟书评》我对他以上种种兴趣爱好都非常着迷,但最迷的,还是他的书评。
十年前他的书评开始在网上流传。仔细追究起来,最初起源于2008年他创办的“比目鱼”网站,我在那里读到他的第一篇书评,准确来说,是他写雷蒙德·卡佛的那篇长评。从此,就再也没有将视线从他那里挪开过,这一追就是十年。
这十年里,我书架摆满了他曾评论过、推荐过的小说:6本罗贝托·波拉尼奥、5本大卫·米切尔、3本雷蒙德·卡佛、2本大卫·福斯特·华莱士、3本查蒂·史密斯、1本米歇尔·法柏、1本查尔斯·布考斯基、2本阿乙、1本阿丁、1本路内……国外的、国内的;极简的、极繁的;实验的、先锋的……统统照单全收。
毫无疑问,他堪称为英美当代小说的评论先驱。
他写《准备好,读罗贝托·波拉尼奥》的时候,国内中译本还没有面世;他写《准备好,读保罗·奥斯特》的时候,我们还在问是哪个保罗;他写《准备好,读大卫·米切尔》的时候,好莱坞同名改编电影《云图》是若干年后的事情;他2014年在国内报刊上发表了大卫·米切尔最新小说《骨钟》的评论,其中译本却要等到2016年年底才上市。
图片来自比目鱼网站他偏爱“极繁的小说”。
他偏爱“极繁的小说”。乔纳森·弗兰岑的《纠正》、罗贝托·波拉尼奥的《2666》、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无尽的玩笑》,这些超过700页、900页,甚至1000页的超级长篇——所谓的“极繁的小说”,才是他的心头所好。
他是典型的技术流。
一边谈论马丁·艾米斯的《时间简》,一边介绍“倒带叙事”;一边介绍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说,一边概括“极简主义”;一边阐述华莱士的《系统之帚》,一边解释“叙事嵌套”;一边剖析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一边不动声色地抛出“元叙事”。还有诸如“少年侃”、“自由间接文体”、“陌生化”、“冷叙事”等后现代小说叙事技巧,他会将融会贯通字里行间。
他喜欢归结流派。
他会帮你辨别什么是“肮脏现实主义”,什么“竭斯底里现实主义”,什么是“冷硬派”。他也会告诉你,“南方哥特小说”、“邪典小说”、“黑色幽默小说”之间的风格特征。
由此一来,他的书评文章被读者贴上“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标签。
他青睐实验文学或具有强烈特色和创新的小说。
“这种趣味在我最早对小说感兴趣(大概是初中)时就成形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读小说的动力不是寻找共鸣,也不是为了获得心灵抚慰,而是为了发现超越现实世界的其他的奇妙世界。”
“那时我读了很多当代中国‘先锋文学’作品,最大的发现大概就是:一位作家不仅仅可以通过故事情节,而且也可以通过对语言、叙事结构的操控在制造出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让我发现了文学超越于故事的地方,也让我对文学技巧方面的东西很着迷。这种兴趣一直延续到现在。”
“对我来讲,发现一位好作家就是发现一个新世界。但这种发现可遇而不可求,所以我在读书上基本随缘,并没有经常有意地去努力搜寻。”
为了写出趣味与知识兼容并包书评,他有过一段锤炼技巧和风格的过程——创作“虚拟书评”。按他自己的解释,“所谓‘虚拟书评’,就是为那些并不存在的、‘虚拟’的书撰写的书评”。这些书评后来结集出版了,令专业书评人许骥“吃惊”、“汗颜”,为此写下《书评人可以歇歇了》:
“写书评有那么难吗?我顺手援引一段比目鱼兄在虚拟书评中的文字为例好了:‘兰登书屋去年推出的短篇小说集《枪口下的十四篇小说》出版以后并没有引起读者和评论界的太多注意,然而不容否认,这本书的确是一本非常奇特的小说集。’只寥寥数语,就令我对这本小说集产生了阅读的兴趣。可是天晓得,这样一本‘奇特’的书压根就不存在,完全子虚乌有,是比目鱼的捏造产物!”
除此之外,他还善于向大师“取经”。
在《如何谈论小说》一文中,他一口气列举了一大堆关于小说写作技术类的著作,其中包括:1)E.M.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2)艾柯的《悠游小说林》;3)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4)戴维·洛奇的《小说的五十堂课》;5)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的艺术》;6)詹姆斯·伍德的《小说原理》(又译为《小说机杼》)。这些都是他的手头珍藏。
迄今为止,他于2010年、2014年相继出版了《虚拟书评》和《刻小说的人》两本著作,深受读书人喜爱。但面对广泛真诚的赞誉,他坦率地讲,写小说才是他真正的志向。而写书评只是他一直写不出小说来的某种慰藉,或漫长的准备。
Written by : 唐 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