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生与《尚书》

作者: 灵瑞茗缘 | 来源:发表于2024-06-03 13:18 被阅读0次

昨天在家用电视看了《典籍里的中国》第一集,看完感叹伏生读书、护书的感人故事。

伏生是秦博士,当时太史官里的藏书因为战乱被毁。伏生带着家里的一车书和妻儿老小回老家避难。途中伏生的儿子因为护书丧命,当时百姓流离失所,冻得瑟瑟发抖。于是逃难的百姓们就萌生了烧书取暖的想法,伏生妻子也因护书在路途中死亡。

伏生和女儿经过各种磨难回到老家,把书封藏。战火也扩散到老家来,伏生只能带着女儿到处逃难。等晚年回到家中,打开书卷,发现很多字迹残缺,能看清的只有二十八卷。此时汉文帝当朝,期望伏生到京城传授《尚书》,但此时伏生已经九十多岁的高龄,没法前往。于是派晁错前来与伏生学习《尚书》,再把《尚书》带回京城。伏生享年100岁,这在当时来说算是长寿老人了吧。

这期节目中选取了《尚书》中的两个故事,其中一个就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是黄帝的后代,他的父亲受舜帝之命治水无功,于是大禹乘父之志来治水。大禹的脚迹踏遍整个中国,被称之为禹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了百姓的幸福不懈努力奋斗。最终大禹治好了水患,并且定九州,分九渠。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大禹把黄河水治理得井井有条,还把河水用来浇灌农田,一举两得。人们感念大禹治水的功绩,后来被选举为帝王。

节目中的另一个故事是武王伐纣,当时周武王和商纣王大战,武王兵力不多,纣王残暴无道。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最终周武王推翻了商纣王的政权,建立了周朝。

节目中还提到了《五子之歌》的来历,大禹把国天下改成了家天下。他的儿子少康继位之后,政绩越来越差。少康喜欢打猎,一去就是好几个月,国家大事没人处理。有一次少康打猎的途中就被人拦下。这人大家都知道,就是嫦娥的老公后羿,太康的国都被后羿侵占,因此太康失国。

太康的五个弟弟和母亲被赶到洛河边,追述大禹的告诫而作《五子之歌》,表达了五个人的悔意,以示哀悼。

王朝的兴衰,与国君的品德息息相关。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读史明智慧,我们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孔子笔削六经,六经分别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其中书指的就是《尚书》。孔子在3000多篇史学记载中选择了有代表性的100篇作为《尚书》,《尚书》就是“人们所尊崇的书”;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尚”是代表“君上(即君王)”的意思,因为这部书的内容大多是臣下对“君上”言论的记载,所以叫做《尚书》,《尚书》被称为中国史学的开山之作。

闲时品读《尚书》,明白夏、商、周的历史典故,对于我们修身养性有极大的好处。感兴趣的简友们,快来品读《尚书》吧!

相关文章

  • 济南伏生与《尚书》

    大年初一热播的《典籍里的中国》,火了一个名字叫伏生的古人。他护书和传书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尤其是在济南,很多人谈起...

  • 《经学教科书》第十课 两汉《尚书》学之传授

    秦代焚烧经学书籍,《尚书》在焚烧之列,到了西汉,只有济南人伏生懂《尚书》了。伏生将《尚书》传给晁错和张生,张生传给...

  • 随笔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心是国家的根本) 伏生传经,伏生保护《尚书》第一人,传书,汉文帝年间,专门派晁错到伏生家,...

  • 《尚书》3

    据有关资料显示,《尚书》流传于世的,前后共有三个版本。 其一为秦朝博士伏生版,称《今文尚书》; ...

  • 《四书五经》之精华(六)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

  • 读书笔记(四)——《尚书》的一点小知识

    《书》亦即《尚书》,孔安国说“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而孔颖达却认为“尚”字是伏生所加。郑玄却认为孔子加...

  • 两千多年后,你们还读《书》吗

    《尚书》,又称《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由伏生传下来。 伏生本是秦博士,秦始焚书之火,天下《书》大多...

  • 看典籍里的中国讲讲历史

    第一期里主持人介绍《尚书》 说什么是尚书 倪大红饰演的伏生答道 上古之书谓之尚书 这是我们这个民族“政书之祖,史书...

  • 五经

    诗经乃生活之镜, 尚书伏生文化听。 自古礼仪不可少, 易经百变春秋明。

  • 看典籍里的中国‖听百岁老人讲述他与《尚书》的一生

    后世颂曰:“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 今天又看了一遍典籍里的中国,倪大红饰演的百岁老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伏生与《尚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lss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