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和文化传承教育都是语文教学必须担负的主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德育教育的核心是“三观”教育,即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文化传承教育有三个主要板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思想教育和文化传承教育,唯一恰当的途径就是渗透在语言教学——尤其是语言教学的语感教学中。下边笔者将作一具体论述,以就教于同仁各位。
一、通过语感教学开展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职责之一。对此,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有明确规定:“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以及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标准对语文德育的这个表述及其精当。
那么,如何落实呢?
笔者觉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教学建议”中的表述很是恰当。这个表述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换句话说,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不能脱离语文学习过程而搞空洞说教。
关于这一点,我觉得1992年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的表述是相当准确的。这个大纲指出:“要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 这部大纲的这个要求是符合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可是,要落实这一要求,还必须找到一个恰当的途径。
这个途径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就是语感教学。抓住语感,以语感教学为中心,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就能收到实效,见到效益,从而实现教学目的中规定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目的。
语感教学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功能呢?
这是和语感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分不开的。语感教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让学生亲自去感受作品的思想感情、语言形式,并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这种特点恰恰同语文学科中思想教育的特点相吻合。据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语言学习只要抓住了语感,以语感为中心,不但思想教育的任务能够完成,语言教育的任务能够完成,就是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文道之争”也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如此好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通过语感教学开展文化传承教育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基本表述。笔者认为,这个表述很好地揭示出了语文的本质属性。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语言本身就是文化,民族语言就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最能反映本民族文化特点和文化精神的民族智慧的结晶。所以,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接受民族文化教育的过程。
另一方面,语言本身所负载的信息也是文化。所以学习民族语言,积淀语感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感受、了解、接纳、积淀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和民族思维方式的过程。在这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文化传承功能是不言自明的。
对此,2017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也作了明确的表述:“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由此可见,在语感教学中渗透文化传承教育实乃语感教学的本身就具有的功能,教学中,只要教师设计巧妙,引导得法,文化传承教育的任务定能完成。
三、结束语
前边说过,思想教育和文化传承教育是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两项主要教学任务。如何完成?虽有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说法,但就语文教学来讲,笔者认为,唯一正确、恰当的途径似乎只有一条,这就是紧扣语言教学、语感教学,在实施语言教学、语感教学的过程中相机渗透之、落实之,只有这样,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语言教学的任务、语感教学的任务,不仅能够很好地完成,相应地思想教育和文化传承教育的任务也能很好地完成,从而取得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反之,偏离了语言教学、语感教学的正轨去寻求所谓的思想教育和文化传承教育,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网友评论